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日,笔者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观摩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戈向红和叶建军的示范课。下面笔者将结合两位名师的课堂教学片断,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中,问题的巧妙创设可令学生产生获取新知的“渴求感”,亦可让学生的思维之树冒发新鲜树枝。阅读中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渴求就越强烈。教者设置具体的语言情境、提出有效的问题可以唤醒学生学习的愿景,激活其智慧之花,从而调动其思维去积极探索未知,进而让其主动投入至新知的探索中。
【课例1】
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Story time)教学板块时,著名特级教师戈向红老师巧妙地为此篇对话文本建构了一个“School fair”(校园义卖)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跟随故事中的角色融入义卖的情境中,并在此情境中通过猜测物品价格来学习有关询问物品价格的:
单数句型“How much is it?It’s...”以及复数句型“How much are they?They are...”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Look and say.
看一看、说一说的环节设置旨在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当数字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时,学生需要将眼见为实的数字转化为英语单词。在说出数字类单词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数字或数字类单词进一步激活已有的旧知储备,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成功地将知识运用于句型交流活动中。
2.Do you know?
这一环节中,教者抛出了一些“几十几”的数字,让学生根据已知唤醒更高一级的语言输出。相对于上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中学生的已有记忆已经被完全唤醒,借助表格提供的一至九这九个数字单词的“脚手架”,学生能够推测出“二十几”的表达法。
3.A school fair.
以学校举行义卖活动为话题,学生通过猜测物品的价格练说询问价格时需运用的单数句型和复数句型。
T:Look,who is coming?Who are they?
Ss:Su Yang and Su Hai.
T:Look,they have got an Invitation,they are having a school fair.What do they sell?
Ss: Fruit, toys, books,clothes...
T:May be.Let’s have a look.(课件出现单数物品图片,例如:一只玩具小狗、一只玩具小兔子等。)Look at this dog.How much is it?
Ss:It’s four yuan.
T:Great.Look,how much is it?(课件出示正确的价格:八元钱)
Ss:It’s eight yuan.
(学生在猜测单数物品时操练单数句型How much is it?It’s...)
T:(课件出现复数物品图片,例如两支钢笔、一双鞋子、一双短袜等。)Let’s look,how much are they?You can have a guess.
Ss:It’s...yuan.
T:Can we say“It’s”now?
Ss:No.We can say“They are...”
T:Let’smake a chant.First,I can make a chant.Please listen to me.
How much,how much,how much is it?
It’s seven yuan.
How much,how much,how much are they?
They’re nineteen yuan.
T:Can you do it?
Ss say the chant together.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说明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创设出适应其发现的情境场,让学生能够憧憬美妙的课堂情境,在不断的猜测以及探索中走进故事文本,并深入文本进行自主猜测、自主解读,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思维马达”顺利启动。在戈老师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者的每一次提问都能够让学生在其问题的引领下,在相关的语境中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猜测、自我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认为,“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性应为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自主性、超越性的教育,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能够自主地拓宽其思考问题的广度,达到独立分析问题的效果。在教师引导的过程中,有效的问题才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出发点。何为有效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由“线性”向“立体”转化,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转变,这样的问题才是可以引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问题,才可以引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例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她学生的,不是已经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这一观点与现代教学所提倡的“双主教学模式”的初衷不谋而合,意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激励学生思维的主体能动性,给学生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空间。
例如,沪教版《牛津英语》3B Model 3 Unit 1 Shapes的Look and say的教学内容是与形状相关的一些词汇(circle,square,triangle,star,rectangle,side,square)和句型“I have...I can make...”。课文毫无情境可言,只是一些毫无关联的单词和句型结构。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些琐碎的词汇时,通常会虚拟构造一个机器人,以机器人的各个不同形状的身体部位教授陌生的单词。这样的语言环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剥夺了学生在学习现场体验的感觉,造成其“伪在场”状态。教者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获得“在场”的即时感并由此进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实践。
著名特级教师叶建军老师巧妙地为新知学习创设了一个充满了趣味与关爱的故事情境,增设了一个名为Mantis的卡通角色,故事以“A super designer”为主线,以 Mantis为家人和朋友制作他们需要的物品为介,在故事情境中将形状类单词和句型有机串联,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实现自主建构知识的体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展示triangle的具体概念,师生间对话如下:
T: (Introduce Mantis’s friend,a ladybird)A circle’s like a ladybird.A circle’s like a ladybird.Heigh-ho,the derry-o.A circle’s like a ladybird.So Mantis needs to cut the triangle into a circle.What is a triangle?
