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对象与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2016-04-13 04:52罗光强
关键词:极权主义否定性灌输

罗光强

(桂林医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西 桂林 541004)



主体、对象与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罗光强

(桂林医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西 桂林 54100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维度的否定性反思、接受对象维度的文本虚无化和接受媒介维度的固守灌输法。价值标准迷乱、快餐式审美以及极权主义思维是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形成成因。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吸纳网络美学和弘扬民主法治意识是减少接受逆阻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主体; 接受对象; 接受媒介; 接受逆阻现象

为了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0世纪未,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接受理论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现代接受理论的引导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不足,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未作为具有某种合理性的普遍现象来对待。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现代接受美学相关理论,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转换为接受逆阻现象,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否定、虚无与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接受逆阻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是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提高的各种因素及其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象。根据现代接受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由接受主体(学生)、接受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和接受媒介(教师)三重因素共同组建,并通过否定性反思、文本虚无化和固守灌输法的三维形态予以显像。

(一)否定性反思——接受主体维度的逆阻现象

从接受主体维度来说,否定性反思是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提高最为主要的逆阻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否定性反思是指接受主体对接受对象(思政文本)进行反思后拒绝或反对其观点或精神的认识论方式,其结果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改革开放失败论”等思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可知,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两大反思方式(肯定性和否定性)中,否定性反思是最为根本的。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否定性反思可以无条件地获得历史正义的辩护。当反思对象的观点或精神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时,否定性反思就具有负面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学生)的否定性反思意味着对接受对象(思政文本)所表达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观点和精神的拒绝或反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性非常强的课,接受主体无限制的否定性反思可能导致中国共产党执政合理性的消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甚至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防止接受主体(学生)对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否定性反思显得尤为急迫。

(二)文本虚无化——接受对象维度的逆阻现象

站在接受对象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逆阻现象表现为文本虚无化。所谓文本虚无化,它是指接受对象(思政文本)被理解为可以忽略的接受构件而导致的文本消解或者文本缺失。它主要表现在接受主体(学生)漠视接受对象(思政文本)和接受媒介(教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对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关注度严重不足两个方面。虽然现代接受理论的“读者中心论”对“文本中心主义”进行了否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本在接受过程中的完全消解或消失。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在其艺术本体论中一再坚持要从文本自身出发去实现它的真正意义。[1]伽达默尔客观上证明了接受对象(思政文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接受对象(思政文本)消解或者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因为思想政治的意旨必须通过接受对象(思政文本)才能体现出来。文本虚无化完全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精神主旨的忽视或曲解,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三)固守灌输法——接受媒介维度的逆阻现象

除了接受主体维度的否定性反思和接受对象维度的文本虚无化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媒介(教师)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逆阻作用。接受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逆阻现象主要表现为接受媒介(教师)固守灌输法。譬如,有研究者就直接提出: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对理论灌输法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应对这种冲击首先应当坚定理论教育法的依据,……研究应对这些冲击与挑战的措施。[2]灌输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建立起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方法”。[3]虽然它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提出来的,但这并不必然表明灌输法就无条件地充满合理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认为,不能只强调灌输让人们背得烂熟就行,而必须把灌输与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相结合。[4]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的“大众能动观”在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恩格斯的“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思想的正确性,他说:“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5]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灌输法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因为在它的实现过程中,接受媒介(教师)主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使接受主体(学生)处于屈从性地位,严重压制了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晚年恩格斯明确反对灌输法,[6]列宁在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之后再也没有提过“灌输法”。[7]总而言之,固守灌输法使得接受媒介(教师)把教育教学退变为单向性、强制性甚至暴力性的灌输行为,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迷乱、肤浅与极权: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主要成因

毫无疑问,否定性反思、文本虚无化以及固守灌输法等接受逆阻现象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探寻这些接受逆阻现象的形成原因就成为当务之急。总的来说,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价值标准迷乱、快餐式肤浅审美和极权主义思维三个方面。

