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康震
3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康震
“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话题。在这里,我所说的“传统文化”均为遗留下来、仍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指导意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可以说,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正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为传统文化?从形态上来讲,即为留存下的古籍了,也就是经、史、子、集。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的古籍中,有两部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就是《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其中,《永乐大典》被称为中国古代图书的总集,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永乐年间,经过六年的努力,朝廷耗费人力、物力,通过手抄的形式,最终汇编成涵盖天下所有藏书的《永乐大典》。
有人说,如果你读完了《永乐大典》,那你就把永乐年以前的所有书籍都看完了。无疑,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库全书》则为乾隆年间修编的一部丛书,虽然在客观上讲,满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毁掉了很多不利自身统治的书籍,但是不得不肯定当初纪晓岚做出的一个伟大的补充——增添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这一总目提要的设定,使读者一目了然,有人评价:其《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有问津。
可以说,古籍的留存是我们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最有力的途径。在速食阅读的当代, 我看到很多网友感叹:自己被古人的话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害得自己都不敢出门了,没想到后边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庄子的“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督促自己不断学习,现在才发现后边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虽然都是网上的段子,但不难看出,我们很多人对于古籍的理解都是断章取义。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典籍了然于心,但是至少我们要做到对某一方面古籍的掌握要精准和全面。只有精准解读,才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待人接物要遵循怎样的标准呢?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遵守哪些规矩?规矩,不是凭空生成,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经过身体力行,传承下来的。
《论语》乡党篇中记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意思是说:孔子上朝时,国君还未来,他与比自己官职低的人说话时,温和、快乐又亲切;与比自己官职高的人说话时,显得正直又公正,并不谄媚、趋炎附势。国君来了,可以看出孔子内心有些不安,但是仪态上却显得小心谨慎、威仪适中。国君指令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像和他一起站立的人作揖,手向左、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但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便向君主汇报说,客人已经不再回头张望了。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试想,如果作为臣子,对自己的国君都不尊重,对自己的国家都不忠诚,这样的臣子还谈何道德约束呢?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正是“上行下效”的最好诠释。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只有将传统文化体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上,才能够真正体现出行为示范之表率,为孩子树立起待人接物之全新标准。
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经典诵读。不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方法去传播传统文化,不仅会索然无味,也不利于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杜甫的《石壕吏》写道: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在很多老师讲解这首诗时,我注意到讲台下的学生基本都觉得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殊不知,这首诗恰恰与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之所以会给学生留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没有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发掘事物的本质。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之后,以郭子仪为代表的朝廷军队大败,需紧急补充兵员,石壕吏连夜敲开每家每户的门进行征兵,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故事:石壕吏态度极为不好,老头闻声越墙躲藏,老太太在三个儿子都战死沙场之后,却仍然愿意去前线给战士们做饭……这其中隐藏的正是国家在遭受重大灾难的时候,老百姓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时代,每一个中国人应当具备的民族精神吗?我想,学生在学一个“与己无关”的知识点时,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难以在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这时候,就需要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将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把民族精神的烙印深深地印刻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不动笔墨不读书”,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家长带动学生进行实践,读书则是我们最直接地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途径。我们的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点就是始终跟着民族和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前行。我们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转换传统文化的内涵,矫正我们的传播方式,用情感、真诚、见识,使我们的孩子振奋精神,真正为国家骄傲、为民族骄傲、为文化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