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雄鹰 王 颖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的综合评价研究*
●李雄鹰王颖
日本现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大学入学考试综合评价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过程,其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谋求大学入学考试多元化,积极探索符合日本国情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了全国统一招考和各大学组织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既保障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又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日本与我国在考试观、学历观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个国家都重视考试的作用。探析日本大学入学考试评价的发展与改革,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对我国高考改革实践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综合评价
日本一直以来都将教育改革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引进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积极摸索切合本国国情、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制度。二战后,日本将“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人才”、“赶超西方文明”等思想作为指导,对高校的入学考试评价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一个战败国迅速上升为世界经济强国。[1]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经济的发达与其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由于日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特别强调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自然就非常重视学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制度历经变迁,多次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明治维新”时期
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从欧洲引进大学制度,于1868年颁布了《帝国大学令》,明确了高校的招生标准。[2]1877年,日本建立了最早的大学——东京大学,开始有了大学的招考制度。[3]1895-1944年期间,日本一贯实施较为严格的入学选拔制度,具体由学科考试(笔试)、面试、身体检查等构成。在1886-1901年间,日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主要由各大学独自安排进行。1902年开始统一考试,1908年,统一考试被废止,又回到单独选拔招生体制,但与之前单独选拔有所区别的是,文部省对考试内容作了规定,高校不能擅自进行更改。1917年,单独选拔制度又被废止,制订了新的《高等学校、大学预科入学者选拔规程》,重新采用统一考试、综合选拔的方式。1919年,日本颁布《改正高等学校令》,统一考试再次遭遇废止,改为统一考试单独选拔。1927年日本又对入学考试予以调整,要求将考生初中的学业成绩与入学考试成绩统一起来决定是否可录取;1940年,高校校长联席会提出了“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方针,1941年起采用“共同考试”、“单独选拔”、“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十六字方针。选拔办法是:根据毕业学校校长的调查书、笔试和口试成绩、体检结果综合评定,选拔各方面均为优秀者;[4]笔试由文部省统一命题,各校负责考试;重视口试,全面考核学生基本素质。
(二)“二战”结束后
“二战”后,日本受美国模式影响,开始推行新制大学,并对高等教育的体制进行了改革,高校的招生考试制度也进行了多次整改。1947年在高中实施智力测验。[5]1948年改为升学适应性测验与知识测验并用的评价选拔方式,这是战后初期日本大学入学选拔的重要特色。战后知识测验的科目和方式有所变化,取消了固定科目,采用选考科目制。升学适应性测验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考察考生的大学适应能力,目的在于测定考生进入大学学习所应具备的能力以及适合学习文科抑或理科所应具备的智能。升学适应性测验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一般能力、文科能力、理科能力,一般问题占50%,内容为造句、语词、数学(算术推理)、完成题(论述);文科问题占25%,考读解与作文;理科问题占25%,考空间关系、简单的理科实验报告与图表。理科问题(A)、文科问题(B)满分为20,一般问题(C)满分为40,总分80。运用升学适应性测验意在考察考生的智力与学习能力,避免单纯偏向知识测验的方式。但由于未解决好命题内容、考试方法、评分标准等问题,效果并不十分满意,不得不于1955年取消,又回到以学力测验、知识考试为主的考试老路上去。[6]
(三)20世纪60—80年代
1955年升学适应性测验被废止后,改为各大学自行考试,以知识考试为主,但社会各界对此做法很不满意。文部省于1963年设立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试点,称其为“能力测验”。该试点采用“学力考试+升学适应性考试+职业适应性考试”的方式进行检测。但最终很少有大学将此次“能力测验”的成绩列入考生的入学条件,很多大学持有抵触态度,因此,该项试点不得不于1968年废止。[7]1975年,日本国立大学协会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全国统一考试的建议,1977年文部省采纳意见并成立了大学入学考试中心,颁布统一的考试大纲,1979年统一考试制度付诸实施。最终,日本形成了“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和“各高校自行组织的测试”的制度,这一考试评价制度从1979年沿用到1989年。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两阶段考试评价模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各大学过于倚重第一次考试成绩,并按照总分依次录取,使得大学出现了严重的成绩序列化倾向。甚至有部分大学仅仅依据第一次考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取考生,因此,高中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不断地考查学生。为改变这一状况,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一个新的共同测验将会替代“共同第一次考试”。[8]1990年,日本开始执行分两次的新的考试,第一次为大学入学中心考试,考试的主导思想是不让考试成为难为考生的关卡,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第二次考试采用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式,使用面试、小论文等选拔方式,从多角度、多方面、使用多种形式综合评价考生的适应性与能力。[9]这种“中心考试”的入学考试评价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日本实行的入学选拔制度是统考和自行组织考试并用,集统一性与多样性于一起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体系。除了参加考试之外,将会从各方面综合考察学生,实行择优录取。
(一)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统一考试由大学入学中心组织实施,是对考生高中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大学入学中心负责命题,不允许出难题、偏题和怪题。在命题过程中,学科、科目及其范围不仅要全面把握对高中教育的影响,而且要体现各大学灵活多样的入学选拔手段。[10]考试题型全部为标准化选择题。考试结束10天后公布考试结果,内容包含考生总数、各校报考人数,各科分类成绩,录取标准分数线,全国平均成绩,最高、最低分数等。考试内容由入学考试中心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科目共分为6个学科,高校从其中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如下:
