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从理论到实践
——《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述介

2016-04-12 00:54刘晓峰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安徽合肥3101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
双语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述评

凌 红 刘晓峰(1.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安徽合肥3101;.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



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从理论到实践
——《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述介

凌红1刘晓峰2
(1.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安徽合肥231201;2.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二十世纪末以来,翻译能力研究越来越受到译学界的重视,然而译出翻译能力研究始终是个薄弱环节,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几乎是个空白。马会娟的《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由史到论再到实践,论证了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并实践了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明确了有效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为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翻译能力;汉译英翻译能力;译出翻译;述评

一、引言

与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相关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前的研究主要有:(1)从翻译教学视角进行的探究,主要包括Toury[1]、Wilss[2]、Delisle[3]、Roberts[4]、Johnson & Whitelock[5]、刘宓庆[6]、Pym[7]、Hönig[8]、黄子东[9]、Campbell[10][11];(2)从理论和实证视角进行的研究翻译能力性质、构成和习得涉及等,主要包括Bell[12]、Toury[13]、陶咏[14]、Cao[15]、Hatim & Mason[16]。可惜1998年莫娜·贝克(Mona Baker)主编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还没有翻译能力这一条目。[17]翻译能力真正成为翻译界研究热点时期是在世纪之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翻译能力终于发展成了国际译学前沿性的论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有继续从理论和实证视角探讨翻译能力定义、特点、构成要素以及习得过程的。主要有Neubert[18]、PACTE[19][20][21][22]、杨晓荣[23]、姜秋霞和权晓辉[24]、Gonçalves[25]、文军[26]、Alves & Gonçalves[27]、葛建平和范祥涛[28]、王树槐和王若维[29]、王湘玲[30]、Bergen[31]、Göpferich & Jääskeläinen[32]、杨志红和王克非[33]、冯全功[34]、Bahumaid[35]刘和平[36]、Göpferich[37];(2)有从翻译教学的视角探究翻译能力构成、开发和培养途径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的。主要包括:Schäffner & Adab[38]、许建平[39]、文军[26][40]、苗菊[41][42]、钟守满和雷雪莲[43]、李瑞林[44]、Biel[45]、王宏[46]、Fernández & Zabalbeascoa[47];(3)对翻译的模式进行耙疏、总结和评估,并尝试运用到译者培训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Orozco & Alabir[48]、Pym[49]、Colina[50]、海芳[51]、文军[52]、穆雷[53]、Lesznyak[54]、朱玉彬[55]、Angelelli[56]、马会娟[57][58]、陈怡[59]、文军和李红霞[60]和仝亚辉[61]。

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左右的翻译能力研究成果卓著,尽管其定义、性质、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翻译能力在译者培养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其模式的建构及其在翻译教学上的应用等,都将为翻译能力研究向更具深度和广度推进,为其研究方法的突破提供了基础。当然,以上研究大多有一个历史局限,那就是谈的大多都是译入母语的能力,译出能力除少数人(如Campbell[11]、PACTE系列研究[19][20][21][22]和杨晓荣[23])之外基本没有涉及,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基本上是个空白。英译汉实践和理论研究相对长期繁荣,汉译英一贯冷清的局面一直存在。另外,在中外尤其是西方翻译研究与实践领域,翻译行为被想当然地看作由外语翻译到母语的单项活动,译入到母语经常被视为唯一可行的翻译行为,只有译入母语的翻译才确保是好的翻译。根据波考恩(Pokorn)的举证,德莱顿、雨果、施莱尔马赫、本雅明、霍恩比、约翰森、巴恩斯通、西蒙、斯坦纳、韦努蒂等人在翻译方向上都持有这种观点;[62]根据肖尔达格(Schjoldager)的举证,译出行为被马什(Mash)和艾恩斯(Irons)等人认为是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更不用说去研究译出的能力了。[63]马会娟教授会通中西相关译论、历史上的翻译实践和自己的汉译英教学实践,结合中国汉译英翻译的时代需求,抓住并强化了翻译行为和翻译能力的译出方向性范畴,励志立言,于是《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以下称《能力研究》)问世了。[64]

二、主要内容述介

借用叶子南先生的序言:《能力研究》是汉译英翻译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的确,该书构建了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认为汉译英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翻译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五个组构成分。各章节主要内容述介如下:

