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构成与发展研究

2016-04-13 05:01代璐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大学

代璐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构成与发展研究

代璐

教学实践能力是高校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体育观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核心实力,由教学观念、体育观念、教学生活观念等意识层面的要素,以及教学反思能力、体育学科知识、教学一般原理和方法构成。通过提高自身专业自主能力、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优化体育教学评价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与培训等方式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构成发展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构成

1.观念层面

教学观念是体育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古代社会便有。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越来越趋向于促进人的发展这一主旨。教育本质的回归,体现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作为高等教育践行者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树立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内在诉求为根本,杜绝教学中“无人”现象,真正从生命发展的角度,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观念是教师对体育价值功用的基本认识。体育,伴随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功用,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等等,这些价值功用带有明显的“工具性”。事实证明,体育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工具性价值是难以被取而代之的。然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在21世纪初期的社会发展中,体育的价值功用,得到了重新的审视与提炼,重新回到了其“原属性”,即促进人健康发展的本质功能上来。

教学生活观念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生活来源,以及教学目标生活化取向的基本认识。教学活动应当扎根于现实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只有教学过程充满生活元素,其才是真实的、接地气的,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不竭的养分供给。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紧密围绕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关照学生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学过程枯燥、单一的问题、唯“学分至上”的问题,让体育课程充满生活的气息。

2.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所强调的不光是个体的教育信念,更是不断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的自觉性和批判性,是使教学效果不断改善的过程[1]。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一般发生在特定的情景模式之中,其具有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并在事先设计好的体育场地上,借助一定的体育器材,由教师和学生协同完成。体育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重构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大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能力高低,有无运动经验等主观条件,以及自然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对体育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重构。因此,任何以约定俗成的、绝对化的、标准化的模式实施的体育教学的尝试都是徒劳。但是,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求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甚至统一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无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体育教师如若不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不在教学过程中慎重的审视体育的本质,不对当前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批判,大学体育课程必然陷入僵化的、没有任何生命气息的泥潭之中。

3.体育学科知识

体育学科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其除过必备的系统逻辑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外,还必须以体育场地器材为客观载体,加之以肢体动作的外在表现,方可对体育学科知识作出全面阐释。体育学科知识分类广泛,学习过程对学习者的身体、心理、智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作为体育学科知识传授者的大学体育教师,不但要掌握系统的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还要深谙体育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了解体育知识技能的形成规律,并在深入细致观察学生心理状态、个性化水平、智力水平的基础之上,因时、因地、因人而教。

4.教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也可称为“教学术”,其核心作用应该是最为有效、最经济的传授学科知识。有经验的教学者,将“教学术”升华为“教学艺术”,切实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性等教学原则,将教学效果达到极致。学习者在“教学艺术”的指引之下,快乐的、主动的、有效的学习学科知识。如果说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课程的组织者,那么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是体育教师的组织手段。

发展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

1.提高专业自主能力,“特色”执教

教育专业自主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自主决策的能力,是教师作为主体,在遵循社会教育规范及精神规律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教育行为,并不断的追求自我超越境界的自主能力。大学体育教师,应在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实际情况,从学生主体的身体、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出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灵活、有效、自主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此外,应鼓励大学体育教师“特色”执教。教学特色,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教学方法和方式表现出来,其是不可复制的,与众不同的。教师的教学特色,是课堂丰盈、充满生命力,受学生欢迎的主要构成要素[2]。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鲜明的体育教学严重缺失。教学过程中,一味因循守旧,不敢创新,教学没有自主权,没有个性,成为时下大学体育课程面临的主要困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需要充满激情、活力的特色体育教师和教学。

2.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大学体育教学是师生协同互动的双边活动,既有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又有体育实践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亲切有度的互动交流,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需要,并以此为依据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有效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满堂灌”“单边化”的问题。关于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交流问题,刘诚香、刘林等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互动模式,即依赖于主体性、互动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的高校体育教学互动模式,十分有借鉴和参考价值[3]。

3.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和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内容和方法,对大学体育教学有导向、激励和改善作用。教学评价指标、内容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具有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评价什么,如何评价,便教什么,怎样教。教学评价结果的良莠,对教学过程起到激励与鞭策作用。教学评价为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因此,教学评价尤为重要。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有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内容,更要施以正确的评价方法。只有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导向、激励和改善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4.树立终身教学发展的观念,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和培训

终身教育思想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国教育组织的积极推动下,终身教育理论及实践形式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应用到各类教育活动之中。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出台了关于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制度,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继续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教育资源[4]。”大学体育教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时期,向体育课堂要质量成为时代的呼声,在校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多种动机,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应当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积极参与各类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丰富、更新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1]刘旭东:《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51期,第100-104页。

[2]张燕杰:《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的缺失》,《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5期,第91-93页。

[3]刘诚香、刘林:《高校体育教学互动交往的缺失与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14第1期,第139-141页。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http://edu.ifeng.com./2010/07/30。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大学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