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不断凸显职教特色
——“任务驱动、团队合作”在中职导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13 19:02:41文/章
教育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导游评价教师

文/章 曦



改进教学,不断凸显职教特色
——“任务驱动、团队合作”在中职导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曦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随着时代进步,这种设计思想已经无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更不能适应当今的职业教育;同时,它极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达与交流思想的机会,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等,成为学校低效教学的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教育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以任务为中心、团队小组合作为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希望采用这种方法来改进课堂教学,以弥补原有课堂教学的缺失。

以任务设伏、团队协作为突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团队是指通过几个或多个人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本篇论文中的任务是指在导游专业教学中,将一个景区或景点的对外接待设置为任务。当然,实际教学中的任务是多种多样的,如将某一旅游团队的接待设置为一个任务,或将某一行程乃至行程中的某一环节均可设置为任务。

在教学实施中,进行“任务驱动和团队协作”设计时应重点注意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

任务取材于学生课本,团队建设层层铺垫笔者于2015年9月对在南京金陵中专2014级中职导游班进行了任务驱动、团队协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将新授课《导游南京》进行了部分重新整合,将每一章里的景点划分为若干个小项目,利于学生任务的选取和分解。将该班20名同学分成固定的4个小组,分别命名,设定名称、目标,并设计了口号、标识,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当然,团队的成员是经过笔者精心分配的,看似不经意的组合,实则是每个团队有各个层次和不同能力的团队成员。这一切都为之后的顺利实施教学做好了充分且必要的铺垫。

任务注重情景创设,团队进行角色分配情景一般可以分为显性情景和隐性情景,前者一般和现实相关,后者指学生潜意识中的一些情感因素,如亲情、友情、好奇心等。笔者在创设讲解《中山陵》的任务时,着重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又分析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为何设在南京,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激情。又如,介绍孝经鼎时,承担任务的是一位单亲孩子,她不仅对景点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介绍出色,更是拓展了知识,增加了中国“孝”的文化,对她自己也是一次思想升华。在突破任务时,团队更要和谐兼合作,按照不同的能力进行不同角色的分工,这样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便能脱颖而出,得到锻炼,而能力欠弱的学生也可选择较简单的项目,不至于被抛弃也不至于拖大家后腿。

任务设计、团队突破要与教学目标(三维)相符合“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常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设计“任务”时,首先要考虑教师教学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学习目标。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把总的教学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突破。对于相应的知识点,学生掌握的程度是了解掌握,还是应用操作,是初步学会还是熟练掌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都要详细的考虑到。在团队突破难题时要考虑任务是否符合队员的层次,团队队员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了情感交流,增加了相互了解,并相互帮助扶持,达到情感目标。

建立一套激励学生的评价体系评价是对实现任务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正确评价。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进行总结评比,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导评等方式,而评价的内容可以从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

自主探究意识在“任务”中被激发,协作精神在“团队”中被彰显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兴起,是当代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便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不仅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且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不可能提出有想象力的、探索性的问题,也就不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提出问题,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或结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模仿,没有自己的思考,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出问题。而在“任务驱动、团队合作”方式下,学生必须学会发现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想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探究解决的方法,才能完成任务,通过问题解决来主动建构起概念及方法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一种问题推进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有学会发现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然后通过不断地尝试、探究、总结,才能完成任务。

通过实践,学生在团队突破任务时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留下极大的思维空间,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另外,完成任务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促进思维的发散,在思考问题时,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方式地去思索,有利于创造思维品质的形成。

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扩展学生的思维方法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有更多的讨论和沟通机会,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学生之间的观点、方法得以交流。学生可对照别人的观点审视自己的观点,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有争议问题的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务驱动教学的环节之一是教学评价,它贯穿于任务执行的全过程,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对结果的评价。利用评价的导向、激励与诊断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导游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勇气,促使其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

此外,笔者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设计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任务,结合适当的过程性评价能随时把握进程,及时端正学生对待导游课程的态度、导游技能使用习惯以及在导游实践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经过教学实施验证,“任务驱动、团队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应用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教学实用价值,并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具体做法是:学生现场对任务进行合作讲解及拓展,各组进行PK。自评,互评。在这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思想,取长补短;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团队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另外还要把大家的评价进行量化,作为该学生的一次考察成绩,并给每个团队进行积分累计学期末评奖。

猜你喜欢
导游评价教师
寻找火星导游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8-06 15:39:52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奇妙博物馆(2021年2期)2021-03-18 03:29:57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