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晓君
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研究
⌾孔晓君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渐渐受到重视,本课题从自主学习的渊源、意义及其依据入手,通过对两个较为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对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教师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示范。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学
1.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特点
数学教学由小学数学运算的形象思维模式过渡到初中代数、几何的相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模式,难度越来越大,初一上学期虽然学习的是代数,但代数是算术的扩展和延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需要深刻理解负数的概念、深刻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到了初二,由于学习重点在几何,占60%,情况有所不同,公理、定理、定义、推论增多。进入初三,特别是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许多证明题都是建立在初一、初二基础上的。
当前部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上即使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自主能力仍然偏弱;对学习本身虽有一定的认知趋向,但内驭力明显不足;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但主动性相当欠缺。
2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教学案例
2.1两角差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两角和及其画法的基础上的,又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另一种重要思想,通过本节课教学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理解能力,加深了几何图形的数量属性,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为此我设置以下一个教学情境:出示两块三角板(含有60o和45o角),通过移动三角板使上述两角的顶点以及一边重叠,给出问题1:另两条边构成的图形是什么?它的大小如何?
2.交流探索,建构新知:
准备工作完成后,接着上新课。由上述所引出,讲述两角差的概念: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两个角的度数的差,这个角度就是另两个角度的差。这里,用度数的差,表示这两个角相减后的大小,但通过三角板的移动演示,应强调两个角相减后,得到的仍是一个角。
3.提出问题2:
若给出∠1和∠2,则∠1―∠2是多少?如何画一个角,使它等于∠1―∠2?
通过问题的提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要通过上述演示的观察和概念的理解,不难看出,用量角器可以度量出∠1和∠2的大小,然后根据大小画出一角,使它等于∠1―∠2。此时,教师给出假设,如果只能利用直尺和圆规又如何画?这样更使学生激起兴趣。教师用两块三角板通过演示分析,说清楚画法的基本思路:(1)先有一个角,(2)在这个角上,以原顶点和一边重合放上一个新角,就出现其中一部分重叠,另一部分不重叠,那不重叠的部分就是所求的角。
教师简要讲述画法过程,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后,马上让学生学以致用,利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构建出两类基本问题,让学生模仿例题类似练习;
(1)已知两角的度数分别为40o、80o,求作一角,使它为已知两角的差
(2)已知两角的度数分别为40o、60o,求作一角,使它为已知两角的差
由上述练习引出角的倍、分关系:
如果∠1的度数是∠2的度数的2倍,我们就说∠1是∠2的2倍,或∠2是∠1的一半,记作:∠1=2∠2或者∠2=1/2∠1;类似定义3倍、4倍等;
4.在由上述练习(1)引出问题三:
射线OB是∠AOC的什么?它将∠AOC分得的两部分有什么关系?从而讲述角平分线的概念,这样利用问题的提出又促使学生引起对掌握知识的欲望,激发求知欲,教师可以借此展开,马上引出概念,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可以引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我们把这条平分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让学生边画边按画法语言,模仿口述。
5.课堂小结:
角的和、差、倍、分画法,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都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对画法操作要熟练,通过学习,要比较两角差和两角和的联系、区别,要比较角的和、差与线段和、差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对知识结构和系统有较完整的认识。
3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思考
3.1情感方面要建立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是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其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
3.2课内方面重视教学方式,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1)教会学生读书
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三步读书预习法、“走马观花”读书复习法、反思读书法等等。还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定导读提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如利用“类比”读书法指导学生学立方根、分式等,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2)让学生学会思考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间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的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3)课堂置疑
设置疑问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思维品质的做法之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抓好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为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新课一开始都应“制造悬念”,让学生感到新奇,“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看书,动脑解疑10分钟左右,还可“故弄玄虚”、“巧设陷井”,促进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尝到学数学的乐趣。
(4)让学生动手操作,诱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定理“SAS”,就可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做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结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上课时让学生带进课堂来分析三角形不全等的原因。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把等腰三角形对折,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在自主学习数学。
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要解决己经提出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尚未提出的问题,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但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现实与教育的最高境界上架起一座金桥,让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邵瑞珍等译.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
[2]杨玉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86287.
[3]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1996,6.
[4]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 6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