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虹
(华夏银行 上海分行, 上海 200120)
移动互联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服务对策
徐 虹
(华夏银行 上海分行, 上海 200120)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形成的移动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创新最活跃、成长最迅速的新兴业态,分析当前移动互联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移动金融服务发展策略显得尤为紧迫。文章从移动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入手,分析移动金融市场的泛在化、即时化、社交化等特征,提出五点建议:理顺移动金融发展战略,加快差异化发展模式,推进数据仓库技术支持,筑牢移动金融安全防线,弥补移动金融消费者教育与信息的不足等。
移动金融; 商业银行; 对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与金融业融合步伐的加快,移动金融成为产业链各方关注的热点。移动金融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呈现出诸多与实体网点服务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截至2015年末,上海银监局辖内21家中外资法人银行中,19家银行开通了企业网上银行业务,10家银行开通了个人网上银行业务,7家银行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一是账户及机具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末同比增加33.13%、71.84%;ATM和POS机具数量稳步上升,同比增加10.15%和32.32%。二是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均大幅上升。2015年全年同比增长177.3%和456.06%。三是渠道覆盖上,目前辖内3家中资法人银行均已开设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18家外资法人银行中,16家银行开设了企业网银,开办个人业务的13家中8家开设了个人网银,4家开设了手机银行。
截至2015年末,辖内外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第四季度总交易金额达到近3.6万亿元,已接近中资银行水平。
(一)移动金融市场呈现三大变化
一是业务社交化。通过互联网在社交信任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新模式,使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兼具人际交往与资金融通的双重特性。一方面,特定人脉圈的成员通过社交活动促进信息互通,达成金融交易,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信息互通和金融交易有助于进一步筛选和强化成员之间的人脉关系,形成稳固的人脉圈,两者相互促进,构筑一个稳定、健康、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二是即时交互化。移动金融突破了空间限制,在移动网络覆盖的地方,使人们摆脱了实体网点和有线终端的束缚,电子商务、日常生活需求与金融服务三结合,随时随地能享受各类金融服务。通过服务门槛降低和服务对象增加,化身金融与社交网络的接口,联结虚拟与现实,打通工作与休闲,融合消费与创造,极大地开拓了市场服务局面。三是用户泛在化。移动金融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业务载体,可获得终端持有者的身份、物理位置、使用偏好等个人信息。支持营销数据采集、推送和分析决策,在保障端接入大数据平台、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智慧客服平台,整合信息推送服务,统筹管理微信号的信息发布与同步工作,通过对信息传播和阅读情况的统计、对比和分析,迅速建立用户画像,打造“互联网信息云、分析云和营销云”。
(二)移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显
一是传统服务争相上位,积极开拓为“移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手机银行、手机保险、手机证券等移动端服务。支付机构推出手机上的各种移动APP程序,包括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等。电信运营商以移动通讯话费账户为切入点,提供话费投资与增值服务。二是市场主体寻求合力,协同合作成常态。通过聚合各方资源,如丰富的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产品体系和风险合规认证体系,运营商的产品与服务行为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平台建设能力以及客户端口捕捉能力,第三方的生态商业链条和市场环境建立等,串联起整个用户的价值链,实现场景融合进程的提速;通过发酵移动生态圈的场景红利,延伸金融服务与普惠金融的渗透。三是移动支付发展迅速,支付模式讲场景。相对于“以客户为中心”,移动支付更流行讲“场景”,好产品要切合客户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2014年“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的价格战,是场景之争的第一仗,需要各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后续运营,如果有更多的支付场景被挖掘出来,最终受益的还是客户。四是农村地区迎来福利,普惠金融有空间。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推动并参与农村地区推广移动金融业务,通过优惠服务价格、建立服务体验站等方式,方便农村用户熟悉和办理业务。但统计发现,我国农村手机网民中开通手机银行业务的尚不足10%,移动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市场需求尚未释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金融科技(Fintech)已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到2.0时代的潮流趋势,云计算提升了系统的处理效率和可扩展性,移动互联改变了金融的触达能力和便捷性,大数据增强了业务的精准营销能力,提高了风险防控水平。这些新兴技术赋予传统银行新的变革力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成为金融的核心驱动力。
(三)移动金融顺应金融行业发展方向
互联网推动了以消费者为中心时代的到来,市场为导向、数据为依据、流量为王的思维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化。自2013 年开始,以BAT 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凭借自身优势不断扩张业务版图。蚂蚁金服、百度金融、京东金融等依托大数据分析、自主决策的运营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整合周边合作方,形成巨大的互联网金融与生活的服务平台,让传统银行业不得不直面新的跨界竞争和挑战。面对来自互联网巨头的冲击,商业银行打造服务渠道先进、产品种类丰富且安全可靠的互联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使基于提供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的“第二银行”与传统银行网点并行渠道协同发展已别无选择。移动金融即是一个优质产品和活动的集中共享平台,在产品端对接直销银行、移动银行、微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HCE 云闪付信用卡等电子银行和消费金融领域产品,同时支持物理网点围绕当地生态圈资源的营销与接入,打造“互联网服务云”。
(一)政策环境支持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移动金融
国家层面,农村移动便捷支付在《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被明确(2014 年);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2015年)。行业监管层面,国家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建立(2013年10月),成都、合肥、贵阳、宁波、深圳等地区开展移动金融创新应用试点工作在《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确定(2014年4月)。在“互联网+”政策背景下,“互联、自由、共享”精神催生出对于移动支付直至移动金融的迫切需求。
(二)移动金融市场的发展给金融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
一是非金融企业取得先发优势。互联网巨头移动支付布局成形,面向个人的移动支付产品,如支付宝钱包、百度钱包、微信钱包等,支撑移动支付从简单的支付结算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型。二是移动金融冲击传统银行业务发展。由于线下与固定终端的收单市场已接近饱和,在移动金融浪潮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断挖掘新潜力,积极探索转型,持续冲击银行资产负债、支付结算等核心业务。三是移动金融产品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各商业银行依然在金融产品技术创新上过于单一,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金融场景的合集上步伐缓慢,并缺乏针对金融产品创新的专利保护。