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师以“A trianglehasthree sides.”向学生解释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即三角形有三条边,此时三角形图案的三条边不停闪烁;教师再以“A triangle has three angles.”告知学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此时三个角颜色变深。学生通过图配文的方式从直观感知向单词“side,angle”的用法和含义转化。
2.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将两个三角形进行形状组合,以拼图的方式思考两个三角形还能组合成哪些图形,如长方形(rectangle)、三角形(triangle)、正方形(square)。
3.学生通过课件中三角形的变形过程感知三角形如何变成圆形。
T:How to make a circle?
课件出示以下语段:Make a circle round and round.Make a circle round and round.Make a circle round and round.Wow,that’s great.三角形切去三只角后逐渐成为圆形。
4.教师出示一些特殊疑问词和特殊疑问句,学生完成文本第二段内容的填空。
T:What shape is it?
Ss:It’s a circle.
T:What can he make?
Ss:He can make a chair.
T:What is it for?
Ss:It’s for Mantis’s friend ladybird.
T:How is it?
Ss:It’s so cool.
学生根据交流过程自主完成半开放式问题填空:I have a big_____and a small star.I can make a_____.It’s for my friend_____.It’s_____.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将文本信息转化为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仅有理解文本内容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引导其向纵深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仅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跳跃至能够运用自身思维能力、实现自主构建知识的更高层面。这个环节教学重点的语言知识为单词“triangle,side,circle”以及句型“I have...”和“I can make...”。教师利用 PPT 的直观性向学生解释triangle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何为“side”,并通过动态式切割三角形三个尖角的过程,让学生亲历三角形“triangle如何转化为圆形“circle”。之后以特殊疑问句的方式提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够成功地引发学生自主思维,学生能够根据以上特殊疑问句的回答,自主思考完成文本的第二段内容填空。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了解文本信息,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思考和提炼归纳。教师有效问题的引领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学生对于新知的记忆也因此而更加深刻。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只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苏霍姆林斯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语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引发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思考并且能够运用其知识储备解决问题。
仍以叶建军老师执教的沪教版《牛津英语》3B Model 3 Unit 1 Shapes的Look and say为例。故事阅读完毕后,教者利用本课的课题“A super designer”作为话题引导询问学生:Do you want to be a super designer?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教者播放了一些生活中与形状相关的建筑及物品,如手机(rectangle)、 汽 车 地 锁(triangle)、交通标志(circle)等。教者成功地将学生的视觉意象与其生活实际实现了融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关注生活中物品的形状。教者顺势利用形状与学生交流:You can make a card for your...This is a giftforthem.You can write some wishes on it.卡片内容如下:I have ______ .I can make_____.It’s for my_____.It’s_____!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落实学生语用能力的最直接、最适合的途径即为使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此教学环节中,教者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准确以学生的情感着力点——“为家人或者朋友们制作一张卡片”作为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驱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该环节的语言实践活动延续了之前的文本学习过程,具有一定自主思维含金量,学生完全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思维能力并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际运用,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书写能力,教者设计的这一任务正好能够落实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而且书写内容以半开放性的句型框架呈现。这样的任务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故事内容的应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契合,学生在该教学环节的思维性语言输出活动中能够充分涵养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