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要人物”视角来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2016-04-17 02:36胡丽桢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菲利普

胡丽桢

(尤溪县第五中学,福建 三明 365100)

从“次要人物”视角来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胡丽桢

(尤溪县第五中学,福建 三明 365100)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会很关注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并分析其作用,却忽略了次要人物。就《我的叔叔于勒》而言,文中的次要人物在表现主题上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于勒是一面人性多面镜,映衬出了主要人物的人性弱点;“我”是一面理想平面镜,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我”姐夫等人则是一面社会哈哈镜,折射出了世态炎凉。因此,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应成为小说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次要人物;文本教学;重要作用

在小说的文本教学中,多数一线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小说主人翁的命运并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多是通过引导学生复述情节来分析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里,姑且不论本文是否有主人公,也不论是否一定得出教参中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单就其分析菲利普夫妇性格时,抛开了于勒就存在一定问题,更何况本文中还有一个“我”(若瑟夫)及其“我”姐夫等人呢?

由此,笔者结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对小说“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解读。

一、于勒是一面人性多面镜

课文前两段写了“我”家拮据,让“我”母亲感到十分痛苦,说“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如果只看到这里,菲利普夫妇是让人同情的。

接着作者插叙了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不但 “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而且“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请注意这个“大大”副词,它至少说明当时于勒行为过分,菲利普夫妇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我”家本已拮据,菲利普夫妇还能让于勒“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是难能可贵的。此时此刻,你说是于勒过分,还是菲利普夫妇有人性呢?

于勒真正引起读者关注是他发迹之后的表现。写信告诉哥哥“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特别是在他生意失败再度沦落时,仍不忘安慰哥哥,叫他哥哥不要担心他的健康。此时,于勒的形象充满了人性,是可爱可敬的。我们对于勒的感情,在这一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因为于勒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他的良心和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加之他再度沦落,依然想着自食其力,也不愿回到菲利普夫妇身边拖累他人。由此可以认为于勒就是一面人性多面镜,既让人认识了于勒的人物形象,又很好地映衬出了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人性弱点,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本文中于勒这一次要人物的成功刻画,才有菲利普夫妇这一主要人物的成功展示。

所以,抛开次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的生动性、鲜明性就失去衬托而会大打折扣;在小说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这面人性多面镜的折射作用。

二、“我”是一面理想平面镜

一般而言,一篇小说中往往有好几个次要人物。小说故事是否生动、可信与感人,也取决于这些不同层次小人物的不同表现。具体到《我的叔叔于勒》,除了于勒,“我”这个次要人物也不可小视,那么,“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首先,小说开头“我”对二姐婚姻的看法,有这么一句:“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可见,“我”对用钱来衡量婚姻的做法,是不满的。其次,在旅游途中,“我”父母认出那个卖牡蛎的人就是“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对父母的愤怒是不解的,而对于勒叔叔,则是充满怜悯之情的。文中是这样写的:“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是站在亲情的角度上来呼唤亲情的。然后自然就有“我给了他(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行为。这一小费的给予已远远超越金钱的本身价值,它所传达出来的是对亲情的肯定,对人间温情的呼唤。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是抛弃世俗功利、充满亲情的“小天使”,对势利眼是反感与不满的,对受苦难的穷人是有真切的同情心的,与当时的人们是截然相反的。如此有爱憎立场的“我”,简直就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希望的寄托。虽然是次要人物,但是,他次要吗?《我的叔叔于勒》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的,正是这种使故事陈述更有层次感的表达方式,让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于勒他一生的起起落落:从原来的“败家子”到美洲发迹再到沦落;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自然而然使得文章跌宕起伏:作者先以白描式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以及周末全家人奇特的行为,让读者充满好奇与疑问,构成了强烈的悬念;然后以插叙笔法轻点于勒往事及其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大家期盼于勒荣归故里的气氛;最后文章戏剧性的高潮安排在大家热烈期盼幸福并进行哲尔赛岛旅游的游船上巧遇落魄归来的于勒。这样的故事情节,不但自然巧妙,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一眼就看穿了菲利普夫妇之流的内心世界,极大深化了文章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最显眼的一处是“我”面对衣裳褴褛、满脸愁容和狼狈不堪的叔叔于勒时,“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种撕心裂肺的呼唤是发自内心的,是深刻的、有穿透力的、自然的。此时,“我”的呼唤已经成了作者本人的心声,二者融为一体,恰好是作者理想平面镜的折射,自然成为本文的“文眼”,是让人动容的。有如此穿针引线的“我”,他会是次要的吗?

三、“我”姐夫等人构成一面社会哈哈镜

试想我们若只是分析菲利普夫妇性格,便说这就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很迁强的。因为我们不禁想问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个别现象,还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的问题?其他社会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

回到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我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而“我”二姐夫从开始的“迟疑”到后来“下决心求婚”,正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由此可见他并不是因为喜欢或爱我姐姐,只是因为“我”家的钱。加之船长对于勒不屑一顾的谈话,不带任何情感,只是冷漠鄙夷的叙述,以及当时人们打发于勒去美洲这一“惯例”,构成一面完整的社会哈哈镜,让人清楚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清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没有亲情,缺少人性。就像我们说《范进中举》的社会风气是炎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爱富欺贫、冷漠麻木,这些并不是通过对范进性格的分析得出的,而是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他人对他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它是可以超越时代的,我们没必要一定要得出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其实这种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也一样存在。

总之,次要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在小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占有次要人物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1]范颖.信息之美——《祝福》文本价值论[J].名作欣赏,2006(01).

[2]苗卫平.高中语文教材白话小说中的次重要人物研究——以鲁迅《祝福》中的次要人物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02).

[3]苏添生.例析小说作品中“次要人物”的大作用[J].读与写,2012(04).

G633.3

A

1673-9884(2016)05-0024-02

2016-04-05

胡丽桢(1977-),女,福建尤溪人,尤溪县第五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菲利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