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源章玉兰
(1.漳平第二中学,福建 漳平 364400;2.漳平第一中学,福建 漳平 364400)
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中的二次使用
黄思源1章玉兰2
(1.漳平第二中学,福建 漳平 364400;2.漳平第一中学,福建 漳平 364400)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向来是问题之一,让学生学会二次使用高中语文课本,也能积累很多作文素材。高中语文课本素材的积累可以从作者角度,作品内容两大角度入手,先细化然后单独使用,亦可以纵横交错使用,做到古今和一,中外互补。
高中语文;课文;素材;二次使用
当前高中语文写作面临的问题中,撇开离题偏题,素材的积累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雷锋,学生可以从小学写到高中;一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学生也可以在所有的作文中不厌其烦地引用。以本班学生为例,一次月考中,初步统计出58人中有35人写到了海伦·凯勒,22人写到霍金,27人写到陶渊明,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据,试想,一个班级尚且如此,那么整个年级呢?重复的结局就是极易引发改卷教师的审美疲劳,同时也使学生的作文失去个性。可见,素材丰富与否是完全可以影响到学生作文得分高低的。
作文素材来源很多,书本、报纸、网络、电视等等都可以丰满作文的素材库,包括大部分教师长期要求学生做读书摘记之类的,都是很好的做法。除此之外,本人还想再提一条路子,那就是学会二次使用高中语文课本,从课本中的材料整理出作文素材,形成一个完整的作文课内素材库。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1]
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2]高中语文课本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再加上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一共六本书,其中涉及的作者约九十五人之多,涉及的作品人物则更是无法一一枚举,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将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整理,那么将大大丰富我们的作文素材库。
中国作者,在六册课本中,共有约78人,其中,按年代来分,古代作者有约56人,近现代作者约22人;以性别来分,女性3人(李清照、白瑞雪、周婷),其余为男性;就职业来分,有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自由职业者等等,涵盖面较广;循个人经历来分,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乐观之士,有消沉之人,有为国家民族利益之战斗者,有思乡怀人之悲情人。
以“为国家民族利益之战斗者”为例,如果作文的中心论点是“信仰”,学生定然首选杜甫、屈原、辛弃疾。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人可以写,比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囚绿记》的作者陆蠡,就是一个有爱国信仰的战士,当他被日本宪军严刑拷问的时候,依旧能够用“爱国”“不赞成”“绝对不能征服”这三句铿锵有力的回答,来蔑视日本人,他的所作所为足以让他被称为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也足以让学生把他写到作文中去,变成以下的段落:“信仰是支撑人性的重要依据。正如陆蠡即使面对日本人的严刑拷问,依旧能够用‘爱国’‘不赞成’‘绝对不能征服’这三句铿锵有力的回答,来蔑视日本人,这期间,难道不正是爱国的信仰在支撑着他光辉的人性吗?他的壮举,让那些明知凶多吉少,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复的人们,用一种仰望的态度祝福他、钦佩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仍然音讯全无。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由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但人们依旧没有忘记他,忘记这个因为拥有爱国信仰,坚持抗日,不屈不挠,虽被虐杀,却英魂永驻的陆圣泉。纪伯伦曾说过‘信仰是心中的绿洲’,一个人,若是没有了信仰,便如同失去了生的希望,所以,学会在短暂的人生中拥有一种正确的信仰,即便生命逝去,但终究经历过美丽的历程。”这样的段落显然是比较容易打动评卷教师的。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能显现自己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1]
至于外国作者,在6本课本中,共有约14人,也可以按照中国作者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纳整理。
(一)战争类
六本书中与战争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作品约32篇,涉及到古今中外。如必修一的《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游说秦伯的原因就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我们可通过分析烛之武的人物性格,把他变成一个作文素材。烛之武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缜密,懂得站在秦国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也正因为这样,才打动了秦伯,为郑国免去了一场战争灾难。可见一个人若有缜密的思维方式,是可以趋吉避凶的。同样,晋公也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当子犯请求攻打郑国的时候,他能够冷静地看清形势,而不是因为秦军的临阵退缩,一怒之下冒然进攻郑国,他的审时度势也不失为一个值得写入作文的亮点。
(二)文化类
