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霞
浅析有效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高雪霞
幼小衔接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幼小衔接呢?这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加以破解的问题。我从2014年在幼儿园任教以来,一直担任大班班主任一职。基于我个人见解与实践,特提出以下策略。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时间上的突击衔接。在大班末期,幼儿园会突击开展衔接工作,在教学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作息时间等方面向小学靠拢。二是内容上的片面衔接。一些幼儿园将教认字、教拼音、教计算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三是实践中的过度衔接。一些幼儿园以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借口,把小学的一套做法搬到幼儿园,实施超前教育,无视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使一些幼儿产生了怕学、厌学的心理,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在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时,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天性和认知特点,要关注幼儿现在的生活过程和当下的幸福与快乐,在游戏、探索、发现、学习的快乐童年生活中,培养幼儿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认为,提前教给孩子拼音、汉字、计算、古诗、英语等知识,可以减轻孩子的入学压力,能使孩子在班级处于领先的地位。调查发现,幼儿入学的困难点不是“知识储备”问题,而是小学授课方式、规则与要求、同伴和师生给幼儿带来的适应问题。德国哈克教授的研究指出,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包括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而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幼小衔接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衔接工作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根据幼小衔接的内容以及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合理设计有关情感、态度、意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些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
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小班开始,坚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来园和离园时让幼儿学习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物品。中班开展“我的小书包”主题活动,让幼儿“整理小书包”,学习“修补图书”。大班可开展“天天背书包上幼儿园”、“学习自己削铅笔”和比比“谁的书包最整洁”等活动,使幼儿掌握正确使用学习用品的方法。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衔接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例如,组织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先了解幼儿的认知需求,然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去小学参观,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认一认、坐一坐、比一比、学一学、问一问等方式,引导幼儿充分感知和体验,加深对小学的整体了解,丰富相关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经验。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衔接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
幼小衔接的效果如何,需要追踪、评估与反馈调整,以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有效的幼小衔接需要通过评估来促进和引导,通过评估可诊断衔接工作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应建立在科学评估、反馈与调整的基础之上。评估的过程是评估者对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反馈调整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基于自评结果和评价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自己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审视,不断地调整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评估应以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估为主,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反馈,引导教师感受自己工作的成绩,体验儿童成长带给自己的快乐,增强教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信心。同时,要提出富有建设性、针对性的调整意见,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升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渠镇幼儿园 73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