(一)价值标准迷乱导致否定性反思

否定性反思得以形成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学生)关于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的迷乱。接受对象(思政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载体,它明确指出集体主义是评价人的价值的根本标准。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精神是衡量人们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8]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学生)对这一法则更是深信不疑。然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个人主义思潮在社会日常生活中逐渐蔓延,人们不仅不去反对甚至把它奉为圭臬。个人主义的社会认同现象导致接受主体(学生)对集体主义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产生了否定性怀疑。近段时间以来,大量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以及堕落等严重的个人主义行为被公开,党员干部个人价值评价标准的双重化行为(集体主义标准去评价百姓,个人主义标准衡量自己)加深了接受主体(学生)对集体主义标准的怀疑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思政文本)所面临的否定性反思进一步加剧。尤其严重的是,有些被处分或惩罚的高级领导干部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制定、编撰或审核者。这种被欺骗感有可能使接受主体(学生)彻底放弃集体主义标准,促使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否定性反思完全形成。

(二)快餐式肤浅审美导致文本虚无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对象(思政文本)为何会被虚无化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接受主体(学生)的快餐式肤浅审美。所谓快餐式肤浅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要求注重即时性的感官享受、轻视内在性的精神陶冶的审美行为。当前正处于以网络交往文化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网络交往内涵的公开、平等与民主等道德美学特征成为现代审美文化区别于传统审美文化的主要标志。现代网络审美文化在包含诸多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肤浅的快餐式的审美缺陷。站在人类文化高度来考量,快餐式肤浅审美是值得人们警惕的,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学生)而言,这种审美方式则充满诱惑力,因为它能满足某些人的庸俗化、表面化和游戏化的审美趣味。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思政文本)所阐释的几乎都是崇高的人类终极道德目标(如共产主义理想、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等),其审美意趣需要接受主体(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思考和领悟才能体验和内化。在网络快餐文本面前,接受对象(思政文本)就处于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学生)忽视的虚无化状态。因为对于某些审美意趣习惯或者满足于快餐式肤浅审美的接受主体(学生)来说,接受对象(思政文本)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远逊于网络快餐文本(如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除此之外,由于接受主体(学生)群体的生存压力较大,网络文化的快餐式肤浅审美能给他们带来诸多即时心理快乐、自我认同以及压力释放等即时性审美愉悦感,而体系庞大复杂、内容抽象深奥的接受对象(思政文本)则充满了枯燥感、沉闷感甚至压抑感等负性审美体验。这一点也是快餐式肤浅审美导致接受对象(思政文本)虚无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极权主义思维导致固守灌输法

建国以后民主政治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极权制度的政治土壤已经消失殆尽。然而,极权制度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极权主义思维的消亡,这种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依然或隐或现,个别时期还非常明显。灌输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固守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未曾完全消失的极权主义思维密切相关。有人就提出:政治的发展张扬了人的民主和自立,给灌输法的操作带来了困难。[9]这种观点显而易见就表明灌输法与极权主义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极权主义者那里,暴力被“科学”地论证。[10]极权主义思维导致固守灌输法在思想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灌输法所内含的强制性或者暴力性能够使极权主义思维坚持者迅速达到阻止接受主体(学生)接受和内化民主、平等和科学等精神主旨的政治目的。其次,固守灌输法能给极权主义思维坚持者带来诸多现实利益,如话语权、权威地位以及掩盖知识缺陷等。再者,灌输法的政治光环也会导致极权主义思维坚持者对灌输法的固守。

三、严治、科学与民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现实对策

为了避免价值标准迷乱、快餐式肤浅审美和极权主义思维的不良影响,防止否定性反思、文本虚无化以及固守灌输法等接受逆阻现象的蔓延与泛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下几种措施是非常现实的:

(一)全面从严治党,避免否定性反思

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抑制接受主体(学生)对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否定性反思尤为重要,因为否定性反思这一接受逆阻现象直接导致集体主义价值标准的迷乱。全面从严治党是避免接受主体(学生)否定性反思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全面从严治党,公开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的贪腐等不当行为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引发接受主体(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标准的怀疑和否定,但不全面从严治党,长期掩盖和欺骗最终将导致毁灭性的后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公开贪腐行为恰是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表现,不但不会损害集体主义的核心地位,反而为接受主体(学生)增加集体主义的信任、减少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否定性反思提供了良好契机。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要谈到“打老虎”“拍苍蝇”等从严治党行动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关系,接受主体(学生)就兴致盎然甚至热血沸腾。这就表明全面从严治党大大提升了接受主体(学生)对集体主义的信心,从而有效避免了他们对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否定性反思。

