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中文人的园林活动

2016-04-15 05:48曾莉
美术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人

曾莉

[摘要]中国园林到宋朝发展至高潮,宋园兴盛,源于宋代文人的参与及文化艺术的发达。宋园充满诗意,自由随意,浓缩自然于一隅,亦契合着文人的潇散与自适,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宋画中可见他们在园中赏景、小酌、博古、饮茶、雅集,以一墙之隔,近在朝市,仿若在深山。

[关键词]宋画;宋朝园林;文人;园林活动

中国的园林自周朝有之,至唐朝成熟,到宋朝则进入一个发展的高潮。宋朝诗、词、绘画艺术的发达,深刻影响着园林文化,文人对造园的广泛、直接参与,亦提升了园林的品质,园林成为文人在俗世之外的精神家园。

宋人园林的高度成熟,基于以下条件:其一,宋朝文人骤增,园林有了大批有学识而非仅仅停留在享乐层面的高雅主人;其二,宋朝诗词与绘画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园林逶迤衡直,闿爽深密,皆曲有奧思,为园主提供了一个幽静的世外空间。宋代的文人们把自然浓缩于园林这“壶中天地”,静享与世俗分隔的宁静幽淡。在园中独步、赏景、读书,或与友人共聚,这在宋人绘画中有充分的体现。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苏轼在简朴的园中一手拎鱼一手提酒,遒劲的苍松与简洁的竹子暗示了其自由适意的精神力量。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夏景图,主人在园中对着荷塘纳凉;而《四景山水》秋景图,主人于园中观秋景、听秋声。夏圭的《梧竹溪堂图》,园主在苍郁的园林中独坐静思。

欣赏园林景色,尤其是凝目那些颇具人格象征意味的植物,让文人们身与物相融,如庄周梦蝶一般,不知物为我欤,我为物欤。宋朝园林中含有象征意义的“竹”,是园主所钟爱的表意植物。“竹”的形象,现存中国画里最早的身影是在唐朝韩混的《五牛图》中,不过在这幅图里“竹”没有任何象征意味。在唐朝,植物普遍被认为是无生命的物体,自然不足以表达人的情感。正如张彦远所说:“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当然也偶有像张躁这样的画家以画植物(如松树)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五代时,“竹”作为品性高洁的象征已在绘画中出现,如徐熙的《雪竹图》;到宋朝,“竹”的形象更受文人们的喜爱,出现了文同这样专门的画竹名家。文人们在画中绘竹,亦在园中植竹。园中竹,亦是画中竹。

竹中空,正直,常绿,代表着虚心、忠诚、坚贞,与梅、兰、菊一起,成为中国文人挚爱的植物。李公麟和马远均绘有《西园雅集图》,描绘了宋神宗妹夫、驸马王诜家的园林,园中的翠竹召示羞王诜追求的品质,也是聚于园中文士的品德。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中,苏轼潇洒独立于自家庭园,园中一排竹,暗含其高逸的品质。夏圭的《梧竹溪堂图》中,亦是修竹摇曳。

读书是文人们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与朝市仿若天隔的园林是静读的最佳处所。赵伯驹的《风檐展卷图》中,园主在古木掩映、微风拂过的庭园中,随意展卷。无碍居士于道隐园内“学(易)《老》以忘吾年”。朱伯原在《乐圃记》中说:“朝则诵羲、文之《易》、孔氏之《春秋》,索《诗》《书》之精微,明《礼》《乐》之度数;夕则泛览群史,历观百氏,考古人是非,正前史得失。”

园林亦是雅集的理想场所,与志同道合之友聚于奇石、丛竹、古梅、苍松、清泉之处,唱和诗词、赏古器书画、谈书论事、撵茶品茗,远离汨汨荣辱之场,志意超然旷达,适于物而不累于物。王安石《招同官游东园》道:“毋为百年忧,一日以逍遥。”蔡确治事之隙,在北园“与友生抱书携几而往焉,于此笑傲觞咏,使视听不得役役于簿书牒之烦;而岁时嘉节,又得与邑人共之。入之游者,往往徘徊而不能去”。叶梦得与干誉、才卿共游西园写下《定风波》,陈与义与王子焕、席大光同游廖园有诗至今,黄庭坚与文潜同游“静居如宝坊”的王舍人园以及与刘景文游郭氏西园均写诗为记。

李公麟和马远的《西园雅集图》,共同记载了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王诜与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在园中的一次雅集。他们或静坐于林木修竹中,或徜徉于小径,或弹琴听乐,或观书写。刘松年的《博古图》展示了在雅集中赏玩古器物的活动。王诜和苏轼等在西园的活动也包括博古,马远和李公麟的画中均画出古器,主要是青铜器,包括鼎、簋、尊、壶、罍、卣、盉、匜、爵、觚等。宋代文人注重对金石的研究,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即是欧阳修的《集古录》,主要收录钟鼎彝器铭刻。其后吕大临的《考古图》著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玉器。宋徽宗敕命王黼编成《宣和博古图》著录了宋皇室收藏的自商朝至唐朝的青铜器。赵明诚的《金石录》收录了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

饮酒与品茗亦是聚会的重要活动。沈括在梦溪园“九友斋”。在酒香与茶味中共销万古愁。晁补之与友于谯园饮酒,“汝南周,东阳沈,劝我如何醉。”黄庭坚在李氏园中“醉呼红烛更传杯”“手按红杏醉繁香”,陆游与友人在赵园“邂逅偶能成千醉”“酒杯须似蜀江宽”,舒亶与李朝奉等在蒋园“为春一醉”。

刘松年的《撵茶图》,空幽园林,一儒者和一道者正在观看高僧作书,旁边是两位侍者,一位在烧水,一位在点茶。《西园雅集图》和《博古图》中,均有童子烧水,为点茶作准备形象。中国有世界最早的《茶经》,成于唐。至宋,饮茶之风更盛。“禅茶一味”,品茶悟道的过程就如同禅宗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悟道一般,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淡泊明志的外在体现。沈括说自己有“九友”,之一便是禅。宋朝好些文人都与禅僧有交往,甚至是朋友,比如苏轼、黄庭坚与佛印,王诜西园里的客人便有释圆通。在诗意的园林中,一群雅友,一杯隐含羞禅意的香茗,让尘嚣更加远离,让内心更加安宁。“茶,不再只是诗情画意的娱乐,而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方法。”园林的清幽为文人提供了一方静土,饮茶则让其心清、寂。“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冈仓天心把宋代的点茶称作浪漫主义,现实生活不可能完美,而在园林中的那盏清茶,成就文人精神上的浪漫完美。

地位得到提升的宋朝文人,却始终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忧郁寂寥,人生难得适意,幸在规整的宫殿楼阁与街市之外,尚有曲折多变的园林可容身心愜意。在园林中独处或与两三友人相聚,看翠竹苍松,园池风光,饮酒吃茶,在诗意的园林中,精神找到了栖身之处。

猜你喜欢
文人
文人戏墨 千古风流
文人笔记与俗字研究
文人论
千万别说我是文人
为“文人”正名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绪论“文人相抬”
文人与山水
戏说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