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玲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异质信念视角
刘凤玲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允价值兴起于物价波动引起的会计计量观对有效市场的怀疑,而其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通常却都基于有效市场的假设前提,这种先天矛盾使得公允价值会计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基于信念异质的视角,分析有效市场假说与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之间的矛盾,进而从体制环境、信息环境和年度差异方面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词]公允价值;有效市场假说;异质信念;相关性
2014年1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首次将公允价值作为单独的准则,一改我国公允价值分散于各项具体准则的局面,加快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步伐[1],是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一步。计量属性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具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而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首要的信息质量特征。
“价值相关性”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Amir的研究[2],发展至今已有大量文献对该术语做了广泛的界定。一般认为,如果会计数据和权益市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就具有价值相关性。具体到公允价值,其相关性指的是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对股价的解释性能力以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产生的影响。传统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都建立在经济学的有效市场假说之上,导致这一领域的研究虽成果丰硕却结论不一。大量研究表明,公允价值的使用使企业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得到明显提高(邓传洲,2005),并且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积极影响(朱松、贾平,2011 )。然而,有些学者的研究却发现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都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也就是说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并不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庞颜玲、任世驰,2011)。
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相左的症结在于:现实经济社会中投资者的信念是异质的,而长期以来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影响下,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假设投资者进行决策时是信念同质的。公允价值因其高度相关性而取代历史成本的过程与异质信念是密不可分的,异质信念与财务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方法的结合,奠定了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考虑不同因素导致的投资者信念变化,探究公允价值相关性结论差异的原因。
异质信念理论是在1977年由Miller最早提出的,他将“异质信念”界定为投资者估值的主观概率,由于估值主观概率的差异,投资者被划分为系统性的低估股票价值和系统性的高估股票价值,即悲观投资者和乐观投资者两大类。在现实社会中,异质信念可以解释为:投资者因其生存环境、所受教育等先天差异,存在先验信念的不同;在具体决策过程中,投资者由于自身能力的差异获得市场信息的程度不同,估值输入变量相应存在差异;最后是对输入变量的加工,投资者的非理性和估值方法差异导致估值时的主观概率不同。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过程纷繁复杂,各种因素导致投资者决策信念产生差异,公允价值信息对其决策的相关性也必然大相径庭。
Fama ( 1970)最早提出有效市场的概念,即如果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信息,证券市场就是有效市场[3]。有效市场假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吸引了大批忠实的追随者。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出现的许多有效市场假说所无法解释的金融异象,如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一月效应、网络泡沫等,对基于理性投资者同质信念的有效市场假说发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家纷纷开始应用现代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来修正同质信念的基本假设,对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释了某些令人困惑的金融异象。这些创造性的研究奠定了异质信念的发展和成熟,异质信念不断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相继进行了大量研究。Goetzmann ( 2005)构建了散户交易指标,用换手率和特征波动率指标作为异质信念的替代变量,实证检验的结果支持了Miller的异质信念假说。杨华蔚等( 2007)将特征波动率作为异质信念的替代变量,检验了中国资本市场异质信念的问题,其结论进一步支持了Miller的观点。
整个传统金融体系的根基是投资者都是信念同质的理性人,异质信念概念打破了理想的人性假设,它支持人是有限理性的,而且投资者都是天生异质的群体。在异质信念理论下,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估值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对会计信息的看法存在分歧和差异,其伴随于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兴起,并且是解释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矛盾结果的突破点。
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变迁,以及财务报告方法从信息观向计量观的变迁,奠定了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两个方面与异质信念相结合才显示出公允价值相关性高度的会计信息价值。
1.异质信念与会计目标的结合
会计目标决定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财务报告目标的革新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至关重要。20世纪70年代Trueblood委员会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以及随后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SFAC No.1 (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发布,奠定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首要目标的地位[4]。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因其相关性的质量特征,无疑更符合决策有用的需求,财务会计目标从传统的“受托责任观”过渡到“决策有用观”,同时也伴随着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让步。
但是,根据有效市场假设,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不能支持公允价值优于历史成本,因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下,大部分利益相关者都是信念同质的理性人,对于财务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计算能力,能够利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对股价产生一致的结论。只有基于异质信念假说,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理解能力和性格特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才能通过公允价值会计得出区别于历史成本的信息,从而对决策有用。因此,会计目标并没有直接导致会计方法的改变,新会计目标与异质信念相结合才催生出公允价值相关性的计量地位。
