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荣,于 红
(1.山西大学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6; 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建国初期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的首次实践
——论《新曲艺丛书》在首都北京的传播
□刘秀荣1,于红2
(1.山西大学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6; 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新曲艺丛书》是在建国初期首都北京出版的一部以“新文艺方针的制定和实践”为目的的大型丛书,此丛书重版发行区域波及当时的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重要城市地区。《晋中学院学报》近来有文章对此传播具体情况做了初步探讨,本文就这篇文章中谈到相关这部丛书的主要关注点和未关注点进行评论且进行补充,以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这部丛书在建国初期新文艺方针路线制定、实践、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奠基石作用。
【关键词】新文艺;新曲艺;文代会;工农兵文艺
1《新曲艺丛书》出版的重要意义
《新曲艺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时期国家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推行和实施的第一部大型丛书,关于它的传播情况,《晋中学院学报》近来已经有文章叙述得很清晰[1]。这篇文章是从五个不同的方面来论述《丛书》的出版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重要性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与周恩来总理的政治报告,《丛书》组织机构、编撰人员、编选原则的确定,《丛书》的正式刊行范围和读者群体,《丛书》内容政治思想指导和新政治术语的使用,《丛书》的贴近基层、贴近人民、贴近工农兵的创作方法。其中“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与周恩来总理的政治报告”最为重要,因为这个政治报告不仅为《丛书》的编撰方针和思想指明了方向,也为此后新中国文艺理论和思想的走向确定了方向。这个政治报告指出了共和国初建时期新文艺发展中需要直接面对的三个方面:首先是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其次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第三是关于旧文艺的改造问题。这三个方面所涉及的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内容:新文艺的总路线是文艺要为共和国初建时期工作劳动战斗在基层的工农兵服务,要为共和国初建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要提高和改造“旧艺人”政治思想文化水平和让他们创造和适应新的艺术传播方式,督促和帮助他们融入共和国初建时期社会生活和火热的工作劳动战斗中去,使他们逐步成为新中国新社会新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爱戴的“人民艺术家”。[2]文章的其他四个部分主要围绕着《丛书》在周恩来报告的前提下进行实践运作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来展开论述的。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要有两点:首先,文章认为“第一次文代会所制定的新文艺方针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解放全中国胜利进军的号角声中向全中国的新旧文艺工作者发出的伟大号召”;其次,文章指出了“《丛书》的编撰、刊行、传播、受众则体现了以首都北京为代表的新旧文艺工作者,为落实新文艺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开展的一次伟大实践和尝试,这次实践和尝试为新文艺方针向纵深发展,向共和国初期的十七年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尽管这篇文章对于《丛书》产生的时间、原因、刊行数量、地域和重要意义能结合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所制定的新文艺方针作了详尽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第一次文代会制定的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特别是在北京曲艺界、北京广播界、北京出版界的落实实践以及受众反响,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丛书》和同时期的其他文艺丛书以及文艺活动之间的关系,还缺乏一些实证的考察和理论的阐述。因为当时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第一次文代会的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仅仅是共和国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正式实施开始前的一次新文艺理论提出的初次探试,这个初次探试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只局限于曲艺界的活动和曲艺丛书的出版来进行反馈,而应该涉及当时属于文艺界范畴的其他更广阔的方面和层面来进行反馈。譬如戏曲、美术、教育、文学界诸方面,知识分子和工农兵层面,这些方面和层面所进行的相关“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的实践活动和出版物以及反馈意见,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的最后制定完成和进一步发展均起着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2《丛书》为“新文艺”演出活动提供了素材
《丛书》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最先编辑出版传播,这和旧文艺和新文艺的服务对象服务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曲艺艺人成立了“曲艺公会”,将零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开展学习创作演出活动,曲艺公会会员包括了单弦、鼓曲、相声、音乐、杂耍、评词曲种艺人以及勤务班社灯光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后,参加了第一期、第二期讲习班,学习内容包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学习新编的唱词两部分内容,他们配合着《丛书》的出版,开展了”新曲艺运动”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由全国曲协领导组织了广播实验小组,每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固定时段播音演出、反窃电运动配合街头宣传演出、防鼠疫宣传演出、户口登记宣传演出、防火宣传演出、劝购公债宣传演出、卡介苗介绍宣传演出、灭蝇运动宣传演出、庆祝1950年元旦街头宣传演出、配合入城纪念拍摄电影参加工作演出、庆祝中苏友好宣传演出、参加新曲艺实验小组沿铁路线各站演出、展开配合文化馆教育宣传演出工作、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宣传演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演出工作、庆祝春节街头竞赛演出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参加招待外宾、慰劳工农兵、参加各大学晚会等演出。