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潜能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策略

2016-04-17 00:13:36黄巧曦仲崇健福州第七中学福建福州35001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潜能生教育对策心理特征

黄巧曦 仲崇健(福州第七中学,福建福州350012)



中学潜能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策略

黄巧曦仲崇健
(福州第七中学,福建福州350012)

摘要中学阶段潜能生教育是中学教育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且困难的现实问题,若是不及时关注、引导、给予教育帮助,将不利于个体的学业、人格完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各类访谈发现这一群体具有自卑、厌学、封闭的心理特征,尝试从学校工作方面,探索出了潜能生教育过程中关注并尊重潜能生需要、调整不合理信念、提高潜能生自我效能感的工作策略。

关键词潜能生;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个群体: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价值取向等某一方面中表现较差但还大有潜力可挖的学生,简称之为“潜能生”。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智力明显好于潜能生[1]。潜能生的人格教育,导致中学潜能生人格障碍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因素都必须予以关注[2]。由于目前的教育突出整体化教育,在统一要求下,潜能生往往被忽视而沦为落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正视和解决潜能生问题。我校进城务工子女较多,潜能生相对集中,更是任重而道远。因此文章从学校工作角度,关注潜能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探索有效措施,促使潜能生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中学潜能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通过对我校的潜能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具有如下的心理特征:

(一)“卑”——自卑心理凸显

潜能生自卑心理比较普遍。一位初二的张同学由于平时的学习较差、没有发展特长等方面的问题,收到外界负面的评价多于正面的评价,在自我意识逐渐发展的中学阶段,过多的负面评价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偏低,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出现学习无能感,失去了学习信心,生活中也表现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畏难、不敢参与班上组织的集体活动、竞选活动,自卑心理影响到了该同学的生活、学习、身心发展。

(二)“厌”——厌学心理严重

潜能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和家长缺乏关注、过高期望,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许多同学都有厌学表现。有一位初一年级的男同学,父母由于工作关系都是一周周末回家与其见面,平时与奶奶生活,奶奶只能照顾他生活,同时妈妈对学习要求过高,考试考不到期望会在电话里严肃批评,限制参加其他活动,该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加之意志力也比较薄弱,沉迷于网络游戏,出现旷课、逃学去网吧玩游戏的现象。

(三)“闭”——呈现封闭心理

据调查,一些性格内向的潜能生由于学习状况不佳、习惯问题等经常受到家长的否定,同伴的排斥,比较受挫,影响到了他们参加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许多个体在班集体的朋友不多,面对这种情况,有些选择写日记,画画,自言自语等,有些则没有寻找到适当的方式宣泄,选择了封闭自我。访谈发现,有一位初二男同学因为语言不礼貌、不懂得和同学沟通,不注意交往时的人际距离,受到大部分女同学的排斥,经常和女同学吵架,家长对此多次批评,该同学在和女同学相处时感受到了苦恼和焦虑,逐渐自暴自弃,选择拒绝与女同学沟通,表现得冷漠、敌视。

二、中学潜能生的教育辅导对策

通过对潜能生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发现造成“潜能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包含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多个方面,而且是复杂的,教育辅导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的配合努力才能做好。所以文章主要从学校工作方面,探索了在潜能生辅导过程中有效的认知辅导策略。

(一)尊重并关注潜能生的需要,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是前提,是一切辅导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潜能生的心态较复杂,自尊心很强,却也胆怯和自卑,在家中经常遭受家长的粗暴训斥和打骂,在学校也很难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尊重,有时还要受同伴的讽刺和冷眼。所以对于潜能生的辅导教育工作,尊重仍然是首要的。对于尊重,首先是在与潜能生的交谈中要注意含蓄而委婉表达,多用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语言;其次对潜能生的不良过去,不要揭疮疤,而是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第三要换位思考,不当众批评,站在潜能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认知上要理解潜能生的行为,情感上要共情,接受潜能生的感受。

调查发现,潜能生普遍存在缺乏内在动力的问题,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与人交往的动力,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对潜能生的辅导教育工作中要关注潜能生的需要,激发潜能生的内在动力是从根本上帮助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需要学校工作者充分了解每一个潜能生,他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各类的心理需要现在是在什么层次,有没有获得;还可以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特长、理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等,让个体体验到对现在状况的不满意,激发寻求改变的愿望,这样他们才会将外部的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二)调整潜能生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其扬长迁移

在调查、访谈发现,许多潜能生在班级封闭自己是因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自己也会感到挫败,认为班上所有同学都不喜欢他,不愿意接近他,认为大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使改变也不会带来同学或老师、家长的看法。因为中学潜能生受年龄的限制,并不能像成人一样成熟、完整地认知事物和现象,在遇到行为问题和学习、生活困扰时,如若得不到家长、老师的引导和关注,会形成一些不合理信念,是导致潜能生情绪或行为困扰的真正原因。在学校进行的潜能生辅导教育工作时,需要首先帮助潜能生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然后针对不合理信念进行纠正、辅导,使其形成合理信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动发现潜能生的特长、兴趣和闪光点,并遵循扬长迁移原则,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感受自我发展潜能,带动其薄弱环节的矫正和良性发展,从而实现转化。

(三)提高潜能生的自我效能感,实现其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潜能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以往的经历、事件和现状导致他们对学习、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出现厌学、不学、拒绝交往、封闭自己的现象。学校工作过程中可以帮助潜能生确定“最近发展区”,提供展示的机会,用小步子、低起点的方式帮助他们重建自信;还可以帮助潜能生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导他们学会成败归因,并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使他们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客观的承认失败并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促进潜能生的发展。通过帮助提升潜能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改善他们自我的行为,实现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调控,锻炼自己的意志,逐步走出困境。

树上的叶子,没有一片是一模一样的,不论处于树枝的什么位置,都能在阳光下绽放绿色。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环境、经历等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潜能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共性又有个性,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作为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他们的潜力,用爱心、信心和耐心和热情为潜能生的发展保驾护航,让每一片叶子在阳光下发出翠绿的光泽。

参考文献:

[1]许天.高中潜能生学习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

[2]王明森.中学潜能生人格教育问题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3]李保荣.基层教育工作者务必走出六大误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4).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潜能生教育对策心理特征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4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3:25:20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47:57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7:47
浅谈“潜能生”的转化方法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