陈云慧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翻转课堂: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路径之转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思考
陈云慧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文章从“教师的直接授课指导异步进行、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两方面,阐述了如何改变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与学路径,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充分展开,成为课堂的中心。
课外阅读;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策略
现代科学与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少投入、多产出、出成效?如何在课堂上呈现出学生自主学、轻松学、喜欢学,而教师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自己,这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课题。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的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并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总目标也强调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由此,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课堂——“翻转课堂”教学也就应运而生,它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巨大的教学变革。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同时也引发了笔者许多的思考。
(一)教师的“讲风”依然
就当今课堂的教学现象而言,笔者认为教师的“讲风”依然。课堂观察发现一种现象——学生配合着教师上课,教师也尽心尽力地讲,直到声嘶力竭、殚精竭虑,而学生却索然无味、无动于衷。难怪教师们常常感叹说,我都讲了那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真笨!真是这样吗?教师是否应该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
(二)学生的“被动”依旧
课堂上,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仍然突出。一节课,教师的提问少则十几个,多则大几十个,学生不用思考自己到底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甚至想知道什么,只是盲从跟随教师提问的步伐,思考并猜测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而教师在处理预设与生成中,在强调“生成”这个动感字眼的同时,仍然时不时地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标准答案,跟着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走。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也就消失殆尽。
“翻转课堂”现实价值,就是能缩短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获取有用信息,并能学会有效处理这些信息,教会他们承担起自己学习的责任。“翻转课堂”的目的在于将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在学情预测和掌握方面,更具有全面性、针对性、时效性。[1]在进课堂教学之前,便能较好地掌握学情,依据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从而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学生学习知识在家里,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在课堂,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一)思维导图先行——教师的直接授课指导异步进行
思维导图就是借助“潜能在线”平台,通过教师的异步授课指导,对学生学前的一种指导,它不仅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任务驱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一生受用的良好习惯。
1.基础知识为主
对于思维导图的内容设计,须根据本学段、本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以基础知识为主,这是“保底工程”,目的是为了降低学习障碍、提高内容完成度。如: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会读课文中的词语。这些词语我也会读。
(3)我会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或网络等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这些词语我也会。
(4)我知道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5)自学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画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一做简单的批注。
这是从初读(读通课文)——深读(读懂课文),从字词——句段,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来设置内容。而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速度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
2.拓展问题为辅
这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学科素质——问题意识。教师须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提出“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的问题,而这往往是那些紧要处、关键处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味。[2]
因此,在“预学任务单”中,教师可设计一些拓展问题,如:我的困惑?我还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看似很平常的问题,但却蕴藏着许多信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判断出比较集中、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及一些后进生的问题,为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提供可能。
3.辅助资料助力
“翻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一在于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为全面、丰富的信息。[3]进入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潜能在线”平台,学生就能获得所要的信息。比如:课文的图片、背景资料;相关影片、教师微课等。这些辅助资料为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生能更立体、饱满地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信息及情感,同时在逐步教会学生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
(二)凸显学生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
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通过梳理,教师确定好教学内容——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后,在课堂上就有大量的时间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引导,解决读不好、读不懂的地方,逐渐形成大家的共同经验及各自所需的阅读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搭建了平台。
1.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道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真谛:“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课前的异步指导中,通过梳理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聚焦,使课堂时间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解惑的中心,从而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
以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一课为例。一位教师在梳理“预学任务单”中发现,学生对“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这一问题中,55.2%学生两个人物都喜欢,原因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其中10人还喜欢他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41.3%学生只喜欢蔺相如,原因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其中6人还喜欢他能以国家利益为重);3.4%学生只喜欢廉颇,原因是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在“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一问题中,大部分的学生集中在“蔺相如为国家立下如此大功,为什么廉颇还要嫉妒他?”这个问题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与单元及本课的学习目标相结合,大胆取舍,以“蔺相如两次立大功,到底靠什么?”为主线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充分展开
如何实现从“教”的基点——“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的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王荣生),这才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即关注学生的背景和需求,本着对每名学生有益的原则,引导达成理想的结果。此时,学生的学习就成了课堂的中心,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格局。[4]
以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一课为例。在课前5-8分钟,学生交流初始阅读认知并结合“思维导图”对各项学习互相点评。聚焦的疑难问题,在课堂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重点讨论突破。《将相和》一课,学生之所以偏于喜欢蔺相如,是因为课文的改编,对廉颇的正面描写删除太多,因此有许多孩子提出“蔺相如为国家立下如此大功,为什么廉颇还要嫉妒他?”这样的问题,因为文本的描述给学生这样的印象——廉颇是个嫉妒小人、有勇无谋的形象,故而偏向蔺相如,这是对历史人物的片面了解,是不公平的,须还原历史,让将相“和”得堂正无私、和得旗鼓相当。因此,这位教师加了两个资料,让孩子知道故事的开头,借此了解故事的原委,公正评价历史人物。[1]
材料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缪贤家的门客)。
材料2:
秦王欲与赵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赵亦盛设兵待秦,秦不敢动。
这两则材料的呈现,学生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有个初步的客观认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1.蔺相如为国家立下如此大功,为什么廉颇还要嫉妒他?
2.蔺相如两次立大功,到底靠什么?
在自主交流中,学生联系文章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展开讨论,并逐渐达成共识: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豪爽,有些鲁莽,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公忠为国,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看似脱下的是陪伴他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战袍,细想那是荣誉、名利、地位的放下,其精神令人敬佩。由此,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语言的联系、形式与细节中,了解了“透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并在此单元的学习中巩固运用,从而逐渐掌握了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此时,教师不再是传输信息的工具,课堂时间成为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不是下载、上传知识的过程。正如当代诗人巫昂所说:“做教师最大的善,是让学生以各自的滋味,学各自的习,发各自的声音,并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教给的是方法而非纯知识,视他们每个人为一朵奇幻的花。”
3.学习方式多样化
并非所有的学习信息都可以用同样的技巧进行有效的传递,同样,有一些课程内容还是需要直接指导的,有些需要学生独立去思考、探索,有些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有些需要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来学习……[3]而“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支持。
翻转课堂并非唯一,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将课堂注意力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和学习上。因此,“如何才是对学生最好的”,这是我们一如既往致力研究的课题,并促使教师不断去探索对学生最有益的教育模式。
[1]薛晓光.依据学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EB/ OL].[2014-01-04].http://www.docin.com/p-750755809. html.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4]汪琼.中国大学MOOC·翻转课堂教学法[DB/ OL].[2014-07-01].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 -21016#/info.
G623
A
1673-9884(2016)05-0032-03
2016-04-25
陈云慧(1972-),女,江西上饶人,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