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2016-04-13 19:40龚宇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于勒苏州园林课文

◎龚宇华

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龚宇华

语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语文教学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是课堂交流的桥。有质量的提问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与老师、作者对话从而牵动全文理解。那么该如何优化提问呢?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通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文本,扩大问题设计的内涵,尤其注意“主问题”的设计

文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灵世界或隐或显的渗透,在形简义丰、体约文博的语言文字里,我们都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影子。它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对话的媒介。王富仁教授:“尊重课文的创作主体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立足文本,因文解道。如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像鲁迅的《药》是一篇时代特征显著的小说,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一是在小说中划出能表明辛亥革命时期特征的句子。二是回忆《故乡》一文,说说辛亥革命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课文中“掏出一包洋钱”,“眼前后一个大白圈”,“这大清天下是我们的”,“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等句子直接表明了辛亥革命的时代特征。

三、提问要抓住重点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顺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

四、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例如,某著名语文教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如教《故乡》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呢?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是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提问设计,因为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只有通观全文才能做出全面的回答,因而达到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再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文时,首先要把握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总说和分说,课堂提问应围绕它在设置。而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中正好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弄清了这个问题,文章的结构特征和段落划分也一目了然,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白以说明事物特点为内容的说明文普遍的结构特征——总说和分说。

五、问题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歌颂今天的哪种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做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

六、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角度、难度、效度、密度,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如何把握好这几个“度”?我们不妨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借鉴著名教师的经验,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通过定性分析与量化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课堂提问设计的操作标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改变提问的方式,同时将提问题的技巧传输给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刘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问句及其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第二中学 344500)

猜你喜欢
于勒苏州园林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背课文的小偷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背课文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