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中的教育合作艺术及其运用*

2016-04-14 19:14冯永刚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师生艺术教育

● 冯永刚

师生互动中的教育合作艺术及其运用*

●冯永刚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动力维度和权衡标准。教育合作艺术能够缓解或消除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不良情绪,引导师生双方进入乐教、乐学的艺术境界,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发扬教育民主,推进教学相长,创设理解型、平等型、发展型的师生关系,在促进师生互动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合作艺术主要包括师生合作艺术、师师合作艺术与生生合作艺术三种表现形式。运用合作艺术策略,加强师生互动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需激发教育合作的动机,培育健康的合作理念;创设彼此信任的合作氛围,营造愉悦的艺术环境;点燃凝情激趣的艺术火花,激活师生参与合作的内驱力;走向平等对话与合作共享,推进师生间的相契与融通。

师生关系;师生互动;教育合作艺术

教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基于共同目标,合作互动、意义共识、教学相长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教育成效的彰显需要合作艺术的浸润和充盈。敏锐地捕捉教育合作艺术在塑造新型师生关系中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意义,深入探寻教育合作艺术的价值意蕴及其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容规避的发展态势。

一、教育合作艺术之于师生互动的价值

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无法也不可能离开师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合作艺术价值的有效发挥。质言之,教育合作艺术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的独特性或不可或缺性,主要体现为下列方面:

(一)有益于促进情感交融,创设理解型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教育合作艺术的内在基因,教育合作艺术是情感的外在表征。“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1]充分利用教育合作艺术的唤醒、感染、鼓舞和陶冶作用,可消除师生内心的隔膜,引发师生情感共鸣的振幅,促进师生间情感与理性的交汇融通,达到情理并举、情真理切、协调统一的至高境地,铸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由于师生情感的交融增进了双方的欣赏、宽容与接纳,因而孕育了相互体认的理解型的师生关系。何为“理解”?按照克里夫·贝克(Clive Beck)诠释,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层面,理解是两个主体用相同的方式领悟一个语言学的表述;在广义的维度,理解是在共同的话语背景下,彼此认可既定的规则,两个主体之间所达成的某种程度上的协调。需要指出的是,理解还体现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2]教师掌握了倾听和了解学生的技艺,教育行为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开启了领悟和理解教师的潜能,就会朝着教师预期的方向挺进,师生双方均能在理解教育的意义中获得肯定、支持、默契和共享。

(二)有助于发扬教育民主,建立平等型的师生关系

发扬教育民主,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到师生互动过程中,是教育合作艺术的逻辑始点。在教育合作中缺乏民主,必然导致操纵、强制和高压,窒息教育的魅力、生机与活力,所谓的合作也异化为表面合作、虚假合作和形式合作,师生之间的不平等状态定然有恃无恐,直至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内如火如荼,背离了教育民主的价值指向,教育的艺术性也荡然无存。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是充满艺术细胞的合作,是建立在师生地位、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艺术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使用合作的艺术方式,可强化师生的整体意识和思维,尤其是可使教师摆脱片面的“已知者”的惯性思维,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交流的协作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与传统相比,教师角色的中心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淡化,而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渐重要并凸显。“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从“知识就是权威”、“唱独角戏”、“一言堂”的囹圄中解脱开来,才有利于消解教师话语权的无限膨胀和学生失语的冲突,赋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参与权、发言权,改善传统师生之间压抑、疏远、对立的关系状态,进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相互沟通,彼此接纳,增进彼此间的共识。在平等交流与对话中,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怯情绪或抵抗心理,赢得学生信任,给学生以鼓舞、信心和力量,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创造精神与批判能力,[4]开启心智发展的通道,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气氛融洽的教育场景中践行民主,拥抱平等。

(三)有利于推进教学相长,建设发展型的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互长共进是教育合作艺术的基本目标与价值旨归。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合作、共同进步的艺术过程。按照夸美纽斯 (Johann Amos Comenius)的说法,这是一种教师教的有把握、有信心、有良好预期效果的艺术,它能使教师感到欢欣、鼓舞与喜悦的艺术。换言之,它既不会引起教师烦躁或厌倦的情绪,也不会使学生体验乏味、无奈甚或腻烦。因而,这“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5]师生双方正是在这个体验审美、享受乐趣的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长进与提高。基于促进发展的共同愿望,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而是潜心研究,“教然后知不足”;学生认真听讲,谦虚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按时完成作业,“温故而知新”。师生通过合作艺术的技巧和手段,探讨真知,相互融入,扩大教育信息容量,拓宽合作的程度和范围,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发挥合力效应,不时迸发出精彩纷呈的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趋达艺术化的教育水准,谱写出合作共赢的教育乐章。

二、师生互动中教育合作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主体的不同,师生之间互动交往的教育合作艺术可分为师生合作艺术、师师合作艺术以及生生合作艺术三种表现形式。

