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二虎
煎:将经糊浆处理的扁平状原料平辅入锅,加少量油用中小火加热使原料表面呈金黄色而成菜的技法。
煎法成菜的质感与炸法类似,原料都是在受热过程中形成硬脆表层,保持了原料内部的水分和鲜味,取得外松脆内软嫩的效果。但煎法用油量较少,一般以不淹没原料为度,使用火力以中小火为主,较长时间加热。 煎法具有如下的特点。
1. 煎法通常只用一种主料,一般不用配料,适于煎法的原料主要是肉质细嫩的畜禽肉、鱼虾水产品、生熟均可。
2. 为方便成熟,原料都要加工成扁平的片、块状,一般厚度不超过1 cm,部分动物性及植物性原料也可先加工成茸泥,调味后制成扁平状再进行煎制;一些原料还可以与蛋液搅和后入锅煎制。
3. 原料根据需要进行腌渍、上浆、拍粉、挂糊处理。腌渍是确定成菜的基本味道,浆糊处理是保证成菜外层酥脆的前提之一,拍粉除使用干淀粉、面粉外,还可用面包渣、馒头屑等。
4. 煎法是一次性加热成菜,加热过程中一般不添加调料,菜肴口味主要通过先期的腌渍确定,以及成菜食用时配调味碟作辅助调味。
5. 为防止煎时原料沾锅,煎前都要“炙锅”(即把锅烧热,加油摇晃,使锅壁沾上一层薄油)。原料平铺入锅后,以中小火加热为宜,采用旋锅或拨动的手法使原料移动,保证原料受热均匀,色泽一致,并防止粘锅。煎制时视需要可沿锅边淋少量油。
6. 原料通常要经两面煎制,原料在一面煎至金黄色后翻转,续煎另一面。煎制时间根据原料性质及形体而定,一般在7~10 min。
7. 煎制菜肴具有色泽金黄、外酥脆内软嫩、不带汤汁的特色。根据原料加工、调味手法、加热方式等的不同,煎法可分为干煎、南煎、煎转、糟煎、生煎、蛋煎、酿煎等法。煎法还是一些其他技法的前期加热方式(如红烧鱼的前期煎制),由此派生出煎烧以及煎扒、煎焖、煎蒸、煎熘、煎封等法。
贴: 将两种以上的扁平状原料叠合在一起,经糊浆处理后平铺入锅,加少量油用中小火加热使原料底面呈金黄色而成菜的技法。
贴法是煎法的延伸,贴,既有加工成型的意思(两种以上的原料相贴叠合在一起),又指成熟的方式(原料一面紧贴锅体)。与煎法相比,贴法具有如下的特点。
1. 贴法通常要用两种以上原料,一种用作贴底(即紧贴锅体的原料),上面再叠合一种以上的原料。贴底一般用猪肥膘肉,由于其含油较多,煎贴时既不易焦糊,又可产生油润香酥的质感。猪肥膘肉多要先煮至断生,取出晾凉再切片成型,这样可防止猪肥膘肉受热时收缩而影响菜型。上面叠合的原料可以是软嫩的畜禽鱼虾等肉片,也可以抹铺上一层动物性或植物性原料加工的茸泥。
2. 所用的主配料都要加工成片状,便于叠合时保持整齐。一般片形的长约5 cm,宽约2.5 cm、厚约0.4 cm。也可以将一种原料加工成连刀的夹刀片形,中间夹填其他的片状原料或茸泥。叠合的各层原料之间通常要涂抹蛋液、淀粉等调制的浆以增加黏合力,防止脱落。
3. 贴法在加热过程中只煎原料底层这一面,因此餐饮业有“一面为贴,两面为煎”的说法。贴法的用油量也较煎法要多一些,但油量只能达到相当于原料厚度的一半左右,绝不能淹没原料。为加快上部原料成熟,加热时可不断将锅中的热油舀起再浇泼在原料上。临近装盘时,还需滗出锅中的余油。
4. 贴法调味因菜而异,有些原料是先腌渍,加热中不添加调料,成菜食用时另配味,有些是原料先经腌渍,在所用的糊浆中添加调料作补充调味,在加热过程中烹汁调味一般不易成熟的原料,在加热基本成熟时都要烹入适量汁液,如油/液体调料、鲜汤或水,盖紧锅盖稍焖一下,既通过液汁的气化把原料焖至熟透,又促进滋味浸入原料内部。
