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启威
“在场阅读”:一种基于课堂研究的阅读方式
陆启威
“在场阅读”,一种基于课堂研究的阅读方式,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研究的场域设定为课堂,研究的对象也即这个场域当中的一切教学活动,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在场阅读”读什么,如何读,这便是本篇论文探讨的问题。
在场阅读;自主学习;教学反思;认知冲突
“在场阅读”是一种指向现场活动或现场情境的阅读。它以读者所在并能够感受到的场域为背景,以场域内的文化和生态为阅读对象,以自身参与并获取现实体验为阅读取向。这种阅读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基本的阅读方式。同样,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而言,“在场阅读”是一条最基本也是最有价值的阅读路径。对于教师,“在场阅读”不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研究方式。但凡出色的教师,无不热衷于“在场阅读”,他们都是“在场阅读”的坚定的实践者。那么,教师的“在场阅读”读什么?如何读?
常发现,身边的一些教师读书不少,谈起理论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在课堂上却鲜有出色表现,甚至常与学生发生摩擦、关系紧张。其原因在于不懂学生,不解学生风情,只知文本阅读,不懂“在场阅读”。
“在场阅读”,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首先要读的是你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读懂学生、了解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读学生需要读什么?读学生的共性,读学生的个性。从课堂教学这一角度出发,需要读懂的是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表现。而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深层的问题往往还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爆发出来的。通常的讲授课当中,课堂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生自己的问题未必能表现出来。因此,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需要阅读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大的方面讲,要读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特点;从小的方面看,要读个体学生之间的不同表现,要读学生的显性特点,还要读学生的隐性心理,学生在个体学习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学生会在哪一类问题上犯难?为什么此类问题难以突破?解决问题的常用方式有哪些?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不足之处是什么?何以化解这些难题?化解这些难题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支撑?等等。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用心进行这样的“在场阅读”,教师必能读懂自己的学生,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这里提到北京二十二中已故特级教师孙维刚的例子。每次被问及所带班级何以创造高考奇迹时,孙老师总是回那句同样的话:“我熟悉我的学生。我知道他们的底子,我知道他们的思维,我知道他们的喜好,……所以我就知道给他们什么,怎么给他们。”这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反思。
教师自己教学水平是高是低,别人怎么评价并不重要,关键是教师自己要能够认识自己、读懂自己。当教师读懂自己了,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是自己的短板,哪些方面是自己的优势,便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改变不足、扬长避短,并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教育。
认识自己,读懂自己,关键需要多做教学反思,以教学效果来判断自己的教学得失,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到真正地读懂自己。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关键是看教学效果如何?也就是说,教师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会在多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反馈情况如何,学生哪些地方学得好,哪些地方学得不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默契程度怎样……这些都是教师做教学反思的重点。教师要了解这些情况,并认清自己,同样可以通过“在场阅读”来实现。“在场阅读”的场域中,通过观察教学行进途中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对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呈现方式、教学难点的处理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准确评判,以此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自觉地进行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著名特级教师曾宝俊,特别喜欢以不断修改的教学设计来检验自身的教学效果。每次教学下来,都会在不如意的地方进行诊断和修改,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班的教学,不厌其烦地打磨,不断地走近自己、读懂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自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名师的成长有着相同的路径,他们都善于借助教学效果的观察和考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并通过综合考量和分析,明确自己的教学专长,设计自己的发展路径,从而坚守岗位,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
教育上的问题,大部分都发生在课堂上,发生在课堂学习和探究中。立足课堂,阅读课堂,着眼于课堂上发生的认知冲突,我们就会读出很多问题,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是常态的还是潜在的。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的教育研究能够在真实的场景下进行,做出有价值的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和探索。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王金战曾说过:“我只需要让学生做三五道数学题,就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是王老师“在场阅读”的过人之处,也是一线老师亟须学习和训练的专业素养。
课堂上的问题是学习真正发生时出现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无疑是最直接、最鲜活、最切入教育本质的问题。在认知冲突中读出问题,顺藤摸瓜也就读出了问题的症结,这种思路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比如:在课堂某些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还有什么欠缺?为什么会有这些欠缺?需要给予什么样的支撑?整节课的突出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克服?如果读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机制,并循着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基于“读出问题”的研究,也就是科学的、有效的,也为教师们所喜爱。
最后,“在场阅读”是一种面对课堂生态的场域性阅读。它所处理的信息更丰富,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同时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更多样。面对课堂生态这本鲜活的教材,如若深入地阅读下去,必能读出深藏于教育背后的奥秘。随着这些奥秘的解开,我们离充满希望的教育胜境也就越靠近。
G451
B
1005-6009(2016)41-0054-01
陆启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0)科研员,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