2.异质信念与财务报告方法的结合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争论,实质上是关于“如何协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讨论,由此形成了两种有关财务报告方式的不同理论:信息观和计量观。信息观坚持财务会计最重要的是要充分披露,决策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计量观认为会计人员有责任在财务报告中恰当地引入公允价值,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含量,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预测公司未来业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严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表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日臻下降,基于信息观的历史成本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计量观下的公允价值凭借相关性的优势荣登大雅之堂。
在有效市场的假说下,要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何种报告方法并不重要。只要财务报告发挥充分披露的功能,理性的投资者都能识别和吸收已公开的会计信息,合理估计股价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就是说,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财务报告方法的争论,并未能使公允价值相关性变得有意义,甚至同质信念假设下的有效市场中信息观更居主导。只有假设市场无效、投资者信念异质,及时的信息能够帮助部分理性的投资者作出有利的、区别于其他投资者的决策,基于计量观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才显示出其价值。
从异质信念视角来看,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的,为了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估值和决策,计量观下的财务会计必须提供更相关的公允价值信息。而实际研究和研究假说的背道而驰,使传统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面临严重的瓶颈。在异质信念前提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相关性。在现实的市场中,许多因素会改变投资者信念,导致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估值产生系统性的分歧,从而改变价值相关性。
1.不同体制环境下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程度不同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只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与一国的体制环境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体制、股权结构、投资者法律保护和法律执行强度等,不同的体制环境将导致投资者的决策信念产生巨大差异。
英美法系的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长,市场化程度高,股权结构分散,注重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并具有较强的法律执行力。这些国家的投资者受价值投资和理性估值教育的影响,在估值理念上更加理性,更懂得运用会计数据进行估值。而大陆法系国家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明显小于英美法系国家,且投机盛行,非信息交易占的估值份额较高。欧盟强制采纳IFRS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效果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量研究表明,欧盟强迫采用IFRS后不同国家存在很大的效果差异[5]。IFRS无疑是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欧盟强制采用统一的IFRS后,各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都得到了一般性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一致,总体而言,英美法系的国家(如英国、爱尔兰等)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幅度要高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如法国、奥地利、葡萄牙、意大利等)。就我国内地和香港而言,2007年二者已实现了会计准则的等效,但是估值信念差异也导致A股和H股的公允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前者市场不够成熟,投资者理性低于后者,导致价值相关性较低。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坚持与IFRS的持续趋同,公允价值更是IFRS推崇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法律渊源来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存在很大的制度缺陷。好的体制带来高的价值相关性,有利于保障准则的执行,应通过持续教育和培训来改变投资者的估值信念,提高其估值水平,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一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
2.不同信息环境下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程度不同
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投资者也不是完全的理性经济人,我国的资本市场更是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在相互差异的信息环境里,根据不同的估值信念表现出不同的投资者行为,造成公允价值会计数据对股价解释力的不同,其价值相关性自然产生显著差异。这里所讲的信息环境主要指公司的微观信息环境,具体是由于投资者群体、媒体关注程度、分析师追踪程度以及公司披露财务报表的自愿度等因素差异导致不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6]。
首先,就估值能力而言,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机构投资者往往具备深厚的投资教育经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且获取信息渠道和信息源更多,因此,拥有较多机构投资者的大规模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而散户投资者受成本限制,很难对上市公司做专门的调研,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只能依赖会计信息进行估值,主观赋值水平及概率较高,从而人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其次,分析师跟踪少、媒体关注度低的上市公司,拥有较多的内部信息,公允价值对于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增量信息含量,其相关性高于透明的公司;再者,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用需求,投资者对公允价值的依赖程度变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相应降低。
从以上诸多因素的分析来看,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成正比,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包含更多的增量信息。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投资者过分依赖会计信息估值作用这一特征进行盈余操纵,进而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进一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努力改善信息环境,能够大大降低投资者对公允价值的估值放大作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3.不同年度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程度不同
