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2016-04-13 19:02高德冲
教育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标准素养

文/高德冲



全员参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文/高德冲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应该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有目标,有行动,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定有质的飞跃。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理念,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提出来的。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它要求培养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它更全面的涵括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简言之,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应该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一辈子做人奠基。其种种规定,体现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就是: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如何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教育文化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那么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有哪些呢?文道统一,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问、思、辨、行结合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就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和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这些新的要求,是课程标准在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优良教育传统的改造和创新。这样做,有力地增强了课程标准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其次,要从两个大方面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学生角度考虑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习惯问题——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乐于学习语文,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阅读思考、做笔记、查阅整理资料、请教他人、书写规范、口头(书面)表达简明、认真完成作业、课前认真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勤查工具书等良好习惯,能持之以恒,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

态度或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学之不如乐学之”,不明白这一点,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教学效果就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是新时期语文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方法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途径问题——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与人交谈、阅读课外书刊是学习语文;观看电影、电视和戏剧演出是学习语文;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可以学习语文,甚至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也有语文的学习,因为我们的思维形式毕竟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

二是从社会角度考虑要营造阅读经典的氛围。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看,很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学大纲缺少对阅读经典的引导和规定。新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内外读物实行推荐,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已经迈出了切实的一步。当然,经典并不等于真理,学习经典,并不在于保证它的真理性或实用性,而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这两年各种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幸事,是当下中国孩子幸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幸事!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不管学习何种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概莫能外。以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为例,可以了解德国5-10年级学生按规定应学习的作家作品:

5-6年级。诗歌:布莱希特、布施、克劳迪乌斯、艾兴多夫等16名作家;小说:比克塞尔、施托姆等8名作家;青少年读物:格斯泰克尔、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等。

7-8年级。诗歌:布莱希特、艾兴多夫、冯塔纳、歌德等20名诗人;小说:布莱希特、凯勒、S.伦茨、施托姆等11名作家;青少年读物:狄更斯、杰克·伦敦等7名作家。

9-10年级。诗歌:布莱希特、G.艾希、艾兴多夫、歌德、格拉斯、黑塞、海姆、霍夫曼斯塔尔、席勒等26名作家;小说:艾兴多夫、冯塔纳、凯勒、克莱斯特等38名德国作家,巴尔扎克、格格尔、普希金等12名外国作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所列的作家作品,无不以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为主,并注意吸收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精华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价值自然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接触、熏陶和传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有目标,有行动,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东泰小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