《能力研究》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问题、意义和方法。对当前国内外翻译能力研究进行了耙疏。对在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构建模式、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关系等方面的成就进行肯定的同时,指出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定义及构成尚未达成共识;模式探讨多为理论性粗浅架构,实证研究不足;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缺乏深入研究;译出翻译能力研究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研究的问题:译出行为是否可行;中国译者汉译英能力包括哪些构成成分;各单项成分具体内容;同一级别和不同级别的中国学习者之间的汉译英能力表现差异、特点;汉译英能力发展的阶段及特点;以及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的方法。接着,文章论述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外译出翻译活动在可靠性和合理性方面受到的质疑,再以史实雄辩地证明了译出翻译存在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紧迫性,着重强调了汉译英在中国现实语境下的实践意义。本章最后交代了研究方法与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题为“翻译:从外语到母语还是从母语到外语”。回答翻译能力的培养与翻译方向的关系。第一节开门见山,提出了是“译出还是译入”的翻译方向性问题。指出尽管中西方传统译论都主张从外语翻译到母语,但史实说明:从母语译出的活动“即使不是主流,也是司空见惯的”。西方上至《圣经·旧约》的实践,下至西班牙“托莱多翻译院”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整个欧洲,译出母语的活动都一直存在。十八世纪拉丁语的地位还迫使欧洲许多国家都普遍把本族语的作品译入拉丁语。在中国,无论汉代以来的佛经翻译,还是明清传教士的宗教翻译和科技翻译,相当大的部分是保持着从译者的母语翻译到外语这一方向的。新中国成立后杨宪益夫妇的中国文学翻译实践,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熊猫丛书”亦然。当代,译出翻译在三种国家有很大需求:非通用语种国家,如挪威、芬兰、丹麦、斯洛文尼亚;大语种但非主流国家,如中国;移民程度高的国家,如澳大利亚。第二节分析了译入翻译与译出翻译的相同与相异点及其形成原因,着重探讨了译出翻译的困难在于译入语的“表达”、译入语不同题材、体裁所需要的写作规范和对文化空白的把握。本节还讨论了译出翻译的最佳模式“合作翻译”,指出此模式在中国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第四节和第五节讨论了译出翻译的标准,并指出译出翻译与译入翻译标准之不同。译出翻译可以涉及翻译的任何领域,特定领域对应特定的翻译标准。就非文学翻译来说,其标准强调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其强调的应是审美层次的标准。

第三章标题为“中西方有关翻译能力的研究”。本章首先梳理了中外译界翻译能力定义之成果,再把翻译能力定义扬弃为“译者能够胜任翻译任务所必须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接着,文章回顾了翻译研究的相关历史: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研究出现了宋代赞宁的“善译者”之论;隋代译经家彦琮,在其《辨证论》中提出了“八备说”。文章指出“八备”对于合格译者的培养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而明清的科技、宗教合译时期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有价值的论述;在近代,梁启超在《论译书》中提出“养能译之才”;林纾发“颇自恨不知西文”之慨叹;在现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矛盾对译者的条件和修养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文学译者的三个条件和两个能力;郁达夫提出译者的“内在条件”:学、思、得;林语堂强调了译者的“译事训练”和“译者的三样责任心”;在当代,傅雷提出了文学译者的三个条件。在西方,有关译者翻译能力的论述偏少。《圣经》翻译领域有斐洛、犹达欧斯的“神学家作为译者”的观点;奥古斯丁提出了《圣经》翻译的三个条件,强调译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校勘能力说”等;法国多雷提出了优秀译者的条件;英国温特华斯·狄龙的“译者天赋论”;另外提出相关论述的还有德莱顿、泰特勒以及当代译论家奈达。基于此,文章总结:传统译论只涉及译者的主客观条件,对翻译能力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有关译者能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从译者本人的翻译经验出发得出的,探讨的翻译对象大多局限于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因此,这些经验性论述与非文学翻译研究不一定相同;有关翻译能力的探讨大多局限于强调译者之语言能力,视翻译活动仅为一种语言活动;多数有关译者能力的论述都是主观的、规定性的,很少有描述性的客观研究;对于如何习得这些能力鲜有论及;论述涉及的翻译方向几乎皆为译入,很少或几乎没有译出的论述。