(三)移动金融模式下的异化带来更为特殊的问题
由于我国金融发展环境的特殊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例如,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成熟的P2P网贷,国外的运营模式相对单一,其运营风险可控,定位也更为清晰。相比之下,在国内,为了拓展客户和方便融资,网贷平台发展出了种类繁多、模式复杂的衍生体,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异化导致其产品与运作模式更为复杂,相应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同时,由于消费者对复杂产品中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不够明确,导致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难度加大。
(一)以市场为导向,理顺移动金融发展战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亟待从组织层面理顺移动金融业务架构,建立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体制机制,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和政策激励,提高决策效率,将移动金融作为经营转型的战略抓手,推进移动金融产品的研究、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同时,可借鉴互联网企业的运作模式,加快推进专业化运作团队的建设,力争打造一支前、中、后台全覆盖,业务和技术一体化,集“市场需求、产品研发、业务管理和运营保障”四位一体的专职团队,实现产品快速开发投产,确保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对产品和体验的迭代改进,以及对客户服务的持续跟踪。
(二)以客户为核心,加快差异化发展模式
一是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特征以及 LBS(位置服务)、语音识别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力度,支撑移动支付从简单的支付结算模式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型。二是加大手机近距离支付的推广力度。要加快 ABC 钱包研发,顺应未来IC卡行业发展方向,推出免认证的小额支付和大额手机K宝,积极推进掌e支付试点,建设自有TSM平台,加快 SIM 卡、NFC、SD卡等多种模式的创新应用。三是丰富移动商务,不断完善开放平台的商务消费应用,打造移动商务生态圈。推进移动社交,在移动平台搭建银客互动渠道,创新短信的上行、下行增值服务。
(三)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推进数据仓库技术支持
商业银行应发挥潜在的资源储备、全金融牌照以及核心客户资源等自身优势,推进面向大数据挖掘分析的数据仓库建设,为移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加强数据分析,捕捉并分析客户资产、交易数据,依据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偏好实施精准营销,自动识别客户资产及产品购买情况,实施在线推介和交叉销售。改进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依托大数据分析,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问题,促进交易成本下降和风险分散,扩大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社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四)以用户体验为突破,筑牢移动金融安全防线
一是要不断创新安全认证方式和安全技术手段,提高终端安全认证的防窃取、防篡改、防重放、防伪造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纷纷推出通用U盾、通用K宝等跨平台安全认证工具,在移动金融终端安全认证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二是维护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为移动金融奠定稳定发展的基础。卓越的用户体验不仅保证“易用”,还体现在“好用”上。要做到“好用”,必须减少系统维护时间,实现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建立一个适应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高容量、高性能、高弹性、高安全的基础运行架构。商业银行应建设自主的移动金融开放平台,统筹解决客户便捷性与安全性的需求。同时将平台接入人民银行、银联以及同业安全可信的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快速扩大业务流量提供新渠道,为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安全保障。
(五)以金融顾问的模式,弥补移动金融消费者教育与信息的不足
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是现阶段的关键与核心。现有政策倾向于对消费者进行更多的法律知识教育,并进行更大程度上的信息披露。但结合我国金融消费者的知识水平以及金融素养,建议引入互联网金融顾问模式,消费者可以向金融顾问咨询消费过程中的问题,并可对纠纷产生后的维权提出一定的建议。在人员方面,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关从业经验的专职人员,也可通过和金融机构、银行、律师事务所等进行合作,聘请法务从业者等进行兼职。这种模式可在社区、街道等组织中推广,便民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小额、快捷、广域、标准化、纠纷发生频率高的特点,建议建立更为快捷高效、低成本的互联网金融纠纷处理机制。
[1]史成路.浅析我国移动金融的发展前景及网络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2011,(8):17-18.
[2]钱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4):71-73.
[3]王涛,王淑娟.中小银行争相试水直销银行模式,[N].国际商报,2013-11-07.
[4]钟辉.中小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3,(9):112-123.
[5]陈莹莹.移动支付业务提速中小银行领跑[N].中国证券报,2013-10-09.
Countermeasures for Commercial Banks to Develop Mobile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XU Hong
(HXB Shanghai Branch, Shanghai 200120, China)
Mobile finance, as an integr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y,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business with the most active innovation and the most rapid development, so that i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ommercial banks to develop mobile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obile financial market, the paper present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ubiquitous, immediate and social and puts forward five proposals: to work out th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finance, to acceler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 to promote the support of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to build a powerful mobile financial security, and to make up for the insufficiency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for mobile financial consumers.
mobile finance; commercial banks; countermeasures
2016-10-13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企业发展”(2016072)
徐虹(1972—),女,江西贵溪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注册会计师。
F830.33
A
1672—1012(2016)06—0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