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研究
周铮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内容摘要:互联网思维以其用户性、简约性、创新性、数据性和跨界性特征,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路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理念人本化、教学实践信息化和教学实效数据化,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
中国互联网已成为网民人数最多,联网区域最广的全球第一大网。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 201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其中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3.8%,互联网普及率在学生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 。[1]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互联网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关于互联网思维,谭天在《“互联网思维”深受推崇背后》中认为互联网思维包括三大要义,即“颠覆性创新”、“开放中博弈”和“合作中共赢”[2];金元浦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理念,是当代高科技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是科技革命中范式转换的必然成果。”[3]阮俊华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进行工作 、学习、思考、生活的新思维方式”[4]等等。综合以上学者论述,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互联网为思维载体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其发生、发展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商业化的民主思维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尽管互联网思维具有一定的商业色彩,但其内涵与外延还在不断丰富与扩展中,其特征概括如下:
(一)用户性
用户性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征。用户性将人看作互联网思维的逻辑起点,强调互联网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互联网思维的用户性的总体思路是提升用户体验,一方面,从自身的市场定位及目标群体出发,互联网思维关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用户喜闻乐见的就是互联网产品所要发展的。另一方面,尊重用户的主体性,兜售参与感。将用户带入到互联网运作节点中,并让其感受到在参与产品生产、优化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简约性
互联网思维的简约性缘于互联网时代下人们面临的选择多样性与困难性。简约性强调在产品规划和设计上力求专注、简洁,使用户在较短时间内,从众多可替代性选择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这里的简约并不是单纯的简单,而是内在的“精”和外在的“简”的有机统一,这种极致简约也是相对于受众群体的内在体验而言的。
(三)创新性
创新既包括产品本身的创新,又包括信息传播方式、企业社会协同和产业整合等方面的创新。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集中力量打造极限产品,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超出用户预期;其次,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要求在用户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产品,不断地创新,不断的更新换代;最后,创新原有的营销模式,创新用户与品牌的沟通渠道与模式。
(四)数据性
数据是互联网的基础。用户在网络上都会产生各种数据,所有用户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则构成了大数据。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为载体,依托大数据,对各种变量进行统计和相关分析,互联网思维的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的量大,还有对数据质的挖掘和利用,即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找到数据间的相关性,预测事物发展的走势,提高行为的预见性和实效性。
(五)跨界性
跨界指的是互联网与其他产业领域的联系与融合。互联网思维的跨界性,强调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变革发展中。对于互联网思维本身来说,其用户性是核心;数据性是基础;跨界性是延伸。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在对用户大数据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找到其他产业领域与用户的相关性,从而为互联网到其他领域的跨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二、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意义
微课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也是互联网思维能够跨界到教育领域的重要依据。互联网思维的用户性、创新性、数据性等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和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传统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里,教师处于权威地位,而学生仅处于从属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教”,并且过多的注重单向“灌输”,师生互动性不强,“教”与“学”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没有充分发挥,致使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师生缺乏交叉点。
用户性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征。网络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之中[5]。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互联网思维促使教师正确认识新时代学生的重大变化,重新审视当代师生关系,变革传统教学理念。因此,在传统课堂中,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变革传统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被动学”,转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二)互联网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微课教学实践
创新是互联网思维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要想有所作为、大有可为,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实践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内容。将互联网理念移植到微课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微课教学实践的创新。
简约性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这里的“简约”既迎合了社会发展要求,又体现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倾向;不仅是形式上的“简”,更是内容上的“精”。这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变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使原本抽象、繁琐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样,教学实践的创新也能够使教师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同时,转变教学话语体系,缩短与学生的时空距离,使其更加“接地气”。因此,互联网思维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实践的创新。
(三)互联网思维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微课教学实效
实效性的获得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目的和根本要求。一方面,互联网思维强调事物发展的数据性,将整个微课教学的过程全部量化,以数据作支撑,加大定量评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中的比例,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微课教学实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宽带、视频压缩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教学内容制成“简”而“精”的微视频形式,快速、高效的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实现泛在学习,有助于微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三、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微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教学理念人本化
教学理念人本化,是互联网思维用户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一方面,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体验放在微课教学首位。互联网思维第一要义就是用户思维,坚持用户至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群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体验既包括感官上的直接体验,又包括心理上的间接体验。其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改变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认知偏见,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持续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和心理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学习体验置于微课教学的首要位置,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风格等实际情况出发,营造轻松愉快的微课教学环境;围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广大青年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内在诉求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对当代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另一方面,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互联网,以其开放、共享、便捷等特征,促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民主、平等、创新等社会意识的衍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壁垒逐步被打破,教师权威性受到冲击,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和建构者。这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迁,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新梳理师生关系,重新审视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同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现状的矛盾问题,在微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出发,拥抱现代科技,坚持群众路线,变革传统教学思想中那些不适于当代教育发展的不合理因素,并将现代科技理念与传统教学思想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单向传输向师生双向互动转变,形成民主、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二)教学实践信息化
1.将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微课教学中,实现即时学习、泛在学习