本章节还重点梳理了中外译论建构的翻译能力模式,肯定了国内外译界颇有代表性的由多项能力成分组成的翻译能力模式,尤其是PACTE专项研究小组①提出的翻译研究领域“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能力模式”。该模式的最终版本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因素”。其中策略能力在此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负责解决问题并保证翻译过程富有效率,计划整个翻译项目,评价翻译过程和阶段性成果,激活其他能力以弥补不足,发现翻译问题并予以解决。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模式是康贝尔(Campbell)建立的译出能力模式,其中包含“目的语语篇能力”概念。相对于国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肇始时间,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落后了十年且研究深度相对不够。文章主要介绍了刘宓庆、蒋秋霞、杨晓荣、文军、苗菊、王树槐、冯全功等建立的模式。认为目前学界的共识是:翻译能力是由数个单项能力组成的,但是由于研究目的和角度不同,各单项成分亦不尽相同。文章还总结了中外学界建立的翻译能力模式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术语使用混乱;模式适用范围界定不清;心理、生理因素作为翻译能力构成缺乏信度;模式建构缺乏翻译方向性考虑;模式建构多理论思辨,实证支撑不足。基于此,《能力研究》提出:根据翻译教学实际情形,迫切需要重新建立一个适合汉英教学、能够切实培养和发展中国学习者汉译英能力的翻译模式。

第四章的标题是“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作为全书的核心,本章构建了一个适合中国学习者的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该模式虽以PACTE研究小组基于实证研究基础上建立的模式为参照,但强调“双语交际能力”是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核心,取代了PACTE模式的“策略能力”核心。另外在组构部件上作了不同程度的取舍和增补。使得PACTE的部件: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变为: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五个构件。

首先,《能力研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是汉译英能力的核心。纠正了一些西方学者(包括PACTE小组)对语言交际能力认识的不足,强调了译出翻译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在于译入语的表达能力有限。一个译者如果不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汉译英只能是本末倒置。所以,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应是培养汉译英能力的核心。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作基础,其他任何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学习都是纸上谈兵,对翻译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的提高作用。根据汉译英教学实践,文章把翻译的语言能力分解为:词语搭配能力;写好句子的能力;篇章能力。提出了在翻译教学中应继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观点,并设计了解决方案。

语言能力是核心,但语言能力不等于翻译能力,译者还必须具备翻译专业知识。《能力研究》从德国功能学派的理论出发,论证了翻译专业知识之于实践的重要意义。另外,策略能力是译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在区分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之后,文章还从英汉语言词汇、句子、篇章及文化层面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汉译英中策略能力的内涵,从而提炼了汉译英翻译意识形成的四个阶段: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和我不知道我知道。通过有意识的翻译实践,翻译策略才能最终内化成潜意识能力。

语言外能力是汉译英能力的外围能力。其内容为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文章着重例证了文化能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最后一项是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文章指明了译者使用查询工具的五种误区。至此,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成型。

第五章在前述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学习者汉译英能力的实证调查,探讨了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以及不同阶段之特点。廓清了翻译经验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北外外交专业四年级学生为对象,研究了同一级别的学习者汉译英能力的差异;以翻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为对象研究了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国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的发展特点。作者实证研究方案设计科学,步骤合理,结果效度高,评论抓住实质。以实证为基础,下文接着提出了以发展学习者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汉译英能力分级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认为汉译英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实现四个能力目的:转换能力,对比语言能力,对比话语能力和语言外能力;针对翻译难点培养学习者的翻译策略能力;翻译作业选材需包含语言外知识的训练;专题翻译练习训练学习者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这些原则、内容和方法的基础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并辅之以鲜活的实例,理、据齐全。

第六章结束语。再次强调本书的研究内容、过程、方法和结论,完整了结构。

三、《能力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局限

《能力研究》的学术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新五性”。“四新”为主题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五性”是理论性、实践性、独创性、可行性、会通性。选择汉译英能力问题展开研究,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前人所未发,主题新且前瞻性强;译出翻译不仅必须而且可行,是逆中外传统翻译观而动的全新的观点,立此言者需极强的学术勇气和时代、民族责任感;实证研究虽普遍,但以实际课堂教学材料建立并论证中国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的做法尚不多见;该书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提出的能力建构模式来源于实践且对现有成果,如PACTE和霍夫曼(Hoffman)的成果有合理的继承与扬弃,因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作者旁征博引,会通中外,基本穷尽了古今相关理论,得出的结论颇有说服力。