贴制菜肴具有一面金黄一面本色、一面酥脆一面软嫩、一面油润一面清鲜的特色。依照叠合加工时手法的不同,贴法还可分为数层相叠、叠合片夹入肉泥的夹贴、叠合片用油皮或蛋皮等包起的包贴、片形料上铺肉泥的托贴等法。
塌:将经糊浆处理的扁平状原料平铺入锅,加少量油用中小火加热至原料表面呈金黄色,烹入味汁使原料吸收而成菜的技法。原料因挂糊后在加热过程中形成了厚膜,在放入味汁时能够大量吸收味汁,形成浓厚丰润的滋味,并出现鲜艳的金黄色泽。所以,这种技法最适用于清淡无味的原料(如豆腐等),并要用色彩显著的糊料(如全蛋糊、蛋黄糊)和味道鲜美的汤汁。但是用蛋品作原料时在做法上又有自己的特点,代表性名菜有山东菜的“锅塌豆腐”和江苏菜的“三鲜塌蛋”。这两道名菜也体现了塌法的主要技术内容。
由于“塌”法是在原料煎后放入了少量汤汁,使菜肴口味产生了三种新的变化:一是塌菜比较滑润,不像煎菜那样发“干”;二是塌菜比较入味,比起煎菜特别是蘸佐料吃的煎菜滋味更浓厚一些;三是塌菜形成了与煎菜不同的质感特色,比煎菜要酥软柔嫩些。
目前塌法的名称较多,如锅塌、油塌、水塌、糟塌、松塌、南塌等。其主要区别都是在于原料的加减,比如“糟塌”要加些香糟,“南塌”要加些糖,“松塌”要加些松子仁等,而技法并无变化。
在餐饮业中,把煎、贴、塌三法视为同一类型的技法,即都是选用易熟细嫩的原料作为主料,都要经过加工切配,都要挂糊,都是用中小火力、少油量、较长时间加热制成菜肴。而成品的非为特色大致相同,如色呈金黄、外酥脆、内软嫩、干香不腻等。在这三种技法中,煎法是基础,贴法和塌法都是煎法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把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再梳理一下。首先,在主料上,煎法只用单一主料,贴法则用两种以上的主辅料,其中猪肥膘肉为不可缺的配料;塌法既可用单一主料,又可用多种主辅料。其次,在加工处理上,煎法主料都是加工成扁薄的长方片;贴法除切成长方片外,也可切成圆片、菱形片等;塌法大多为方片。第三,在风味特色上,煎法是两面金黄色,外酥脆,内软嫩;贴法是一面金黄酥脆,一面本色软嫩;塌法风味质感与煎法大体相同,但表面酥脆性不如煎法,而内部软嫩则超过煎法,滋味也比煎法厚一些。
拔丝:将过油预制的熟料放入熬好糖浆的锅内搅拌加热,裹匀一层有黏性呈胶状的糖浆而成菜的技法。成菜可趁热蘸另跟的凉白开水食用。拔丝法主要用于制作甜菜,是中国甜菜制作的基本技法之一,也是甜菜制作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的一个典型技法,它的制作关键是熬糖浆。这种糖浆是没有完全凝固的胶状物,它既能粘住主料,又能拔出细长的糖丝,故名“拔丝”。成菜以后,用筷子夹出主料,拔出糖丝后,在凉开水碗内一蘸,粘在主料表面的糖浆即凝固成一层晶莹、明亮、松脆、香甜的薄壳,拔出的糖丝则缠绕在薄壳上,食之别有风味。特别是刚上桌时,顾客一齐夹食,顿时满桌出丝,全席生辉,为宴席增添欢快情绪,活跃氛围。(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