外语——从英、法、韩、德、汉语中任选一门,各200分;
国语——包括现代文、古文和写作,共200分;
数学——包括普通数学和专门数学,各200分,任选一门;
理科——包括基础理科20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生物100分,地球物理100分,任选两门,共200分;
公民——包括伦理、社会、政治等,每科100分,任选一门;
地理、历史——包括日本地理、历史、世界历史等,每科100分,任选一门。
以上各科的满分共计1000分。
(二)各高校自行组织的第二次考试内容
第二次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各大学根据需求自行确定,方式主要有口试、笔试和实际操作等。[11]为了能给考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各大学采用“连续方式——事后选择制”的方式,即各大学考试时间分为A组和B组,考生可分别参加不同日程组中各一所大学的考试,以免各个大学的考试时间安排在一起,考生失去部分学校的考试机会。[12]各大学自行组织的考试具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个别学力检查
各大学组织并实施的单独学力考试称为个别学力检查,主要体现各个高校的专业特点和选拔要求。考试内容共四科,各科目下面又包括选考科目,考生可按照大学的要求有不同选择。这种考试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发展特色出题,在于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等。
2.AO考试(Admissions Office)
AO考试主要评价学生高中阶段的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其中包括本人的报考理由书、撰写的小论文等。考试周期一般为2-3个月,具体内容与方法还是由各大学自己确定。这种考试形式比较灵活,面试环节以及考生自我推荐书的审核,能够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最终争取使更多人得到公平录取的机会。AO考试大致有选拔型、对话型、体验型三种。国立、公立、私立大学一般会采用选拔性考试,主要通过考生所写的小论文、报告或申请理由等,再结合面试进行考核。对话型AO考试一般是在考生报名后,学校通过多次面谈,综合考察考生参与讨论等情况,注重对考生品质、理想信念以及志愿动机的了解。体验型AO考试包括模拟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内容,参加以上活动是报名条件,同时要求考生提交作业及提出课题报告。大学根据考生提交的作业、报告、研讨会上的发言、参与态度等决定是否录取。[13]
3.推荐入学
日本采取推荐入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人才能综合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采取推荐免试入学的有两种:一种是凭高中校长的推荐。另一种是经考核后某科目成绩确定为优异者。[14]这种评价方式使得高校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各高中也均有推荐的机会。推荐入学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入学方式,采用此类方式的大学一般有自己下设的附属高中,被推荐的学生来自附属高中;第二种是指定部分高中推荐入学方式,即被大学指定的高中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第三种是特长生推荐入学方式;第四种是不用参加中心考试的推荐遴选方式;第五种则是需要参加中心考试的推荐遴选方式。
4.以职业类高中毕业生为选拔对象的考试
在日本,这是一种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和综合类教育毕业生的选拔方式。涉及的专业都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质,例如计算机、小语种、畜牧兽医等。由于这些专业本身的特殊性,高校需要招生有专门职业素养或潜能的考生。因此,职业高中和综合学科毕业生作为不同于一般考生进行一次选拔考试,不但能够为高校选拔这方面人才,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入学考试的机会。
5.特殊考试
此外,各大学还有一种特别的入学考试,主要对象是二战后中国抚养者的后代、海外回国人士子女、社会人士等特殊群体参加的考试。主要通过考试、面试等环节进行考查。2010年,14.6%的国立大学、13.2%的公立大学招收二战后中国抚养者后代,76.8%的国立大学、50.1%的公立大学招收海外归国人士子女,56.1%的国立大学、63.2%的公立大学招收社会人士。2006年后日本招收海外归国子女和社会人士的大学有所增加,实际招生人数呈减少趋势。[15]
日本现行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体系具有综合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多年来,日本一直谋求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改变入学激烈竞争局面。通过多年努力,日本构建起了统一性、多样性、灵活性于一起的大学入学评价体系。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法,目的都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性等综合素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才制度。2000年,日本发表了《关于大学入学考试的改善》的报告中提到,增加大学入学考试一年内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考试,这对大都考生来说是比较有利的。[16]
(一)统一性与自主性
第一次“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单独组织的考试,紧密地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连接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攻克了“一考定终身”的缺陷,又充分发挥了大学的招生主动性与自主权,有利于大学根据办学与人才培养要求选拔适切性人才。统一性体现在全国组织统一的第一次考试,无论是在考试目标、题目范围、考试形式等方面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考试的科目涵盖了高中阶段全部必修课程,考试以考生对在高中阶段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目标,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适应性与基本学力。自主性体现在日本大学在招生中拥有较高自主权,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大学可自行组织第二次考试与考察,考试内容与形式皆以大学办学、人才选拔与培养需要为依据,可充分发挥大学的创造性,展现其招生个性与特色。
(二)多样性与灵活性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评价制度也是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化身,具体表现在入学通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诸多方面。首先是入学途径的多元化,全国统一考试、各大学组织考试、AO考试、推荐入学、特殊考试等构成了日本多元化的入学通道。其次是考试评价形式的灵活多样性。2010年,多种考试评价形式在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及院系普遍使用,小论文写作、面试都是应用较多的招生形式,还有71所国立大学、266个公立大学院系、69所公立大学、131个公立大学院系直接以小论文、面试方式录取学生,选拔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特色极其鲜明。
(三)综合性与特殊性
日本的大学选拔评价制度综合性是指在考试方式和考核内容的综合,考试方式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足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特色专长。日本大学入学考试评价的特殊性则表现在特殊对象上,如职业高中和综合类学科的毕业生、残障学生等特殊群体均能够参加入学考试,并且在考试选拔过程中会给予照顾。另外,日本大学在招生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为不同学生进入大学创造机遇。学生享有更多选择权利,可选择入学方式,考试入学或推荐入学,亦可依照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考试科目,扬长避短。
