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航
某酒席场合,一位官员向一位老作家敬酒:您老是大文人……话没说完,就被老作家紧急纠正:领导,千万别说我是文人,您这是骂我!
见众人愕然,前辈解释说:他这辈子最害怕被人叫的一个詞,就是“文人”。一旦被定义为文人,基本上就被定性为除了能写几篇文章做做白日梦外再一无所长,或被认为是迂腐透顶的呆子……我可不是那样的人!
前辈一番话,不禁让人想起两个典型而著名的文人形象: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一个诚惶诚恐的文人,一有风吹草动,便如丧家之犬,寝食难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个因盗窃被打致残,穷困潦倒,研究“茴”字的四种写法,好吃懒做,酗酒成瘾……文人如此形象,就难怪人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古往今来,文人毛病甚多,固执、自命清高、离群索居、自以为是、道貌岸然、附庸风雅等负面积习由来已久。文人的脊梁通常不太硬朗,不少文人有软骨症,且很容易走向极端:一部分文人丢掉自尊,投靠权贵,成了缠树的藤。一部分文人精神脆弱,扛不起肩上的重负,颓废自杀。
看看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文人词汇:御用文人、穷酸文人、侍从文人、幕僚文人、酸腐文人、无耻文人、无聊文人……惯常的定语,早已将文人这个字眼侵染得令人深恶痛疾。史学家林同济先生认为,中国官僚传统里有四毒,之一为“文人毒”:“文人官僚为了升官发财,利用官僚制度,磨炼出了一套公文技术和官场手腕,熬炼出‘作文不做事’的秘诀。”林语堂更是感慨万千:要做文,要做人,但千万别做文人。
那么,文人真如坊间传闻那么不堪么?
“文人”是什么?词典上解释为“写过不少文章的读书人,知书能文的人”。词典上还列举了一些著名文人:孔子、孟子、文天祥、屈原、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钱钟书等著名作家和诗人!其成就让人尊崇,其修养让人敬佩,其抵达的艺术高峰让人仰望,其名号彪炳史册,辉耀千古。正是这些名字,让文人身份熠熠生辉,也为“文人”这个词增添了不少的含金量。遭人唾骂的曹操和李煜,他们的文人身份甚至成为拯救其荣誉的光环,给他们晦暗的人生增添了不少亮色。
著名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在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这样看来,骨子不硬脊梁不正的写作者,是配不上文人这个词汇的。
文人的形象需要塑造,文人的气节需要挺立。要扭转当下的颓势,非一人之力,非一日之功所能就。社会要关注文人,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免受打压,清除羁绊,保障他们基本的物质需求,让他们人格独立,让他们思想自由,让他们发挥特长,有足够的精力和空间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为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所有的文人,要自尊自重,外聚人气,内塑风骨,站直身子,展露才华,养骨气,养正气,养浩然之气,铸担当精神,创造性地写作,充分张扬艺术情怀和崇高人格,以优秀的作品塑造人、鼓舞人,从而赢回那些失去的荣耀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