首先,创建高质量微课APP,实现学习形式移动化。APP(Application)即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当前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已具有较高的普及率,“机不离手”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微课做成APP,植入学生智能手机中,具备现实可能性,有利于微课学习移动化。创建高质量的APP要以学生体验为准则,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较抽象、逻辑性强、不易理解,因此,在软件UI即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易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上都要以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新事物、崇尚自由等特点为导向,制作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平台。在APP表现形式上,既可以单独作为学习软件供学生使用,也可以将其嵌入到学生经常用的QQ、微信、微博等手机应用,比如通过学校微课的官方微博,将微课平台以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解释社会时事的形式,链接到学生个人微博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发展现状,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娱乐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跟踪学生的微课学习状况。APP的创建能够让将微课装入口袋中,随时可以观看,实现即时学习。
根据计算所得z值,查标准正态分析表,可得混凝土强度保证率P值。当z值>1.65时,其保证率>95%;本分部工程z值为3.61>1.65,其保证率>95%,配筋混凝土强度保证率评为优良。
其次,根据互联网思维的简约性,坚持小而精的微课制作理念,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实现学习泛在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网络信息的涌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碎片化倾向;学生网上注意力的有限性,使其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某一方向。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在碎片化时间里,学生的思想意识不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就被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在不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的前提下,将抽象深刻的理论分割成若干部分,制作成小而精的微课视频,占领碎片化时间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碎片时间里得到点滴的感染和熏陶。
最后,对微课的制作实行“封闭测试”制度,实现微课教学最优化。“封闭性测试”是借鉴网络游戏的测评方式对微课教学的质量、技术水平进行测试,以确保微课教学质量。按照封闭性测试的思路,微课制作后,可以先进行最初测试——即由专家教师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有学术和技术漏洞;最初测试后可以邀一线教师和部分典型性学生(可以按成绩由好、中、差三部分构成)进行进一步评定即内侧;内侧通过后才可以上传到网络中,供学生观看学习和同行借鉴。
2.建立O2O微课互动模式,实现微课与实体课堂的融合
O2O 是一个电子商务的概念,即 Online To Offline 和 Offline To Online 的缩写,是利用互联网使线下商品或服务与线上相结合,线上生成订单,线下完成商品或服务的交付。[6]微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微型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微课教学的出现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和发挥,对实体教学的补充。微课与实体课堂的融合的具体情况如下:
图1 微课与实体课堂的融合
建立O2O微课互动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微课堂和实体课堂连接起来。线上,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讲义、案例等素材上传到微课平台上,学生通过APP观看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作出评价和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整个线上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线下,教师将收集到的学生意见和要求,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实体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在线上将自己的教学意向通过非面对面形式传递给教师,教师再通过线下实体的课堂教学,将处理好的教学内容再重新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内化和外化。可见,构建O2O微课教学互动模式,能促进微课与实体课堂的深度融合。
3.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提高微课教学视频的使用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教学实效数据化
教学实效数据化,旨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定量评价机制,增加定量评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总体思路是,在校内建立大数据库,然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各类数据进行抽取分析,找到相关性。从而,实现微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估。
首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教育要素数据化。这里教育要素不仅包括学生期末成绩、平时活动出勤率、微课学习时长、学习反馈次数和频率等易于量化的数据,还包括那些学习微课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不宜量化的心理因素。这些不宜量化的心理特质,在以往思想理论课教学实效评价中,主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得,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发展,根据这些内隐性的因素变化能够建立相关数字图式,实现量化,从而为教学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教育要素数据化,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比如借助高校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在实体课堂的录像里,通过面部表情分析系统,对学生微表情进行分析,解读其情绪、意志力、注意力等在课堂中的投入程度,帮助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再如,通过学生座椅下的微型传感器所记录的学生“低头”、“抬头”的时间、频率和次数等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把握统筹教学环节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坚实的硬件设施基础是实现数据采集、储存和分析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开阔教学视野,在教学评价中,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考量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实效性。
其次,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教师信息化素养体现为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适应与操作能力,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组织与优化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等等[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实施网络教学,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实现高校微课教学实效性的数据化,需要一批既懂教育教学规律,又通晓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完成实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价值密度低的大数据库中找到与学生学习的数据相关性,分析学生微课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另外,教师在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还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自觉性和彻底性,用理论来指导微课教学,避免教育技术运用的盲目性;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加强隐性教育,增强理论内容对学生的感染力。
第三,建立协调一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是建立全面的数字化微课教学评估模式的重要保障。协调一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针对学校内部大数据的有效利用而言的。宏观上来看,学校要从顶层统筹安排,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保障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增强学校大数据的整体性。微观上来说,学校整体效能的发挥,需要各部门有序、合理建构在一起,各部门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局”意识,做好各自工作,保证信息横向和纵向的畅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量化评价,需要各个方面的数据来进行评估和检验,而这些数据的获取,则需要高校具备统一的数据管理能力。因此,微课教学实效性的数据化,需要高校建立协调一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四,保护师生数据安全。在当下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高校大数据在给微课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师生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有关数据安全的制度和组织架构,加大校园信息安全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立信息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坚实的“防火墙”,从源头上做到防范和杜绝信息安全隐患,保护师生个人数据安全,创建和谐校园。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定量评价机制,数据化教学要素是基本思路,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是关键,建立协调一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基础,保护师生数据安全是重要保障。四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2015-02-03.
[2]谭天.“互联网思维”深受推崇背后[J].人民论坛,2014,(6).
[3]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4]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青年教育,2015,(3).
[5]张瑜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7]杨继龙,宋波.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研究[J]. 职业教育研,2014,(7).
On the Micro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ternet Thought
ZHOUZheng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thought contains users, simple, innovative, data and crossover. It profoundly affe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and metho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of micro class teaching under the Internet thinking and realization of humanistic ideas of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digital will help enhance the micro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 words:Internet though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micro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15)01-0092-05
作者简介:周铮(1990-),男,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研创2014[01])。
收稿日期: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