高校招生考试过程涉及教育的公平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17]中国和日本同样十分看重教育和考试的公平性问题,战后的日本逐渐推进高校招生考试的改革。我国应该从各方面借鉴日本的考试制度,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出适用于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制度。
(一)强化高中与大学的有序连接
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是非常复杂的环节,日本文部省特设“高大衔接特别部”审议相关事宜。[18]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在出题范围、考试内容等方面依据高中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对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发展状态作出调查,综合校长、教师的意见全面评价学生。这一过程最大的挑战就是对高中学校诚信的考验,其能否如实地将学生情况反馈给大学。因此,做好高中和大学的衔接工作,需要双方的互动,搭建好入学考试这一桥梁,使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真正实现有效地连接。
(二)促进考试评价多样化
日本现行的大学入学考试综合评价具有多元性,在全国统一选拔考试基础上,建立了个别学力考试、推荐入学、AO考试、特殊选拔考试等多种辅助性入学考试选拔形式的制度。全国统一考试的科目设置灵活多样,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招生要求选择考试科目,学生也可根据自己所长选择考试科目,使得招生过程更加科学化,达到招生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过程看出,我国高考改革始终应以统考为前提,更要尊重考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限度。我国的自主招生考试自实行以来,选拔了一些具有潜质的人才,高校的自主权逐渐得到扩大。但是,统考与自主招考之间要想达到完美的状态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工作,扬长避短,相辅相成。
(三)保障招生考试公平性
公平是考试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整个教育的难题。考试公平表现在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但真正很难做到三者的公平。我国与日本同样重视教育与考试的公平性,但我国还盛行人情文化,这就对高校招生的公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在我国这样一个注重人情面子、社会资源又十分紧张的发展中大国,公众有更强烈的公平意识与渴望。正因为我国高考一直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一直为社会接纳。
因此,我们必须要认清:我国考试制度要想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首先就要确保公平性。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致力于解决我国考试制度的的公平性这一难题。
(四)充分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
从日本的大学选拔制度中可以看出,选拔对考生权利的尊重,考试科目具有选择性,也体现出日本大学拥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选拔人才更具有针对性。日本各大学组织进行的第二次考试体现了大学从各方面考查学生,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如推荐入学,这种方式不仅让大学发挥了更大的自主权,也能让各大学招收到具有特殊才能或潜能的学生。高考一直是我国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的唯一途径,统一的高考制度使得高校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招生,高校想要实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是比较困难。[19]因此,我国高考改革必须重视对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尊重与扩大,我国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推荐录取等方式过程中,日本的招生录取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我国高考录取的依据在很长时间里都较看重文化课的成绩,即使是保送生和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都要参加综合能力的测验考试,考生的压力反而增加,分数在录取中依然占据很大的权重。相比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制度,考试形式多样,入学途径多端,各大学录取的参考依据也非常丰富。在高考录取的标准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制度,在实施公平、公正的权威性高考录取制度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进入大学的渠道,实现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使大学和学生之间更好地相互选择。
[1][3][9]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84,285,286.
[2]韩家勋,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4]曹姗.高考测评方式优选、优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5]康乃美,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6]于钦波,杨晓.中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与中国高考制度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99.
[7]蓝欣,黄旭升.日本大学入学选拔制度述评[J].考试研究,2005,(3):108.
[8]周琴.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行模式评介[J].湖北招生考试,2006,(6):60.
[10]李雄鹰.国外大学入学考试综合评价改革的特点与启示[J].考试研究,2016,(02):45.
[11]陈敏.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62.
[12]樊本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英、日两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04,(03):19.
[13]张民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64.
[14]张金元.高校招生制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9.
[15]张雪丽,朱宇.二战后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沿革、现状与特点[J].湖北招生考试,2011,(4):46.
[16]韩家勋.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7,211.
[17]刘海峰.高考改革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68-241.
[18]刘海峰,胡永红.日本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困境与最新动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5,(03):47.
[19]崔成学.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28-31.
李雄鹰/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考试研究
王颖/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基于公平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XGL02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