本书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是结构紧凑,脉络清晰,文风淳朴。每每论述一个新的论题时都以问题开篇,让读者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路径畅达,路向明确。比如第一章绪论部分的第二节末尾,作者就用5个大问题明确了本书的研究内容。第一个问题是“从母语到外语的译出翻译是否可行?”作者用第二章论证了从母语翻译到外语(英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译者的汉译英能力包括了哪些构成成分?这些单项成分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作者用第二、三两章构建了适合中国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汉英翻译实践,详细论述了各单项能力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接下来第三个问题是“同一级别和不同级别的中国学习者之间的汉译英能力表现有何差异?又各有怎样的特点?”第四个问题是“汉译英能力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怎样的特点?”第五个问题是“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作者在第五章首先作了横向调查回答了第三个问题;接着又作了纵向调查回答了第四个问题;最后在回答第三、第四个问题所作的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这样的行文结构一方面为读者指明了阅读路径,减少了认知负荷,从而使读者能尽快把握到本书的精髓,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也帮助作者轻松地把握着主题的推进,最终建构清晰流畅的文脉和意脉。接下来每一章的结构编排也都是如此。

本书的另一写作特点是概念界定清楚,论述边界清晰。比如,在给翻译能力下定义时,作者通过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出分析之后指出,“有的定义过于狭窄,把翻译能力仅看作是一种‘语言技能’或‘知识’;有的定义则过于宽泛,将翻译能力看作一种‘交际能力’‘专家行为’或‘主观条件’;有的定义中还出现了循环,如‘全部知识、能力和策略的综合’”。最后在PACTE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对“能力”的定义“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物的主观条件”,作者把翻译能力定义为“译者能够胜任翻译任务所必须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这样得出的定义内涵清楚,边界清晰且概括性强,易被读者认同。

正如作者所言,《能力研究》对基于能力发展的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翻译测试等问题都未能展开进一步讨论;另外,如果能包括职业翻译人员,则《能力研究》的结果会更具有普遍意义。当然,一本专著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两点局限恰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特别强调“语言交际能力”是汉英翻译能力的核心,抓住了汉译英翻译能力的实质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填补了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译出翻译能力研究的空白,也使得本专著荣获2014年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其开创之功必定会为汉译英的理论与实践、汉译英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国的形象建设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基础性的贡献。

注释:

①PACTE:是西班牙自治大学“翻译能力研究小组”的简称。PACTE group. Results of the Validation of the PACT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Translation Project and Dynamic Translation Index. In Sharon O’Brien (ed.). 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11:30-56.

参考文献:

[1]Toury,G. The Notion of“Native Speaker”and Translation Teaching[A]. In Wolfram Wilss and Gisela Thome (ed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ts Relevance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C]. Tübingen: Narr,1974.

[2]Wilss,Wolfram. Perspectives and Limitations of a Didactic Framework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A]. In Richard W. Brislin(eds.). Translat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C]. New York: Gardner,1976.

[3]Delisle,Jean. L’analyse du Discours Comme Méthode de Traduction[M]. Ottawa: Editions de l’université d’Ottowa,1980.

[4]Roberts,Roda P. Compétence du Nouveau Diplômé en Traduction[A]. In Traduction et Qualité de Language Actes du Collogue,Sociéte des Traducteurs du Québec/Conseil de la Langue Francaise[C]. Québec: Editeur Officiel du Québec,1984.

[5][12]Bell,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Longman,1991:36.

[6]刘宓庆.论翻译的技能意识[J].中国翻译,1987,(5):7-11.

[7]Pym,A. A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al Competence,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A]. In Mladen Jovanovic(ed.)Translation : A Creative Profession:12thWorld Congress of FIT. Proceedings[C]. Belgrade: Prevodilac,1991: 541-546.

[8]Hönig,H.G.‘Holmes’‘Mapping Theory’and the landscape of mental translation processes[A]. In K. van Leuven- Zwart and T.Naajkens(eds.).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Proceedings from the first James S. Holmes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Studies[C]. Amsterdam: Rodopi,1991: 77-89.

[9]黄子东.翻译能力与翻译教学[J].上海科技翻译,1997,(3):26-31.

[10]Campbell,Stuart J. Towards a Model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 Meta,1991,(2-3):329-343.

[11]Campbell,Stuart J. 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98.

[13]Toury,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4]陶咏.浅谈译者的“翻译能力”[J].上海科技翻译,1995,(4):28-29.

[15]Cao,Deborah. On Translational Language Competence [J]. Babel,1996,(4):231-238.

[16]Hatim,Basil & Mason Ian.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7.

[17]Baker,Mona(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8]Neubert,Albert. 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 In Christina Schäffner and Beverly Ada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3-18.

