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脉隆注射液加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2016-04-14 04:37:44李爱群关泽勇刘小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临床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李爱群,关泽勇,刘小伟

1.中国石油中心医院(河北廊坊 065000),E-mail:liaiqun30400@126.com;2.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3.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心脉隆注射液加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李爱群1,关泽勇2,刘小伟3

1.中国石油中心医院(河北廊坊 065000),E-mail:liaiqun30400@126.com;2.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3.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载心脉隆注射液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将19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按是否使用心脉隆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主要药物为利尿剂、各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受体阻断剂、洋地黄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硝普钠注射液、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5 mg/k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00 mL中静脉滴注,滴速(20~40)滴/分,每日2次,5 d为1个疗程,连用两个疗程。结果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变化(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NYHA分级标准的分级改善情况判读疗效。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载心脉隆注射液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功能,且未见不良反应增加。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脉隆注射液;心功能;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阶段,预后差,病死率高,病人痛苦,反复住院对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较大[1]。在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基础上,多种药物被证实能够使心衰病死率降低,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对心衰的治疗不断发展进步。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先后于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发表了心衰诊疗指南,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先后于2001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发表了心衰的诊断及治疗指南,我国也先后于2002年、2007年制定了“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13年进行了指南修改。对于心衰的治疗与以前有了巨大的变化,临床医生在心衰治疗过程中也有了明确的规范。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了重大的转变,治疗目的从短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转变为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治疗,并积极应用非药物治疗方式。治疗的主要目的除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防治心肌重构,降低病人死亡率和再住院率[2-3]。

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指南和临床实践仍有差距。心脉隆为美洲大蠊提取物,有益气活血、通阳利水作用,为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辅助用药,用法为5 mg/k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00 mL中静脉滴注,滴速(20~40)滴/分,每日2次,5 d为1疗程。无需心电血压监测。本研究对2014年9月—2015年1月中国石油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心衰临床特点及心脉隆在治疗心衰过程中疗效及存在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月中国石油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病人198例。所有病人均符合2007年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左室增大,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有基础心脏病史、症状及体征;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储留(水肿)等。心功能分级胺NYHA分级分别为Ⅱ级~Ⅳ级,按心衰阶段分为临床心衰阶段(C期)及难治性终末心衰阶段(D期)。将198例心衰病人按是否使用心脉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67.34岁。对照组98例,男58例,女40例,年龄68.12岁。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BNP前体(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相近。

1.2方法对照组:主要药物为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断剂、洋地黄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硝普钠注射液、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5 mg/k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00 mL中静脉滴注,滴速(20~40)滴/分,每日2次,5 d为1疗程,,连用两个疗程。病人在用药前实施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阴性者才入选。

1.2.1左室射血分数变化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采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在治疗前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1.2.2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的测定在住院后第2天用药前及住院第1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做血浆NT-ProBNP测定,方法采用放射免疫胶体金法测定。

1.3疗效评定心功能分级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NYHA分级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NT-ProBNP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NT-ProBNP下降或恢复正常,射血分数提高,症状、体征好转;无效:心功能无改善,BNP无明显改变或升高,射血分数无明显改变或下降,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甚至死亡。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NT-Pro BNP、LVEDD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心脉隆组明显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2.2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  例(%)

2.3不良反应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轻度心悸感,较长时间听诊未见心律及心率的明显改变,上述情况仅经过减慢滴速未作其他特殊处理缓解,后续用药未再发生上述现象。血生化、血尿常规用药前后均未见明显变化。两组均未发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慢性心衰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以冠心病居于首位,其次是高血压病,瓣膜病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心功能不全也占了4%左右,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在慢性心衰中也占有一定地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完全一致。从住院病人调查结果看,心衰病人入院时大部分为Ⅲ级~Ⅳ级,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对于心衰的认识仍然不够,发现、治疗脱延,且部分需手术病人无法接受外科治疗,导致病情发展较快。

本研究对心衰病人经常规治疗加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后观察临床症状、BNP、心脏彩超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明显副反应。本结果说明心脉隆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心衰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其机制是心脉隆有效成分脑利钠肽与特异性的利钠肽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环单磷酸鸟苷的浓度升高和平滑肌的舒张,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室前后负荷。它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天然拮抗剂,可以拮抗心肌细胞、心肌纤维原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的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扩张肾小球动脉,抑制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产生利尿、利钠作用,但不增加尿钾排泄,同时,还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诱导的心肌纤维化,逆转心室重构,并且没有正性肌力作用,不增加心肌耗氧[4]。因此可迅速、有效地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而且不激活甚至降低神经内分泌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改善心室重构[5-6]。

本组研究结果表示,心脉隆在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与对照组比较,能够明显改善心衰症状及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降低病死率及再住院率[7-8]。

参考文献:

[1]Mosterd A,Hoes AW.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 [J].Heart,2007,93(9):1137-1146.

[2]Me Murray JJ.Clinical practice.Systolic heart failure [J].N Engl J Med,2010,362:228-238.

[3]Shah AM,Mann DL.In search of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strategies for heart failure:recent advances in basic science [J].Lancet,2011,378:704-712.

[4]唐晓鸿.心脉隆注射液药理作用和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6):461-464.

[5]张晓华,潘俊霞,秦利强,等.心脉隆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6):667-668.

[6]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4):389-394.

[7]罗梅,蒋华.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155-156.

[8]姚恩辉,李世春,王华军.心脉隆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血浆BNP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4,17(27):3239-3241.

(本文编辑王雅洁)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R541R25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5.024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5-0527-02

猜你喜欢
临床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心功能如何分级?
40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医中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临床观察
中医胃热证的研究进展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9:06
对某鸡场鸡白痢发病情况的调查及防治效果的分析
大肠埃希菌肠道外感染及其治疗的研究近况
上海医药(2016年7期)2016-05-09 23:05:50
成团泛菌感染及其诊治的研究近况
上海医药(2016年3期)2016-03-23 23:21:45
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肾综合征护理探讨
真武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