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批注对大学生数字化深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6-04-14 07:13柴阳丽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实证研究新媒体

□柴阳丽



社会化批注对大学生数字化深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

□柴阳丽

摘要:新媒体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由传统纸质阅读转向数字化阅读,但基本上以浅阅读为主。深度阅读所反映的阅读能力对个人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阅读工具是阅读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中介,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社会化批注是一种借助中间代理提供的用户接口和存储空间,对第三方的只读网络资源添加批注,并且可以再现或分享批注的Web2.0应用。研究发现:在深度阅读的初级阶段,批注的作用并不明显;但随着阅读深度的增加,批注和互批对大学生阅读内容的理解、储存和回忆、思考和交流有较明显的增强作用。因此,为满足大学生新媒体深度阅读的需要,基于新媒体的阅读器应该具备社会化批注功能,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批注、互批和分享等阅读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和互动交流的动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社会化批注进行阅读过程中最好有一个阅读引领者,以引导、调控和规范批注内容。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化批注;数字化阅读;深度阅读;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新媒体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较大变化,由过去的传统纸质转向以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阅读设备为载体的数字化阅读,阅读的内容由单一变得多元,但基本上以浅阅读为主。浅阅读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大学生长期不加思考地浅阅读,其见解和思考势必走向浅薄。深度阅读所反映的阅读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阅读工具是阅读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中介,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基于互联和社会化技术的社会化批注是阅读工具中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能实现阅读中的书签、划线标注、文本批注,批注互评、分享、文档内容查找等功能,对阅读的各个环节均具有支持作用(张伶伶,2013)。因此,新媒体阅读的本质并不是浅阅读,从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化技术和互联技术来说,新媒体反而更能促进深度阅读的发生。研究基于社会化批注的大学生深度阅读效果及其开展,是当前新媒体时代浅阅读盛行,大学生课内课外阅读效果不佳背景下的重要课题。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认为:阅读是个人与符号信息之间发生的全部联系,包含7个环节:(1)辨识,读者对字母符号知识的掌握;(2)吸收,光从单词上反射并被眼睛吸收,再经由视神经传输到大脑的物理过程;(3)内部融合,相当于基本理解,指将正在阅读信息的各个部分与其他相关部分关联起来的过程;(4)外部融合,包括分析、批评、鉴赏、选择与摒弃,是读者将其先前所学的整体知识用于正在阅读的新知识中,并将二者适当关联的过程;(5)保持,信息的基本存储过程,仅有存储本身是不够的,必须伴随着回忆同时进行;(6)回忆,从记忆库中取出所需信息的能力;(7)交流,信息即时或最终使用创造的过程(托尼·巴赞,2004)。研究采用托尼·巴赞对阅读的定义进行社会化批注在深度阅读中的实践研究。

浅阅读是阅读者仅仅获取和“知道”所读内容的信息,是一种节奏快、缺乏思考、追求广度和速度、放弃深度的阅读方法。在信息激增的时代,浅阅读使受众在信息获取量上得到了很大满足,却达不到较高层次的心理收获与阅读体验。而深阅读(或称为深度阅读)是与浅阅读相对应的阅读方式,是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阅读行为主体接收、思考和吸纳信息,与信息内容进行复杂的互动,进而达到领会阅读内容的目的。深度阅读需要人们发展和提高注意力技能,深思熟虑,唤起知识本身与大脑图式的联结,理解并发现知识的意义。从阅读的7个环节来看,“辨识”和“吸收”环节还处于辨认字词、获取信息的阶段,不是深阅读。内部融合、外部融合、保持、回忆、交流5个环节为深度阅读发生的阶段。

新媒体环境下的深度阅读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阅读的内容、工具和服务、阅读者的习惯和素养等。阅读工具和服务对数字化阅读效果有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阅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素养。而目前关于阅读工具对数字化阅读的支持研究较少。张伶伶(2013)指出:为了更好地支持受众的数字化阅读效果,阅读工具的功能应该从支持阅读中的内部融合、外部融合、保持、回忆以及交流等环节加以完善。Chen等(2010)通过使用合作批注系统支持网络学习,发现交互批注讨论系统对数字化阅读的支持作用,以及它在阅读观点的提出、阅读策略的使用和阅读的理解方面具有潜力。Novak等(2012)分析了数字化阅读中单独学习、合作笔记及批注在学生的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总之,国内外关于阅读工具对数字化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均把社会化批注这一功能提到重要位置上,但目前关于社会化批注在数字化深度阅读中影响的实证研究尚无人涉足,因此,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探究社会化批注在深度阅读中的应用效果和方法。

