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华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000)
借势“互联网+” 打造中职德育课堂新生态
徐明华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000)
中等职业教育要找准“互联网+中职德育”的切入点,充分运用“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整合资源”“泛在学习”的互联网思维打造全新的中职德育课堂,使课堂呈现本真、交互、开放、智能的新生态,并提出用产品思维做优秀教学设计、用痛点思维倒逼德育课改、用粉丝思维打造魅力德育、用迭代思维推动中职德育持续创新的中职德育课改新思路。
互联网+;中职德育;课堂新生态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希望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使传统产业产生出新的发展生态。由此,“互联网+”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比如,互联网+交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扑面而来,每个行业都无法回避,包括教育行业。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正在生成。那么,“互联网+”又会给中职德育课改带来怎样的刺激和影响,我们如何顺应“互联网+”思维重构中职德育课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中职德育教师必须的担当。
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拓宽了德育途径,特别提到:要将网络等新媒体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德育课教学以及学生的管理等工作中去,从而实现借现代信息技术之势达德育育人之目的。这一修订明确了中职德育课改必须把握“互联网+”的本质,顺势而为,借势而上。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连接使互联网成为变革社会的驱动力,当中国的工业4.0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深度连接时,“中国梦”全新的数字时代也就宣告到来了。因此,中职德育生态课堂建构的切入点就在于改变连接的主体,连接的方式,连接的力度,让全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动态、多元、无缝的连接成为改变中职德育课堂的力量,连接着教师的梦想。
当今,全球互联网巨头,无论是美国的Google、苹果,还是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李彦宏的百度还是雷军的小米等,无一不借助着用户需求、用户体验、个性化定制等的“互联网+”思维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互联网思维催生出一个个商业成功的典型案例。成功不可复制,学习和借鉴“互联网+”思维对中职德育课堂新生态的建构却有着极大的启迪作用。
(一)用户至上,打造民主和谐的本真课堂
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是“用户是上帝”,“亲,给个好评”说出的正是用户至上的精髓。如果不能汇聚海量用户很难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所以,在抢夺用户上,互联网公司是绞尽脑汁,使出十八般武艺。反观我们的德育课堂,教师能放下身段向学生讨个好评吗?德育教师高高在上的说教早已疏离了学生。“携用户以令诸侯”的互联网思维,让我们重新反省,应该如何尊重一切学生的个人特质、成长规律、兴趣特长、人生取向,并以此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
教学中“用户至上”原则凸显的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中职德育的特殊属性和所肩负的使命更要求德育教师时时聚焦学生,透彻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性格与思想、兴趣与爱好、能力与短板、问题与挫折、个体特征与整体风格等诸多动态的生情,并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比如,笔者在教学《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时,课前依据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交流主题“闽商风流”;以学生的创业尝试为蓝本设计了“创业大比拼”活动;再由学生自由展示集体创作的成果,阐述他们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并集体投票评价每组的课堂表现,尊重学生的评价结果……整个过程无一不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互动中,民主、平等、和谐的本真课堂悄然到来。
“互联网+中职德育”,创新了尊重对话的师生关系。
(二)体验为王,打造注重人文关怀的交互课堂
用户体验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所提出和推广的,至今也就二十年的时间。用户体验强调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现在的流行APP应用为例,Facebook、淘宝、QQ、微信等这些拥有海量用户的产品仍需不断升级、改良。
传统的德育教学,教师在自我树立的权威中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在一味不容置疑的说教中将原本应绽放着人性之花的德育魅力消磨殆尽。在德育课堂中学生关注什么呢?是体验,一种沟通后的幸福体验、一种分享后的幸福体验、一种自我实现后的幸福体验,哪怕这种幸福体验如此微小也胜过了教师理论冠冕堂皇的高深。例如,在教学中为了更真切地获悉学生的体验,笔者改革了传统的课堂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中职德育课堂三环节,即“素养训练+知识探究+感悟分享”。素养训练即不同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主题展示;知识探究即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并形成结论;感悟分享即学生对整堂课的所得、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进行分享。尤其是课堂小结环节创意为感悟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学习平台或是QQ群和微信群等平台,轻松表达课堂体验,分享课堂感受,切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个体更多人文关怀,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课堂环节改革一小步换来的是课堂魅力前进一大步,师生民主交互、生生和谐交互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中职德育交互课堂正在形成。
“互联网+中职德育”,创新了体验分享的教学模式。
(三)整合资源,打造多元互动的开放课堂
携程、滴滴打车、美团、优酷、搜房……这些企业的成功源于资源的整合。携程,整合了酒店、机票资源让旅游变得简单;滴滴,整合了出租车、私家车资源让回家变得省心;美团整合了美食、娱乐、生活服务等资源让生活变得舒心……互联网创造的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平台,平台之上,资源起舞,整合千变万化,实现的是“1+1>2”到“1+1=11”再到“1+1=王”的裂变。