(一)师生合作的艺术

合作教育学派认为,师生之间的合作,不仅是教育教学规律的内在必需,也是现代教育的强烈吁求。现代教育不仅强调师生合作,而且尤为重视师生之间充满艺术特色的合作形式。师生合作艺术的基本前提是消缓师生合作的心理隔阂,确立民主与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合作艺术是基于双方共同情趣、志向与共识前提下的默契配合的活动形式。一如合作教育学的代表沙·阿·阿莫纳什维利(Amor Nash willy)的洞悉,合作教育学体现了教师与儿童合作的艺术性,主要表现为“使儿童成为教师、教育者、家长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教养和形成他们个性中的、有利害关系的战友、志同道合者,成为教育过程的平等参加者,成为对这一过程的成果报关心和负责态度的人。”[6]师生合作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涵涉知、情、意、行等多个层面。其中,认知的合作艺术、情感的合作艺术、适应能力的合作艺术以及行为表现的合作艺术贯穿于师生合作艺术的各个环节与全部过程。

(二)师师合作的艺术

教师之间的合作是统一教学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的艺术之维,也是教师专业化纵深发展的殷切呼唤。教师之间缺乏良性的合作,直接影响、制约着师生合作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在运用合作艺术时必须契合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艺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深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特长与内在潜能,促进学生潜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教学任务繁忙以及教师精力有限等诸多内外原因的交织,这绝非任何一个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所能奏效,必须加强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互通信息。此外,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对教师的师德素养、业务能力、教育技艺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与挑战,“同行是冤家”的陈旧观念与行为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急需破除教师“单人独马”、“文人相轻”、“不相往来”的不良工作格局,促进彼此间的紧密沟通与协作配合。教师之间的合作艺术具有自觉性、自愿性、协同性、双边性、互补性等特点。教师之间的合作艺术包括老中青阶梯型的教师合作艺术、集体备课艺术、集体研讨艺术、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艺术、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合作艺术、主题沙龙活动的合作艺术、合作教学艺术等。机动灵活地运用这些合作艺术,可使教师敬业乐群,有效节约教育资源,减轻心理负荷,和谐教育关系,整体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与育人质量,形成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深入推进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之间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形成充满活力、蓬勃向上、团结进取的教师集体。

(三)生生合作的艺术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既然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学习上的配合与互助。《学记》告诫我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艺术,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与技巧,而且会导致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其负面效应毋庸讳言。可是,深受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不少教师尤为关注学术性目标的实现,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或过滤掉了学生合作态度与合作技能的培养。这对学生合作品质的锤炼以及有效教学带来的严重弊病是,“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7]在合作教育活动中,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不可遗失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冲破了“教师是唯一教育信息源”的屏障,这不仅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且有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和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可使学生形成协作的态度与思维习惯,纠正或杜绝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封闭”、“个人中心主义”和狭隘的“利己主义”,精准地意识到合作与竞争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教育竞争促进教育合作,以教育合作带动教育竞争朝着正确的航道行进。一如陶行知先生的洞见,作为教师,不能漠视或遗弃学生之间的相互同化与感染,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效地运用同学去濡染同学、朋友去熏染朋友的艺术手段。这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也得到了确证。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推进学生的合作活动,使他们相互激励,相互切磋,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教育艺术。为了推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开展开放式学习、同步互动式学习、主题性讨论式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启发、自主评改、同学互评、组内互评等合作形式,在充满愉悦的艺术情景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探究意识和质疑批判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从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三、教育合作艺术在师生互动中的具体运用

确保合作艺术在师生互动中的有效运用,谨防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的窠臼,真正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需要师生双方互相理解,协同配合,扎实推进。

(一)培育健康的合作理念

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与合作态度,是师生必备的内在素养。唤醒与增强师生的合作愿望,使之确立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合作意识或理念,确保合作艺术在师生互动中的有效运用,一是要培植互动的师生观。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自觉能动的主体,用动态的、发展的视野导引合作行为,强化“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亦师亦友”的合作意识,将教育过程视为师生协同活动、动态生成、共同提高的充满艺术气息的鲜活过程;二是要确立双赢的师师合作观。在运用合作艺术的进程中,教师要突破故步自封的戒备心理,从“蓄意的合作”、“高压的合作”、“肤浅的合作”、“盲目的合作”等不良情形中解脱开来,深刻地意识到合作所具有的共进作用与双赢功效,升华合作的动机,以饱满的激情与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互相理解、彼此认可、共同进步;三是要培育互补的生生合作观。教师要充分领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教育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营造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活动的场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协作态度、奉献意识、团队观念与集体主义精神,锻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性,[8]引导与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推动生生合作朝着良性的轨道行进。