[3]我们可以看到,曲艺公会的会员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经过讲习班的学习,配合当时政府的各项运动和各项工作积极开展了“新曲艺”的演出活动,这些演出活动的频繁进行,对以曲艺公会的会员们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来说应该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曲艺公会的会员在这些新社会的演出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不断地磨合与受众工农兵和市民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政府开展的各项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政策经过曲艺公会会员的演出更快更好更为广泛地宣唱到广大民众中去,这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权巩固和安定民心,促进民众的思想向新的社会转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曲艺公会会员在演出过程中,由于旧的书目曲目在这个时期在没有经过改编的情况下,是不能再进行流通和演出,因为其中含着许多封建迷信和落后的东西,正是《丛书》的出版为这些曲艺公会会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唱词的食粮,他们频繁的演出活动所呈现出的新的内容给民众一个耳目一新的“新感觉”,并且这些《丛书》的书目曲目多是结合当时的政府正在开展的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并反映当时民众的新生活新思想新观念,组织专家和曲艺家编写的产物,通过曲艺公会会员的说唱表演这些新生活新思想新观念能够更快地融入民众的思想中去,从而为工人进行生产、农民多打粮食、解放军保卫国防增添一种精神力量之支柱。曲艺活动因为比较起戏曲、美术、教育、正统文学来能够更直接更快速地进入民众的生活和融入民众的思想,《丛书》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最先编撰出版传播,应该说是和当时的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的核心思想是“为工农兵服务”,其服务的对象目的是为广大民众而密切相关联着的。当时北京长辛店铁路工厂工人殷天文曾经说了他心里的一些最为朴实的感受:“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明白了工人的两只黑手开辟了无限的资源,请你们真的面向我们罢,文艺配合得好,我们生产就更会提得高。”[4]
3《丛书》是当时新旧文艺思想交锋的一块重要阵地
《丛书》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影响,《晋中学院学报》的文章中涉及了一些方面,如谈到了共和国初建时期,曲艺艺人的全国性组织——中国曲艺改进会就把高水平的艺人们组织成流动分散的小组,到铁路车站、铁路沿线,为铁路相关人员和家属,为铁路乘客进行演出,并把新出版《丛书》中的政治性强、艺术水平高的作品介绍给铁路沿线的“旧艺人”,帮助他们进行熟悉和排练演出,同时对于铁路乘客进行《丛书》的销售和宣传,使得他们将《丛书》的政治思想、内容、作品带到全国各地,带到天涯海角,一方面扩大了这些高水平艺人们的视野和眼界,另一方面起到了文艺作品真正为工农兵服务,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一种推动促进作用。文章中也提到从当时的报刊杂志层面针对《丛书》的评论或涉及很少,《人民日报》王春就针对这种情况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报纸杂志层面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是共和国刚刚建立,“封建文化”和“旧的传统习惯”还在人们的思想中大量充斥着,文化阵地很大一块还没有变成“新”的,因此,对于如《丛书》这样的文艺刊物的评论传播推广在全体人民间的普及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他也谈到一位新华书店工作的店员和他的老板交谈,老板提到《丛书》之类每次印刷只有一两千册,但是像民间喜欢的《金镯玉环记》《渊海子平》等一印就是二三十万册,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旧的文化和旧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尽管现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在人们思想中去掉它或者替换它,这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更加说明了,类似《丛书》这样的文艺作品无论在广播层面、舞台层面、杂志报刊层面进行评论、推广、介绍,让广大的工农兵都知道,让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员都知道,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从现在《丛书》出版发行的规模看,出版的二十辑已经达到印刷三四十万册的规模,国内北方的北京、天津、沈阳、长春、西安以及南方的武汉、广州、上海等地的新华书店以及分店都在发行或再版发行,这对于用新文艺作品新文艺思想去占领数千年来封建文化所占领的阵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这样做的还是不够,还应该将这种新的作品更大范围地除了阅读之外,推广到广播、舞台演出中去,这样传播的广度、深度都会得到强化和加强,这才能更加迅速地逐步夺回被封建文化所占领的阵地,让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新思想新作品在新的社会里扎根、发芽、开花和结出丰硕的果实。4《丛书》内容语言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王春也谈到《丛书》作品本身的问题,《丛书》中的作品本身从政治思想上说是进步的,是对新社会新生事物的赞扬鼓励表彰的,但是在运用语言方面还有些欠缺,有时往往把封建文化中的一些东西当作好的东西掺杂了进去,如《女运粮》作品是说山东某村首次运送公粮支援前线的事,由于男的不够,妇女们就自告奋勇去运送公粮的事情,体现了新社会被压迫妇女返身解放的一种喜悦之情和群众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一种热烈激情,但是语言中却出现了“妯娌们争着替我我心喜,可见是你们一片孝心肠”和把妇女这种对革命的觉悟比成古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这也语言和比喻都是不太合适的,这是以后作者在写作新文艺作品时候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王春还进一步谈到《丛书》中创作者,不仅要到基层去和工农兵在一起,熟悉他们的语言和生活,更要多参加文化培训班学习班,学习一些新的政治术语和新的文艺词语,使得作品从内容到语言风格上有一个质的变化。新旧社会的交替,过去旧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形式仍旧顽固地在创作者的头脑中隐现,比如说描写解放军战士精神饱满时,说“一口气爬上山尖尖”“满嘴牙齿打颤颤”“血水冒的红鲜鲜”“众战士一个个精神充充”,这些“山尖尖”“打颤颤”“红鲜鲜”“精神充充”,这些都是硬叠上几字来补足音节用的。再如描写解放军战士和敌人战斗:“这一个老树盘根玩得好,那一个金鸡独立耍得精,这一个童子就把观音拜,那一个二郎担山走一程,这一个猛虎离山劲头大,那一个蛟龙出海特别凶。”这哪里是在打仗,完全是在演戏,将旧曲艺中的词语有原封不动地套在了我们最可爱战士的身上,这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心情不舒服的感觉,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引起人们对于新文艺作品的一种反感。当然,这也是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新文化新文艺所自然会遇到的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他提到了老舍的《过新年》和赵树理的《考神婆》就“不屑用一个腐词和一句滥调”。他希望有更多的针对《丛书》、针对共和国初建时期的新文艺、新作品评论的文章出现在杂志和广播上,这样对于《丛书》和新曲艺作品的更加迅速地融入新的社会、影响新的社会将会起到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5《丛书》是“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实践的首部大型图书