二、研究设计

1.研究依据和应用假设

社会化批注(Social Annotation)是一种借助中间代理提供的用户接口和存储空间,对第三方的只读网络资源添加批注,并且再现或分享批注以及批注上下文的Web2.0应用(蒋红星,2009)。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具备社会化批注功能的网站逐渐增多,如国外Diigo、Linkrolls、COLLATE、MADCOW、Answerbag,国内的360doc图书馆、豆瓣阅读等(孟鲁洋等,2011)。纵观国内外社会化批注的工具和应用,其主要功能有:高亮和划线等形式的标注、注释、分享和互批、书签等。标注功能可以使阅读者对阅读到的精彩内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高亮度或划线显示,在不同程度上促进阅读内容的吸收(如使吸收环节更有效率、促进最大程度的记忆等)、保持与回忆。而注释则可以对重要内容添加自己的疑问、理解和感想等,同时查看别人的注释,可以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分享和互批功能可以把批注和标注的内容分享出去,允许其他读者观看和互批。书签功能可以把读者批注和标注的内容聚集起来,且允许读者通过点击聚集起来的内容返回具体章节中。可见,社会化批注对大学生阅读的6个环节均有较好的支持作用(如表1),特别是能够支持阅读中的内部融合、外部融合、保持、回忆、交流等深度环节,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张伶伶,2013)。

表1  社会化批注对阅读环节的支持

因此,研究假设在阅读主体、阅读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化批注的使用对新媒体下的阅读会起到深化作用。即在具备社会化批注功能的阅读平台中阅读并使用高亮度标注、注释、共享和互批、书签等社会化批注功能(自变量)将促进新媒体阅读的深度(因变量),其中新媒体阅读深度的促进效果将通过阅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储存和回忆、思考、交流的加深来体现。

2.研究目标和对象

研究采用调查、准实验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课外数字化阅读活动进行设计和控制,以分析、对比是否使用社会化批注的大学生的深度阅读效果,弄清社会化批注对大学生深度阅读效果的影响和大学生深度阅读中社会化批注的应用方法。

研究依托某师范院校2012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动态”课程的课外阅读活动,于2014年9-12月进行,被试为该师范院校2012级教育技术学专业40名学生,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阅读内容为《失控》,该书属于科技哲学书,适合深度阅读。由于该书篇幅过长,因此选取前6章进行实验,4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采取社会化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对照组不使用社会化批注进行阅读。

3.研究程序

根据《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前测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发现实验组被试在新媒体阅读中无使用批注经验,对社会化批注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的第二阶段,选择豆瓣阅读器向实验组学生介绍社会化批注的使用方法。豆瓣阅读器目前支持电脑、手机、iPad等方式的阅读,但其社会化批注功能在手机和iPad等手持设备上使用受限。因此,研究中学生主要通过电脑进行阅读和批注。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课外数字化阅读,每周课后布置阅读的章节内容,下周上课前测试阅读效果。实验组要求使用豆瓣阅读器中的划线功能对重要内容和有价值内容进行划线,使用批注功能记录感想和疑问,使用“查看友邻批注”功能查看教师和别人的批注,而控制组学生则自行阅读,不作批注要求。实验中,教师作为阅读小组的一份子参与阅读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查看友邻批注”查阅教师的阅读批注。教师要随时查看学生的批注并回复。同时,对对照组中的学生,教师要作为阅读的指导者,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活动过程中,每1章均给学生1周时间进行阅读,1周结束后通过测试和调查法研究两组同学对每章内容的理解、保持、回忆、交流等情况;6周后,对被试的阅读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大学生阅读的意愿和态度、阅读效果等情况;同时还对被试的社会化批注内容进行分析,试图发现批注内容与深度阅读的关系。

4.研究方法

准实验研究。研究对被试随机分组,为等组是否使用社会化批注效果的对比测试设计。测试设计用符号O1、O2、X表示,其中O1表示不使用社会化批注的测量或观察,O2表示使用社会化批注的测量或观察,X为有无社会化批注的实验处理,主要是效应比较(张豪峰等,2007)。效应比较结果可以通过使用社会化批注和不使用社会批注之间的差异X=O2-O1来反映,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回忆、反思、元认知能力、交流等方面(潘双林,2012),具体如表2。

表2 是否使用社会化批注效果对比测试和观察设计

测验。每章阅读的时间为1周,每周阅读结束后通过测试和调查方法探究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保持、回忆、交流等情况。教师在固定时间针对阅读完的章节内容设计问题,调查学生是否达到对阅读内容的深度理解。设计的问题包括对章节内容的概括总结、重要内容的记忆和细节的理解等。

调查。由于阅读效果是隐性的,不易测量,所以研究采用问卷、访谈和回忆的方式同步进行调查。通过《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问卷,对实验组被试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实验组学生实验前社会化批注接触和使用情况、数字化阅读效果;通过《大学生数字化阅读效果》问卷,了解大学生参与实验后的理解、思考、记忆、交流等阅读效果;通过深度访谈,获悉阅读者使用和不使用社会化批注的意愿和感受差异。