文化类比战争类略多一些,约40篇,其中有劝人拜师的,有文学名著的节选,有科学论著,有文字研究等等,这些内容用的好,完全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如必修五的《边城》,我们可以从翠翠入手,写出她纯真含羞的朦胧心态,可以从湘西风景入手,写出宁静的古城给人的淡定,亦可以从整个民风民俗入手,写出整个大环境的和谐与质朴,从而挖掘出“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主题,写入作文中。再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建筑之美,通过梁思成先生的生动描绘,让我们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其定位为“细心观察方能有所收获”“传承的重要性”等中心,然后联系现实,便可成段。
(三)思想感情类
所谓“言为心声”,很多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常把自身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在6本书中,多达约77篇涉及到了思想感情。有《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忧愁,有《琵琶行》里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叹,有《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对挚友的悼念与赞颂,还有《小狗包弟》里巴金老人对人性的反省与拷问。这些都足以丰满我们的作文素材。如必修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艾青先生反复使用了“她含着笑”这四个字做开头,不是他词穷,而是他用了最恰当的字评价了大堰河,这个始终含着笑的大堰河,用她母性的包容,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读者,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她的这份包容植入作文中,用她来打动评卷教师呢?再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的《祭十二郎文》,韩愈用了“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这三个问句,表达出了其失去十二郎的锥心之痛,怎能不令人唏嘘不已?在这份哀痛中,我们是否可以也提炼出这样一个作文素材:“学会珍惜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以上所见,作品内容可挖掘的作文素材有很多,这些不仅仅是停留在事件上,其中涉及的人物同样可以挖掘。
高中语文课本素材的二次使用,可以让学生增加很多作文素材,这些素材除了按照上述所说,逐一分类使用以外,也可以在分类之后,试着跨越时空、国别、职业、年龄等界限,将相似或者相反的例子整合成一个素材,也可以将作者与其笔下人物进行整合等等。
(一)同类合并
我们可以把同一类型的素材整合成正向对比或者排比类型的段落模式。如同样是乐观豁达的主题,我们可以提到的不仅是苏轼,李白,还可以是毛泽东;同样是在困境中不气馁的主题,除了辛弃疾,王勃,还可以写马丁·路德·金。
(二)异类合并
除了同类合并外,我们也可以选择反向对比的两个例子组合成段落。如同样是女性,《雷雨》中的鲁侍萍,《祝福》中的祥林嫂,《窦娥冤》中的窦娥,《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氓》中的女主人公,这五位女性,虽然结局大都是家破人亡,但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却各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如鲁侍萍,正是因为她的懦弱,才造就了下一代悲剧。而窦娥虽然冤死刑场,但却用自己的抗争,让罪有应得的人得到了迟来的正义严惩。再如《老人与海》,海明威与其笔下的桑迪亚哥就可以组合成一个很好反向对比段落:“我们要学会释放压力,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毕竟只要活着,总会有希望的。也许你不曾想到发表了《老人与海》,并因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却因其精神上受的压力越来越难以忍受,竟然在1961年7月2日,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使世界文坛又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如果,他能在压力如山之时,多一点积极,多一点乐观,何至于此?虽然他曾说:‘我可以被杀死,但是不会被击败。’有人解读为:他是有抗争意识的人,宁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要留着残破的身躯听天由命。但无论何种抗争也不一定都要以自杀来表示,我们要学会灵活看待人生,当处于低谷,处于劣势的时候,若能用积极与乐观的态度,将压力化于无形,那么我们才会如桑迪亚哥般捕获属于自己的‘大马林鱼’”。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能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1]
高中语文课本的编排是编书者集大成之作,能够入选的篇目绝对不是泛泛之作。[3]总之,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2]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典型的论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我们如果能够将之二次使用,科学合理地归类整理出其中的内容,那么,议论文的素材积累就不是大问题了,当然,若能把这种归类整理的办法用来积累课外的素材肯定是更好的,这就需要学生的自觉,配合以及教师的引导、鼓励与督促了。总之,要想把议论文写好,于师于生而言,都绝非易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多思考,多积累,多动笔,写作水平是一定会提高的。
[1]鞠圣岳.从课文中多角度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J].现代语文,2014(03).
[2]赵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07).
[3]范纯正.新材料议论文点拨与训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G633.3
A
1673-9884(2016)05-0012-03
2016-04-15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一般课题(JYYB-2014214)
黄思源(1975-),男,福建南安人,漳平第二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