(二)创设彼此信任的合作氛围

个体之间的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基础与必要条件。缺乏信任的合作必将引发合作者的逃避心理、抵制情绪以及敷衍行为,合作的艺术性自是无从谈起。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接纳与相互理解,有益于减缓或根除教育主体在参与合作活动中的思想包袱与心理阻力,这对于合作活动有序进行及成效的彰显自是不言而喻。其一,在师生合作互动中,倘若教师对学生抱有怀疑态度,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艺术细胞与合作技能,就会背离合作的初衷,将学生排斥在合作活动的“边缘地带”,实施严格防范、严密控制、事事干涉的教育行径,桎梏师生合作活动的健康发展;其二,在师师合作互动中,假若教师之间互相猜忌,分歧严重,各自为政,自以为是,失缺了对集体的依附感、凝聚力与向心力,便会在合作中言不由衷,见风使舵,使得合作陷入形同虚设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其三,在生生合作互动中,如果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心存隔阂,顾虑重重,则难以产生合作的愿望与意向,即便是不得不参与的合作活动,也难以步调一致,同舟共济。唯有师生之间给对方充分的认可、信赖与肯定,才能激发情感共鸣,齐心协力地朝着既定的教育合作目标挺进。教育合作艺术是充盈教育智慧的活动形式,在愉悦的艺术环境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教育合作艺术活动中,师生双方要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确保每个人的聪颖才智得到充分施展与最大发挥,创设彼此认可、相互理解、共同接纳的宽松教育环境,既要赏识自我,又能悦纳他人,尽情享受合作带来的愉快与惬意,养成勤于合作、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的态度与行为定势。

(三)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饱满的兴趣与殷切的需要是推进合作艺术活动的催化剂。让学生青睐合作,迷恋合作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引发学生浓郁的合作兴趣与情趣。依据合作教育学派的观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点燃学生的合作兴趣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但不能采用强制或逼迫的手段,应“通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来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情绪,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9]因而,教师在实施合作教育活动之前,务必深入仔细地了解与研究学生,依据他们既有的知识水平、合作技能、情绪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教育合作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理,始终如一全身心投入到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的艺术效果。此外,对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往,组织者与发起者也应充分了解参与合作活动教师的精神诉求与心理期待,迎合他们的合作愿望与共同心声,让教师感悟到合作的乐趣、欢欣与鼓舞,为教师参与合作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与不竭动力,使合作研究成为教师自觉能动的内心吁求与艺术向往,而非外界高压下的呆板的、僵化的、强迫的单一行为。只有在强大兴趣的驱使下,教师参与合作的内驱力才能被源源不断激发出来,进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育合作活动中。也正是在此种条件下,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恒定、一贯而持久,方可取得未曾预约的动态的、高质量的合作艺术成效。

(四)走向平等对话与合作共享,推进师生间的相契与融通

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探索未知领域的艺术之旅。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凭借自身的优势高高在上,以师生对话的控制者、命令者与裁判者的角色专揽合作交往活动,更不能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一厢情愿地将个人的“预设”凌驾于学生,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个性特长。有效利用合作的艺术形式,需要教师树立尊重与理解的教育信条,将学生视作平等的朋友、知己与伙伴,畅通对话的途径与渠道,倾听并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诚地与之交往与沟通,点燃合作艺术的灵感与火花,不断提升合作共享的艺术层次与品位。进行平等对话,也应贯穿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实践过程之中。中青年教师要敏于好学,敬业乐业,刻苦勤奋,向广闻博学、合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业务水平。老教师也不应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地主宰或垄断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操控权、决策权,要摒弃吹嘘资历、倚老卖老、论资排辈的惰性思维与心理态势的禁锢,时刻铭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扶持、培植年青一代的教育责任感与使命感,履职尽职,[10]从新老结对、以老带新、新老互助、共同提升的合作战略高度出发,扬弃自我封闭的狭隘思维,不居功自傲,不以老压人,不摆老资格,不端老架子,虚怀若谷地聆听来自中青年教师的多元表达,为中青年教师的各抒己见提供顺畅渠道,精心培养中青年教师,加速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进度,实现新老教师的有效沟通、衔接与更替。特别需要指出,为了推动合作共享活动的顺利开展,老教师也要确立终身学习的思维观念,开阔眼界,不断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强化自身本领,同中青年教师、学生协同合作,成为促进教育合作艺术不断前行的追随者、探究者与创新者,实现自我突破,再攀教育合作的艺术高峰,推动教育合作活动良性有序发展,使之始终呈现出多向度的、动态多元的、弹性开放的艺术生成状态。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75.

[2]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3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基金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8-119.

[4]冯永刚.英国公学道德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6]阿莫纳什维利.合作教育学的基本原理[J].朱佩荣译.外国教育资料,1990,(5).

[7]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8]冯永刚.刍议制度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功效[J].教育研究,2012,(3).

[9]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1.57.

[10]戚万学.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使命[J].教育研究,2015,(11).

(责任编辑:刘君玲)

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SDYSA16020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师生艺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麻辣师生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