内容分析。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被试大学生社会化批注内容进行分析,探析社会化批注对阅读的理解、储存和记忆、思考、交流等深度阅读环节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

1.深度阅读效果调查

(1)内容理解和提炼

通过测试发现,两组被试者在涉及章节主体内容和重点部分内容理解上基本没有差别,但在涉及较难问题的理解上,使用社会化批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和深度要好于未使用批注的学生。这说明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对数字化内容的基本理解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在对内容的提炼上,使用社会化批注进行阅读的学生对内容能形成更好的认识。6周实验后,调查发现,使用社会化批注和不使用社会化批注的阅读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实验组中对所阅读过的内容“都能”提炼形成观点的同学占比10%、“大部分能”的占比55%,“小部分能”的占比35%,“都不能”的占比0%;对照组的相应比例依次为5%,50%,45%和0%。从数据上看,实验组阅读内容提炼效果要好于对照组。为了进一步确定结果,研究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被访谈学生认为,社会化批注有助于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提炼。可见,社会化批注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且在准确度和深度上有所体现(Chen et al.,2014)。

(2)储存和回忆

阅读实验6周后,对被试阅读内容的储存和回忆效果进行了测试和调查。研究发现,实验组中,对所阅读的内容能“很清晰”、“清晰”、“模糊”回忆和“记不起来”的人数分别占该组总人数的15%、45%、35%、5%,对照组相应比例依次为5%、30%、50%、15%,即在阅读内容的储存和回忆方面,实验组能“很清晰”和“清晰”回忆的学生比例高于控制组。实验组学生认为,在使用社会化批注的章节内容中,即使自己不记得阅读的主题,也可以通过查看“我的划线和批注”功能帮助回忆主要章节内容和重要观点。可见,社会化批注不仅有助于回忆,而且对阅读的重要内容有很好的储存和促进作用。

(3)思考分析

深度阅读需要阅读者的“理解”和“感悟”,需要对阅读内容的分析和思考,与信息进行复杂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吸收信息。阅读心理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意义的建构过程,阅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高度和深度的思维参与能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潘双林,2012)。实验发现,被试在阅读内容上附加了很多批注,说明学生阅读过程是有自己的思考。问卷和访谈反映,与之前未使用社会化批注相比,80%的实验组被试认为使用社会化批注能够有更多的思考,且在教师监督和同伴协作阅读的环境里,他们的注释和互批动力较强,思考的深度更深。即社会化批注不仅增强了参与的动力,还促进了学生对思想和元认知能力的追求和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社会化批注的使用增加了学生阅读时的投入度,激发了学生更多思考的动机(Novak et al.,2012)。

(4)交流

交流对于深度阅读是非常有意义的环节。与有相似感触的人讨论、碰撞和共鸣,或与持不同观点的读者对象商讨、争辩,可以促进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调查发现,在对阅读内容的分享和交流方面,使用社会化批注的实验组明显好于未使用社会化批注的对照组(如下图)。经过分析认为,使用社会化批注的内容一方面因有批注和互批功能工具作为支撑,阅读者很方便获悉别人关于同一内容的观点;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的阅读小组,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网络威望和找到交流的知音,需要更活跃地批写自己的创新见解,更愿意帮助和回复别人。可见,社会化批注增强了成员批注回复的投入度和完成度。而未使用社会化批注小组的学生因为没有标注阅读内容、撰写阅读感受和心得,常常因线下个人原因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以致许多需要交流的想法和兴趣逐渐消失。

图 阅读者阅读过程中交流情况的调查

2.学生批注内容分析

研究对大学生社会化批注的内容进行查阅和分析,发现阅读中使用划线批注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概括总结性内容、疑惑性内容、精彩和有价值的重点内容3种;对注释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感想式、质疑式、联想式和评价式4种。其中,“感想式批注”是读者对阅读内容批写“感悟”和“想法”,促进读者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是深度阅读的体现。“联想式批注”是读者由文中内容联想相关问题和内容,这种批注能让读者在阅读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促进读者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思维的深刻性。“质疑式批注”是读者对文本内容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与交流有助于把握和理解文章重点、难点内容。经常性的“质疑式批注”能够促进学生质疑、思考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缜密性和批判性。“评价式批注”是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进行评价,帮助读者对内容的认识达到更高的层次。

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会化批注实际情况的查阅和分析发现,使用社会化批注,能够加深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促进所阅读内容与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培养阅读者思考、质疑、批判的习惯,提高阅读者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而这些正是深度阅读发生的体现(柴阳丽,2014)。

