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教研之门 点亮生命之光

2016-04-14 10:15:01沈莉红
江苏教育 2016年46期
关键词:教研杂志文章

沈莉红

叩开教研之门点亮生命之光

沈莉红

教师的成长从来不是朝夕之事。固然专业功底是基础,但是仅有专业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若要成长为一名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的匠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提升。这种提升,不单纯是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更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思想品德;教研;教育生命

备课、上课、批作业、编讲义、做题目,多年以来的工作都在这样的事务中度过。如此这般忙碌,回头张望,却并未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记;再向前张望,这条教育人生之路,还有那么多年,就这样走下去,却已一眼望到尽头,灰蒙蒙的,缺少激情、色彩和成就的装点,心中不免遗憾和倦怠。可,就从那一次开始,我的教育生命开始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尽管并未彩霞满天,但已让我看到了希望。

时间还得追溯到6年前,2010年的暑假,因为学校人事变动,我的岗位从以前的政教处转到了教务处,主要负责学校的教研工作。教研,这是一项让很多教师头疼的事情。我也是如此,初到这个岗位,心中毫无底气,因为我以前很少涉足教育科研领域,这方面拿不出一点值得骄傲的东西,哪怕一篇文章、一个课题……这样怎能引领全校教师开展教研工作呢?要做好这个领头羊,首先必须自己是教研能手,这样说话做事才有底气,才能胜任这个岗位。于是,我开始逼着自己拿起笔,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又无奈脑子里空空如也,到底是无从下笔。那时我读得太少,思考得太少,这样挤牙膏似的写作过程,自然万分痛苦。就算东拼西凑勉强把文章写成,那样的文章也让我自己厌恶,我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重要性。

为了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我开始深度阅读。我自费订阅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两本杂志。这两本杂志是我们中学政治学科领域含金量最高的杂志。它们汇聚了前沿理念、经典课例、试题研究、教育时话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在这两本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是很多政治教师的梦想。我边阅读边圈划,边思考边记录,对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渐渐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参加观课活动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坐在教室后面任务式地听上一节课,我开始关注师生间的互动情况、情感交流,开始留心教师的板书设计、课件容量、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即时评价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等。听课笔记上不再只是干瘪的课堂教学环节,更多的是记录这节课的亮点、不足以及具体的改进措施。我开始研究自己、同行和学生,研究自己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研究自己与学生间的交流对话,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去处理同样的教学内容,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把这些研究和思考经常性地记录下来,我对教育教学也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深度。

第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诞生在4年前。2011年11月,参加完海门市第六届“弘謇杯”优课评比活动后,我把在这次活动中课堂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了出来,紧扣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情境教学”,通过进一步研读课程标准、查阅相关文章,思考这堂课为什么这么设计,如此设计带来怎样的效果,最终写下了《巧设教学情境,拨动学生心灵》的文章。初稿完成时,我知道有很多不足,搁在案头,隔几天修改一下,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前前后后经历了4次修改,一个月后向北师大《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投出了这篇文章。等待的过程很漫长,怕不录用,内心很煎熬。2012年3月,我收到了杂志社的用稿通知,稿费通知单来了,样刊寄来了。看着自己的文字在这样一份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类杂志上变成铅字,飘出墨香,我不禁欢呼雀跃。我开始明白,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只有把自己的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才有可读性。

这篇文章的发表激活了我的信心,对于教学研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畏惧。每上好一节公开课,我都会尝试写作,每次写作我都会选取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比如上好八年级下册“抵制不良诱惑”研究课后,我针对磨课过程中的几番修改原因,围绕“思想品德课的长效”话题进行了写作。后来,以《长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追求》为题发表在2012年9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一年中能在同一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文章是极不容易的。2014年寒假,我把平时积累的“抵制不良诱惑”“学会休闲”“竞争?合作?”等课例拿出来进行深度研究,围绕“情智课堂”的话题展开写作,以《点燃情智,品味幸福》为题发表在2014年5月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上。后来,我又陆续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了《融入·改变·参与·提升》《教学亦可“任性”而为》等文章。我不仅积极写作投稿,还主动参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如江苏省“行知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南通市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评比等。这些活动是上级主管部门为我们提升专业成长水平、展示自我搭建的平台,只有主动用好这些平台,努力改变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获得成长。

在我们海门初中思品教师圈子里,我的文章多次获奖,多次见诸报刊,因此赢得了许多同行的羡慕赞赏。这让我飘飘欲仙。记得2014年下半年,我连续写了三篇教育随笔,每写好一篇就投给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文章投出后没几天后,我就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否被录用。我通过QQ咨询编辑部老师,没想到对方的回复是:“沈老师,从你文章的字里行间可看出你是一位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好老师,但是,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你研究过我们这本杂志吗?”编辑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把我浇醒,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发表,让自己成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为评职称而写作、为发表而写作、为得奖而写作,那是一种功利之心、浮躁之气。从此,我沉下心来,细心观察,静心思考,潜心研究,文章投出后又进行下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对于石沉大海的文章并不气馁,拿出来结合实践进行再次研究反思:或许与杂志的风格不对,或许文章深度不够,或许观点没有新意。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懂得了写作不仅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更重要的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梳理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吸取教学教训,纠正教学观念与行为,使自己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个教师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是你的课堂?还是你所写的文章?我认为是我们所执教的课堂,课堂里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才是我们应该敬畏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思考、改进、追求,才能打造理想课堂。而这个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脱离教学的科研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脱离科研的教学只能陷入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劳动中。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通过教学推动科研,这是使课堂教学艺术走向精湛的必要途径。

教研的过程,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个研究型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自己的同行,研究学生的课堂反应、作业情况和暴露的错误,在研究中敏锐地捕捉教育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转变理念、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细心、恒心、耐心……而这正是当下我们所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

教研的过程,让我懂得了真正的教科研离不开读、做、写三件事情,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读是吸收,做是核心,写是表达。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总会有所共鸣,有所联想,我们要把这些所思所想所悟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内容整合起来稍加修改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了。再用写作中所形成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日趋提高。这样走下来,我发现,教研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教研的过程,让我领悟到教研之门并未紧闭,它只是虚掩着,只要我们化“被动发展”为“主动参与”,只要我们把逛淘宝、看肥皂剧和闲聊的时间用来阅读、观察、积累、思考,只要我们用宁静而坚毅的心做笔,用亮剑的勇气和积极的心态雕琢自我,我们定会叩开这扇门。门里,是一片繁花似锦,一片彩霞满天,你会闻到灵魂的香气!

岁月如歌,且行且思,今天回顾自己走过的教科研之路,只是想告诉自己,教师只有真心叩开教研之门,精心打造“工匠精神”,我们才会和所教的学科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学科才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站在那里,我就是我所教的学科,我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在低头做事的时候,还要抬头看看天,看看远处的山,展望自己以后的职业步伐怎样才能走得更加坚定、充实。

我深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活中,只要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探索,以工匠精神叩开教研之门,我们的教育生命就会呈现不一样的风采!

G451

B

1005-6009(2016)41-0074-02

沈莉红,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江苏海门,226100)教务处副主任,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德育兼职研修员。

猜你喜欢
教研杂志文章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中国扶贫(2015年6期)2015-05-15 17:33:04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13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