《丛书》的出版,在当时说来,不仅是曲艺界一件大事,也是文化界、文艺界、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是事关共和国初期新文化和旧文化命运而交战的第一场战斗。尽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从群众中来,必须到群众中去”的方针路线政策给革命文艺指出了新的方向,但是这篇《讲话》精神主要是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传播和推广的;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在解放区进行传播和推广,所以,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讲话》精神的传播和推广都局限在局部狭小的政治地域范围之内。共和国成立后,《讲话》精神是在整个中国广袤的领土范围之内进行政治的宣传、传播、推广,而《丛书》是共和国成立后,在《讲话》精神指导下编撰而成的第一部大型文艺丛书,且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全国各大城市的出版印刷发行达数十万册,这不仅是新文化、新文艺、新文学与旧文化、旧文艺、旧文学的一次大的交锋,同时也是一次必须取得胜利的交锋,因为这次交锋的胜利将直接影响着党在国家文化、文艺、文学层面在第一次文代会上所确定的指导性方针路线政策的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和今后的方向问题。
《丛书》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第一次文代会方针路线政策指导下在北京首都所进行的首部大型丛书编辑出版发行的尝试,配合这部丛书出版而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作为当时北京曲艺公会会员的文艺工作者们则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新曲艺丛书》在北京的出版以及在全国的再版传播,北京和全国的曲艺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尽管还有许多不尽完美的地方,其影响和反馈的信息却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文艺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和新文艺沿着“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和方向前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豫,于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方针的制定与实践[J].晋中学院学报,2011(4).
[2]曹宝禄.曲艺公会一年来的工作情况[A].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秘书处,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C].大众书店,1951.
[3]殷天文.文艺要配合生产[A].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秘书处,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C].大众书店,1951.
[4]王春.评“新曲艺丛书”[N].人民日报,1950-01-15(2).
[责任编辑:杨春艳]
The First Practice of the Policy of the new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on the Spread of the "New Folk Art Books" in Beijing
LIU Xiu-rong1, YU Hong2
(1.thelibraryof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2.Thefacultyofartsof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The "New Folk Art Books" were large series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Beijing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with " formul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olicy of the new Literature and art " as the purpose. This series were republished in important urban areas such as the northeast, north China,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and so on at that time. Recently,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has article which discusse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spread. In this paper, there is comment and supplement about the main focus and missed points about the series which were talked about in that article, in order to make us more clearly realized that the series were important for the formulation, practice and spread of the Policy of the new Literature and art
Key words:new literature and art; new opera folk art; Congress of Writers and Artists; literature and art of the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16)01-0006-04
作者简介:刘秀荣(1966-),女,山西神池人,现工作于山西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通俗文学;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元明清说唱词话研究(14BZW100)”
收稿日期:2015-10-12
于红(1983-),女,山西文水人,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通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