中职德育课堂是否有魅力直接影响到育人效果。整合各种资源让德育效果倍增势在必行。比如,可以对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课本资源与媒体资源、校园资源与企业资源、公共课资源与专业课资源、音视频资源与文字资源等进行整合,资源一整合,课堂魅力便可无穷放大。比如,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教学中,笔者首先整合了乡土资源与社会资源使学生不仅认识了马云、马化腾等时代风流人物,感受了闽商辉煌与闽商精神,更培养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整合了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学生在创业准备前不仅可以通过搜索海量的网络资源认识各个成功企业,也可以走访遍布街头各大小企业,对企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整合了校园资源与企业资源,课堂通过视频连线请进了优秀毕业生参与学生的创业设计的评点,营造出创业的仿真环境;整合了课程资源与专业资源,利用学生所在建筑装饰班级的专业优势,设计公司LOGO、设计产品包装,将专业发展与德育教育巧妙融合……总的说来,开放性的课堂逐渐展现出知识多元化、角色多元化、技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带来的魅力。
“互联网+中职德育”,创新了多元互动的课堂结构。
(四)泛在学习,打造随时随地学习的4A智能化环境
互联网环境下,一种全新的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广泛、更加自在的学习方式已经出现,即泛在学习。它的特点在于 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即只要手边有科技工具,任何人就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全新的泛在学习方式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促成了碎片化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发的,个体内在的需求,学习无处不可,无时不可。
当前,中职课堂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学校都强硬地限制了课堂上手机的使用,这种堵而不疏的方式治标不治本,笔者以为教师应养成学生利用手机学习的习惯,学校应创造随时随地手机学习的环境,从源头上巧妙利用手机延伸学习广度和深度。目前,在笔者学校已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并已建立了数字化技术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背景下,学生泛在学习的条件具备。比如,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教学前,笔者布置了一项任务即“创建公司”。任务明确后,学生便可利用手机或电脑搜索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和视频等等各种学习信息。从公司成立的条件到公司的发展策略再到企业文化,之后需要学生创建公司网页等,全部任务的完成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实现,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花费的时间、搜索的信息量巨大,但是有了数字的技术支持、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学生可以轻松地利用手机实现泛在学习,所呈现的学习效果也是令人可喜的。最重要的是,课前布置主题各异、难易有度的任务,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泛在学习,从而在轻松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互联网+中职德育”,创新了智能自在的学习方式。
(一)用产品思维做优秀教学设计
好产品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和企业发展的命脉。一堂课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方式多么新颖、资源多么丰富,没有好的教学设计,所有因素都只是罗列,难以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效果。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恰如其分、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巧妙融合、教师风格与学生特征完美契合的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二)用痛点思维倒逼德育课改
痛点是一切产品的基础,挖掘痛点靠的是数据。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平台呈现出的种种数据戳中的是当前德育课效果差强人意的痛点。数据面前是真实的现状,倒逼着德育教师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改革当前的中职德育课教学种种弊端,当学生的感受由“痛”变“痛快”就意味着德育课改的成功。
(三)用粉丝思维打造魅力德育
互联网环境下,只要有粉丝,就会有口碑,比如“果粉”一直就是苹果手机坚定的追随者。设想,德育教师如果也有一大批这样坚定的追随者,那么德育的效果多么令人惊叹!用粉丝思维打造德育魅力,应该将更多优秀中职德育教师、优秀中职德育课堂推向大台面,精心包装,尽心打造,利用微信、微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在学校、企业、社会上大胆“营销”“圈粉”,大方展示中职德育教师的魅力和中职德育课堂的魅力。用教师魅力圈粉、用课堂魅力圈粉,用德育魅力圈粉,与“粉丝”多元互动,德育效果则能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抵达学生心里。
(四)用迭代思维推动中职德育持续创新
迭代意味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如今,世界工业化进程不断地迭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让迭代的速度更快,迭代的范围更广。中职德育课改的迭代是不可逆的趋势,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守德育本真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微创新,最终实现中职德育课改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1]郭志勇.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程整合的途径及问题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2]谷向英.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3(08).
[3]何闽.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4]钟殿舟.互联网思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5]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中国分类号:G632.0A
1673-9884(2016)05-0004-03
2016-04-10
徐明华(1971-),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