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兴
(作者单位:新疆特克斯县教育局 835500)
直观教学,开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天地
⌾徐培兴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探讨直观性教学方法,探究实物、图形在课堂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数学;直观教学;重要性
俗话说:“动手又动脑,创造少不了”。教学上的多动手做,多动脑思考,这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的想象思维,为其创造插上翅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手上动的多,见的多,脑袋里才装的多,到时可供提取的才会多。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大力开展直观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直观性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语言、图像以及实物等的刺激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和实验,然后通过归纳和抽象思维在大脑中建立与数学相联系的感知和表象等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数学定理、法则等理性知识。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因此,有效运用直观性教学法,对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具体事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为促成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奠定感性的认识基础。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这课时,为了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内容,我把挂钟带进了课堂,并把时针叫矮个子大哥,分针叫高个子弟弟,然后让学生观察、交流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动的,他们发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应多收集教学挂图,教学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机会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学器具,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识。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操作、练习,才能逐渐培养起自身的数学素养,单纯的记忆堆积或思辨并不能帮助学生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相反,还会让学生戴上冰冷的思维枷锁,成为书本或教师意志的奴隶。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针对生成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设想、观察、实验、操作和推理,亲身投入直观化学习过程当中,从而自然地形成对概念本质的形象感知,最后对自身的认识加以言语修饰,这样一来,一堂完美的概念教学课堂才会应运而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应当及时摒弃咬文嚼字的旧习,避免让学生陷入文字概念表象的泥潭之中,让学生多一些观察,多一些思考,也多一些实践性操作,让他们自己打造概念学习的新天地。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本课涉及长方体、正方体、面、顶点、棱长、长、宽、高等多种概念,而且学生还要在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的同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教学比较复杂。如果教师一股脑儿将这些概念性知识全部抛给学生,容易造成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混乱,学习成效不佳,而如果教师采用发现学习范式,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物或模型、模具的观察、分析,并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和操作的平台和空间,学生将会在观察、操作中获得对这些概念的直观性认知,不仅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实际内涵,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这些概念知识学习和认知上的升华。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地取材,从自己的身边自由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或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之后再进入细致的观察、分析阶段,找出长方体的面、顶点、棱以及长、宽、高等等,并运用自己的话将这些概念描述出来,教师则在跟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待学生能运用抽象的语言将自己的直观、可感知的印象表达出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长方体概念以及基本特征的认识,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或自己喜欢的长方体模型,这样一来,学生又再一次回归到直观学习环节之中,为所学的概念性知识赋予实践性的灵魂。
概念的学习或记忆并不是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概念的归宿和彼岸还在于概念的应用、检验和实践,而且,概念学习也需要通过应用和实践来加以巩固和延伸。而正向迁移是指学生已有数学知识或经验对新知识或新经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和应用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通过正向迁移,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时,不仅能够通过连结旧知来巩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而且能够利用旧知的直观、形象和可感知性来促进知识的同化或顺应,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直观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正向迁移的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并领会概念的本质特征后,通过设置各种直观变式练习或情境,培养学生的正向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直观生活和抽象概念之间搭桥铺路。这样,本来一堂有限的概念教学课堂,立即就会变得生动、无限起来。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拼凑的方式,认识了两个整数的公倍数求法,并知道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是学生利用直观操作的方式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概念的精髓所在,但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是什么”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从直观生活探究学习而来,还得回归生活问题情境的体验和解决之中,运用概念生成的直观经历来解决生活中的直观变式问题,这样,概念学习的正向迁移运用才使得概念的习得经历一个真正的循环。如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直观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对“最小公倍数”概念的迁移运用水平:
①东东5天去一次市图书馆,而明明7天去一次市图书馆。今天他们两人恰好同时去市图书馆,那他们下一次同时去市图书馆将会是几天之后?
②王老师买了一袋糖果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品之一,已知王老师无论是平均分给6个同学,还是平均分给20个同学都恰好分完,这袋糖果至少有多少颗?
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直观性问题,其本质就在于最小公倍数的运用,但要求学生必须完全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本质内涵和意义,并将其中的精髓和原理迁移到这些仿真问题情境中,最终明白“‘求下一次同时去市图书馆将会是几天后’就是求‘5’和‘7’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求这袋糖果至少有几颗’就是要算出‘6’和‘2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
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的同时,一般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习题:一种铅笔,每盒10支,每支0.5元,买3盒铅笔需要多少元?学生在解答中发现,这样的题可有两种方法解答。一种是先求出每盒的总价,再求出3盒的总价。那列式为:(0.5×10)×3=15(元)。另一种先算出:一共有几支铅笔?再求出3盒多少元?那么列式是:0.5×(10×3)=15(元)。这样借助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些。
又如: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具体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
综上所述,直观性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取适当的直观手段,并能够灵活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此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体现数学之美。
[1]林敏娟.数学的直观性教学的应用研究[j].今日科苑,2010(10).
[2]沈发明.数学教学方法浅谈[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2).
[3]杨立敏.重视直观性教学法的应用[j].大学数学,2003(02).
(作者单位:新疆特克斯县教育局 8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