[19]PACTE group. 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a Research Project[A]. In A. Beeby,D. Ensinger,M. Presas(eds.)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99-106.

[20]PACTE group.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A]. In Fabio Alves(eds.).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43-66.

[21]PACTE group.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2005,(2): 609-619.

[22]PACTE group. Results of the Validation of the PACT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Acceptability and Decision-making[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2): 207-230.

[23]杨晓荣.汉译英能力解析[J].中国翻译,2002,(6):16-19.

[24]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11-15.

[25]Gonçalves,J.L. O desenvolvimento da competência do tradutor: investigando o processo atavés de um estudo exploratòrio- experimental[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or competence: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through an exploratory-experimental study](unpubl.PHD Thesis)Belo Horizonte: FALE/UFMG,2003.

[26]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5.

[27]Alves,Fabio& José L.Gonçalves. Modelling translator’s competence: Relevance and expertise under scrutiny[A]. In Yves Gambier,Miriam Shlesinger and Radegundis Stolze(eds.). Doubts and Direction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selected contributions from the EST Congress,Lisbon 2004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41-55.

[28]葛建平,范祥涛.网络技术辅助下的翻译能力[J].上海翻译,2008,(1):62-65.

[29]王树槐,王若维.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30]王湘玲,汤伟,王志敏.西方翻译能力研究:回眸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2008(2):103-106.

[31]Bergen,David.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Confli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2):231-250.

[32]Göpferich .S & Jääskeläinen. Process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Where are We,and Where do We Need to Go?[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2):169-191.

[33]杨志红,王克非.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0,(6):91-95.

[34]冯全功.从认知视角试论翻译能力的构成[J].外语教学,2010,(6):110-113.

[35]Bahumaid,S. Investigating Cultural Competence in English-Arabic Translator Training Programs[J]. Meta,2010,(3):569-588.

[36]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37]Göpferich,S.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laining development and stagnation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J]. Target,2013,(1):61-76.

[38]Schäffner,Christina & Adab,Beverly.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39]许建平.从CET4翻译考试看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J].中国翻译,2000,(6):44-46.

[40]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49-52.

[41]苗菊.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2]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43]钟守满,雷雪莲.以市场为导向,侧重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35-38.

[44]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45]Biel. Professional Realism in the Legal Translation Classroom: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Translator Competence[J]. Meta,2011,(1):162-178.

[46]王宏.汉译英能力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12,(2):72-76.

[47]Fernández,F. & Zabalbeascoa,P. Developing Trainee Translator’s Strategic Subcompetence Through Metacognitive Questionnaires[J]. Meta,2012,(3):740-762.

[48]Orozco,Mariana & Alabir,H Amparo. Measu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cquisition[J].Meta,2002,(3):375-402.

[49]Pym,A.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J]. Meta,2003,(4):481-497.

[50]Colina,Sonia.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M]. Toronto: McGraw hill,2003.

[51]海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笔译测试——理论与实践[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52]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53]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译,2006,(2):43-47.

[54]Lesznyak,Marta. Conceptualiz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7,(2):167-194.

[55]朱玉彬.以教学为取向的翻译能力探讨[J].外语研究,2008,(3):71-76.

[56]Angelelli,Claudia V. Using a Rubric to Assess Translation Ability: Defining the Construct[A]. In Claudia V. Angelelli & Holly E. Jacobson(eds.).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C].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57]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0,(5):39-44.

[58]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能力研究模式述评[A].北外英文学刊[C].北京: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9]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以TEM-8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0]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010,(2):2-7.

[61]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88-93.

[62]Pokorn,Nike K.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xioms: Translation into a non-mother Tongue[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30-34.

[63]Schjoldager,Anne: Are L2 Learners More Prone to Err When They Translate?[A]. In Kirsten Malmkjær(ed.).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133-134.

[64]马会娟.汉英翻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张兴

Improv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ompetenc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 Review of AStudyofTranslationCompetencefromChineseintoEnglish

LING Hong1LIU Xiao-feng2
(1.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Anhui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1201;2. School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Abstract:In the book A Study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ining,puts forward and puts into practice her training mode,and expounds the principles,content,and method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 Her work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es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out of one's mother tongue and fills in a gap which has hitherto exist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Translation competence;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ompetence;Translation out of one's mother tongue;Review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67(2016)02-073-08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简介:凌红,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学院讲师;刘晓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3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述评
关注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翻译能力
高中英语学习中翻译能力的养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