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勇,王 娟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人文情怀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赵志勇,王娟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人文情怀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大学生个人发展三方面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人文情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是教育的效果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结多年来思政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我的深刻体会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注重人文情怀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注重人文情怀教育,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1大学生思政教育注重人文情怀教育提出的社会背景
1.1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弊端在各个方面也暴露出来。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性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逐利思想,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促使有的人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祖训抛之脑后,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种观念已经渗入大学校园——这个被称为象牙塔的地方:有的学生为了争取奖学金、保研或者工作岗位,对自己的同学造谣中伤;有的学生嫉妒有才能的同学、室友,则采取下毒等残忍的手段;有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或者行贿教师,或者以评教为交换条件;有的学生对于不能满足其要求的老师打电话或发短信恐吓、辱骂等等。这种情况的蔓延和常态化足以说明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及思政教育注重人文情怀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还有待完善。首先,从总体上说,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平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逐利性只是其特性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公平竞争、尊重他人、责任自负、敬畏法律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其次,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个词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决定了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全体社会成员的全方位发展,即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逐渐完善,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空间毫无疑问会扩大,自主选择的机会也会明显增多。尊重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注重人文情怀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备尊重人、关心人、敬畏生命、敬畏法律、公平竞争等人文情怀的合格人才。
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摆脱贫困,过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1981年,邓小平据此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企盼,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目前离这一任务预期目标的实现还有5年多一点的时间,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和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社会成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必须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素质,包括自然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无论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文化软实力的显著增强,还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都需要社会成员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人文情怀的培养,需要社会成员具备超越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需要培养具有天人合一、忧患意识、敬畏自然等人文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突出人文情怀教育尤为重要。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要实现的共同理想,但是我们错失了数次机会。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离梦想的实现是如此的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的提出,既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我们的斗志,也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大学生是将中国梦由梦想变为现实的有生力量,因此实现中国梦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中国梦是“强国梦”,这就要求大学生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具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具有以人为本、家国天下的情怀;其次中国梦是“幸福梦”,这就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和情怀,在追求实现“小我”的同时,为“大我”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最后中国梦是“和平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宣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这就要求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胸怀天下,与他人、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梦想离实现的那一刻越近,我们越来不得半点懈怠,否则功亏一篑,中华民族将被淹没在世界各国前进的滚滚洪流中无出头之日。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具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的情怀和素养。
2大学生思政教育注重人文情怀教育提出的实践基础
2.1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要求重视人文情怀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思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就要求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思政教育只有唤醒人性、触及人的灵魂、与人的情感相交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呈现出来源多渠道、形式多样性、观点多元化等特点,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其挑战主要体现在:
2.1.1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无论是通过思政课主渠道进行的教学活动,还是高校党团组织的文体、社会实践等活动,其教育的内容都是经过多方调研、反复思考权衡利弊最后确定下来的,都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而学生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很容易获取大量没有经过过滤或审查的虚假信息或者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兜售的、符合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文章。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是成人了,应该自己独立地选择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涉世未深、有着一些猎奇心理,甚至还多少怀有叛逆心理,他们判断能力普遍较差,对网上传播的谣言很容易接受。一旦接受了某些有害信息,再想通过正规的思政教育对其进行剔除,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必将对高校思政教育构成强烈地冲击。[2]
2.1.2对教学方式的挑战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说理教育,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沟通和说服,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法曾经在解决思想问题方面十分有效,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思潮和新思想日益涌入,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说理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由于这种方法特别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缺乏和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交流,很难从内心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教学效果必然难以唤醒他们对社会及他人的关注与爱,最终造成学生认知和行动的割裂。
2.1.3对教学效果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学生的密切配合。这既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使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教,又要求学生亲身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地反省思索,学生才能由知到信,由信到行,最后内化为他们的素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牢固地树立。
当前新媒体上每天充斥着大量低俗、虚假甚至反动的信息,使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很难辨别真伪。他们对此有时无所适从,有时可能盲从,有时可能先入为主、信以为真。这很容易造成教师精心设计的思政教育被排挤出来,思政教育效果也很可能前功尽弃。
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发展,主要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内容与方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尤其是要突出对大学生实施人文情怀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人文情怀教育,可以把爱国主义等情感教育和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责任意识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思政教育自身在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与进步,更彰显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下浓郁的人文情怀意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将直接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开展,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2当代人文教育的发展寻求对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
对大学生注重人文情怀教育是当代人文教育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逐渐向大学蔓延,社会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或多或少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等做人的基本问题被忽略。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教育的困境已逐步显现。学校教育存在的这些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人文教育缺失的思考。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诗作《仰望星空》题记中写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3]要让学生经常仰望星空,学会思考,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文情怀教育。
教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中国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学还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因此,大学教育应当是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有机融合,这其中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和内核,更应该受到重视。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从而培养出具备人文情怀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人们所设想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并没有同时到来。伴随着物质产品增长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社会矛盾的加深。如果背离了人文精神,如果某些科技被缺乏人文情怀的人所掌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很有可能走到造福人类的反面。因为那些掌握高科技的优秀人才为非作歹、祸害社会易如反掌。近些年社会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单靠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消灭贫困、消除战争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或依靠人文精神,需要胸怀人文情怀的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中引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人文教育在各高校获得长足进展。人文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有识之士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培育的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关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全球的生态。[4]也就是说大学生应该具有胸怀天下、以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发展为己任的人文情怀。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教育应该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帮助其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帮助他们寻找精神的家园,使其成为一个有追求、有修养、有益于社会的人。大学生思政教育注重人文情怀教育要求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成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人文情怀教育充分体现了当代人文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只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情怀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才更生动、更贴切,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赵志勇,李宝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5(3).
[3]温家宝.仰望星空[N].人民日报,2007-09-04(9).
[4]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郝晓梅]
Humanistic Feelings Education——A New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O Zhi-yong, WANG Juan
(CollegeofMarxismEducation,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222,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aking human feelings education as a new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provides new ide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humanistic feeling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hinese Dream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16)01-0098-04
作者简介:赵志勇(1972-),女,河北景县人,硕士,现工作于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情怀教育体系构建及运行机理的研究”(HEYP6004)
收稿日期:2015-12-02
王娟(1978-),女,天津市人,学士,现工作于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德育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