(二)科学吸纳网络美学,防止文本虚无化

网络交往文化产生餐快化审美是导致接受对象(思政文本)虚无化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提倡崇高,尊重信仰,反对庸俗化和游戏化的审美趣味,规范接受主体(学生)的网络审美行为。但不管怎么界定,我们都应全面综合地看待网络文化,不能单纯从哪一个方面看,否则都欠妥当。[11]包罗万象的网络美学内容事实上给接受主体(学生)带来了传统审美文化所难以实现的即时快捷的审美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要客观理性地正视网络审美文化,拒绝和回避都不利于接受主体(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编撰者和制定者要与时俱进,及时从网络文化中吸取采纳具有时代性、生动性的事例作为崇高道德目标的阐释材料。只要能够把崇高道德目标(如共产主义理想、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等)与网络审美文化结合起来,科学吸纳网络美学的优点特点,建构一种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动态性接受对象(思政文本),接受主体(学生)的枯燥感、沉闷感以及压抑感等负性审美体验就会得到有效缓解,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虚无化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三)弘扬民主法治意识,有效抑制灌输法

灌输法的长期应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低下已成为共识,但是在极权主义思维的支持下它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为了有效抑制灌输法,必须在坚决抵制极权主义思维。民主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抵制极权主义思维最有力的武器。民主能唤起接受主体(学生)树立维护尊严和权利的思想观念,从而消解极权主义思维的政治基础。法治能规范接受媒介(教师)的施教行为,从而分解极权主义思维的实施力量。弘扬民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促使接受媒介(教师)真正明白极权主义思维实质上是把党的领导引向封建专制主义或者资本专制主义的死路和邪路。弘扬法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贯彻依法治国特别是依宪治国理念,让接受主体(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法治才能真正维护每一个执政者和每一个老百姓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抵制极权主义思维,就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接受主体(学生)对接受对象(思政文本)的肯定性反思,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坚决反对接受媒介(教师)极权主义式的教学方式。只有接受主体(学生)和接受媒介(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民主法治意识的必要性,极权主义思维才会逐渐消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灌输法才能得到有效抑制。

四、结语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径,从表现、成因以及对策三个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的根本解决并非易事。迄今为止,它的内在结构、组建方式以及总体形态依然蔽而不明。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有更为复杂的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

[1]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J].文史哲,2008,(4):131-139.

[2]李佳.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法新思考[J].学理论,2013,(32):388-389.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卜金超,张冠文.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形成、发展的历程[J].党史博采,2013,(1):26-27.

[5]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陈欣.教学管理视阈下“哲学咨询法”对“灌输法”的继承与超越[J].怀化学院学报,2016,(1):119-122.

[7]张雪娇.“灌输论”的澄明与“大众化”的主体观解析[J].学术研究,2012,(4):22.

[8]骆郁廷.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102-111.

[9]潘伶俐.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需要与时俱进[J].企业导报,2010,(4):229.

[10]卢春雷.霸权、话语建构、反极权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空间转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20.

[12]朱家安.论网络文化对现代人传统道德观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4,(4):10-14.

Subject, Object and Medium: On the Phenomena of Impedance Acceptation Which E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UO Guangqiang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The phenomena of impedance acceptation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 negative reflection of the subject of acceptation, nullification of text for the object of acceptation and sticking to the method of infusion of the medium of acceptation. And those which lead to the phenomena of impedance acceptation are confusion of value standard, quick-hit of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ideology of totalitarian. The basic paths to reduce the phenomena of impedance accept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running party entirely and strictly, absorbing Cyber aesthetics scientifical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 of acceptation; object of acceptation; medium of acceptation; phenomena of impedance acceptation

2016-09-10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与文本转换过程中的接受逆阻现象研究”(2012MSZ012)

罗光强(1972—),男,湖南邵阳人,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D64

A

1672—1012(2016)06—0103—05

猜你喜欢
极权主义否定性灌输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浅析《一九八四》人物奥布兰的双重身份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及物性视角下《动物庄园》中“猪”的形象分析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