3.大学生社会化批注使用意愿和方法

为了探究大学生在阅读中应用社会化批注的感受和方法,研究对被试进行了访谈。访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的开始并不愿意使用社会化标注和批注功能。因为在阅读的开始,大多学生把握不好内容的重点,不知道如何划线,更无法对内容进行阐释,批注因而很少发生。而且因大学生自身对阅读内容还处于思考阶段,不能对别人批注内容进行价值辨识,所以他们也不愿意使用“社会化批注”功能查看别人的批注和进行批注回复。但随着阅读的持续,对阅读内容理解的深入和困惑的产生,大学生开始希望看到别人关于同一内容的看法,自己也能够划出重点和精彩部分,写下感想和疑问。这说明在阅读还处于吸收和内部融合等初级阶段时,社会化批注中的批注和互批对读者来说并不是必要的功能;而随着阅读深度的增加,分析、思考、交流的需要逐渐产生,批注、查看别人批注和互批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四、讨论与建议

首先,社会化批注能发展积极的阅读方法,增强参与和分享的动力,提高学习和思考的投入度,是新媒体环境下深度阅读重要的功能。社会化批注不仅能实现类纸质阅读的效果,增进阅读者与阅读内容复杂多样的互动,而且能够促进阅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新媒体深度阅读的各环节给予支持,其中标注、批注和互批、“标注和批注”回溯(即“查看”)对阅读的理解、记忆、思考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当前虽然基于移动终端的阅读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大多缺乏社会化批注功能,这也是当前新媒体深度阅读缺乏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基于新媒体的阅读器增加社会化批注功能,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移动终端更应如此,以符合大学生新媒体深度阅读的需要。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中为了促进经典阅读、深度阅读的效果,阅读最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这个小组可以是教师组织的小组,也可以是开放式网络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以小组形式的阅读能够让阅读者感觉到教师的监督和同伴的协作,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主动表达和互动交流的动力(陈向东等,2008)。

最后,群体形式的阅读过程中最好能有一个阅读引领者,可以是教师、优秀学生代表、专家甚至是作者。阅读引领者要能发挥自己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组织、管理、调控和引导作用,调控和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讨论,监控和调节学生交流、互动和协作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自己调控阅读和协作,这种引导可以通过提醒、不断的关注和适时的鼓励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英]托尼·巴赞(2004).开动人脑[M].李燕红.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柴阳丽(2014).网络时代的“内容策展”及其教育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85-89.

[3]陈向东,马金金,谢三林等(2008).在线异步交流的交互分析——以《网络远程教育》在线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3):29-32.

[4]蒋红星(2009).Internet环境下社会化批注的教育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 (6): 69-74.

[5]孟鲁洋,王世慧(2011).数字图书馆馆藏的社会化批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0):17-18.

[6]潘双林(2012).网络阅读深度化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4): 110-112.

[7]张豪锋,卜彩丽(2007).基于Blog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9): 66-69.

[8]张伶伶(2013).基于新媒体的阅读工具对阅读的支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9]Chen, C.M., & Chen, F. Y.(2014). Enhancing Digital Reading Performance with 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J].Computers & Education, 77: 67-81.

[10]Johnson, T. E., Archibald,T. N., & Tenenbaum, G. (2010). Individual and Team Annotation Effects o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Meta-Cognitive Skill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6): 1496-1507.

[11]Novak, E., Razzouk, R., & Johnson, T. E. (2012).The Educational Use of Social Annotation T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5(1): 39-49.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Social Annotation on the Digital Deep Rea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hai Yangli

Abstract:In the era of new media network, the reading wa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changed greatly, being from traditional paper reading to digital reading. And the shallow reading is the main way of reading. However, reading ability reflected by deep reading has immeasurable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Reading tool is the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whic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ffect of reading. The social annotation is a kind of Web2.0 application, which can add a comment to the third party's read-only network resources, reproduce or share the comments and the con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 user interface and storage space provided by the middle agent. This study found that note especially annotation is not necessary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eep reading, but with the reading deepe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annotation and mutual annot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storing and memorizing,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reading cont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deep reading, readers should have social annotation function based on the mobile terminal. And the read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such as the group annotation, mutual annotation and sharing the thought about the reading cont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think, express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e. Furthermore, in the social annotation process of reading,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n opinion leader to guide, control and regulate annotation.

Keywords:New Media; Social Annotation; Digital Reading; Deep Reading; Empirical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5-11-25责任编辑汪燕何苗

作者简介:柴阳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信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河南信阳464000)。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自媒体冲击下青少年生活方式嬗变与重塑研究”(142400411356);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性阅读研究”(A130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6)02-0107-06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6.02.013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实证研究新媒体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戴着镣铐起舞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