会计是环境的会计,一切离开环境的讨论都是无稽之谈。从纵向来考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投资者估值信念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不可能始终稳定不变。如果忽视年度因素的影响,选取不同的历史截面数据来研究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也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波三折,这中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变化等诸多影响,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庞颜玲、任世驰( 2011)以我国上市银行2001—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价格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都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即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更强的相关性。2006年以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坚持的是历史成本的主体地位,且市场活跃程度不高,公允价值并无用武之地,但是上市银行的投资者中不乏先进观念者,重视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优势,其决策一定程度上受到公允价值的影响。因此,以这一阶段的数据为横截面,得出公允价值具有较弱相关性的结论。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然而新准则颁布初始,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新准则的实施所产生的暂时性成本,以及投资者对历史成本的信念坚持共同作用,增加了会计信息给投资者带来的不稳定感,提高了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2006—2007年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未得到显著提高(朱凯、赵旭颖、孙红,2009)。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股市非理性繁荣,投资者过度自信,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大大增加。但是经过危机的重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误解公允价值加深了经济波动,投资者对公允价值的估值理念发生变化,其价值相关性又重新降低。现如今投资者对新准则和公允价值逐渐熟知和接受,2014年财政部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公允价值会计越来越深入人心,其价值相关性也逐渐增长。
不同的体制环境和信息环境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差异,而在具体的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群体,面对的体制环境和信息环境相对稳定,在长期发展中不同年度投资者估值信念发生变化,投资者利用公允价值估值也产生了分歧,导致价值相关性差异。因此,不能因为某一时期公允价值相关性低就放弃之,也不能简单地根据其相关性高低变化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时间截面对投资者信念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使其理性地应用会计信息的估值作用,努力改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尤其是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
传统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都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基础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导致该领域的研究往往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严重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异质信念产生于有效市场理论向行为金融学的演变,它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意义非凡,公允价值相关性理论支撑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前后一贯的,异质信念出现使得理论支撑的变迁站得住脚,从而保证了公允价值与概念框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既然公允价值相关性并非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受投资者信念的影响,就应针对性地进行改善。第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首要条件,我国应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协调趋同;第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要努力改善制度环境和信息环境,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保证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和执行;第三,投资者信念是影响相关性的深层次原因,必须促进投资者的信念趋同和理性决策,强化公允价值的估值作用,努力向有效市场靠近,最终达到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促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Amir E.The maket valuation of accouting information: The case of postretirement benefits other than pens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 3) : 703—724.
[3]Fama Eugene F.E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Journal of Finance,1970,25 ( 5) : 383—417.
[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陈辉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信息质量国际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王治,张传明.信息环境、异质信念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 7) : 87 -93.
(责任编辑:梁小红)
Value Relevance Research 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terogeneous Beliefs
LIU Fe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It'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fair value to replace historical cost.Fair value rises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 concept to effective market, which is caused by price fluctuation.Meanwhile, the empirical study of value relevance is usually based on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This contradiction makes the study can not come to a consistent conclus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terogeneous belief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value relevance, and then studies the relevance of fair value from aspects of system , information and annual difference.
Key words:fair valu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heterogeneous beliefs; relevance
作者简介:刘凤玲( 1992 - ),女,湖北襄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
*收稿日期:2015 -11 -25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940 ( 2016)01 -0032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