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语言对比看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

2016-04-12 00:54巫元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1620
双语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隐喻

巫元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1620)



从汉英语言对比看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

巫元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1620)

摘要: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隐喻认知研究领域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有的观点认为隐喻是文化模式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是从属关系;有的观点则认为隐喻仅仅反映文化模式,二者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事实上,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文化模式概念,尤其是抽象文化模式的概念,其形成都是隐喻性的,如借用空间概念和金钱概念表达时间,借用对容器加热的生活体验来描述情感等。同时,文化模式也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它在选择隐喻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正是文化模式的过滤作用使隐喻一方面表现了文化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则更多地表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此外,部分隐喻,特别是新奇隐喻,具有创生新文化现实的能力,而这种新的文化现实又会进一步催生新的隐喻。综而论之,隐喻和文化模式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互为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隐喻;文化模式;汉英语言对比

隐喻和文化模式在描述人类认知系统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学界对隐喻和文化模式的关系问题主要存在两种理论,一种认为文化模式先于隐喻性理解而存在,即人们对于文化模式的理解主要是本义的,而非隐喻性的;另一种则认为文化模式,特别是关于抽象概念的文化模式,本身就具有隐喻性,它们由隐喻构成。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中不同隐喻的语言表达来审视相应的概念系统与文化模式。我们认为,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一方面,一些文化模式,尤其是关于抽象概念的文化模式,其构成是隐喻性的;另一方面,什么样的隐喻形式会被选出来,则是由相应的文化模式决定。同时,隐喻改变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因此也丰富了文化模式。

一、隐喻构成的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既定的,它被社会成员所共享,又经常被误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世界模式。①文化模式在人们理解世界和自身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一些文化模式概念的形成本身就具有隐喻性。

(一)时间概念隐喻

空间和时间一直是众说纷纭的两个概念。从古至今,哲学家和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研究著述卷轶浩繁,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对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作出最终的结论或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空间和时间概念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尽管空间和时间在概念和语言上被认为是并列的,但它们的基础却似乎并不是同等的,因为时间概念往往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而不是相反。

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提出英语当中的时间是借助于空间构思的观点,即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可以通过空间中的移动概念获得,因此产生了很多时间隐喻。在概念隐喻中,空间的概念向时间域映射,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隐喻借用空间概念而形成。如Time is flying by“时光飞逝”,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

在汉语中,时间领域的词语也是通过物体在空间的移动来表达的,且具有系统性。如“春天来临”“冬天过去”“二十一世纪到来了”等。但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和英语当中的时间隐喻有所不同。首先,汉语中大量的时间概念是通过方位词“上”“下”“前”“后”等来理解的。如“上半年”“上旬”“上半夜”“上辈子”“下半年”“下旬”“下半夜”“下辈子”“几年前”“午饭前”“前天”“前辈”“前尘往事”“几年后”“午饭后”“后天”“后代”“步人后尘”及“月底”“年底”等。从所举例子可以看出,表示物体较上部位和前部的空间概念,如“上”“前”被用来表述较早的时间概念;而表示物体较下部位或底部的空间概念,如“下”“后”“底”则被用来表述较晚的时间概念。其次,汉语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也被用来表示时间。如“头天”“头年”中的“头”被借用来表示过去的一段时间。有时,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还连同空间词一起被用于表达时间概念。如“眼前”“目前”等,而这种用法在英语中并不显著。英语中有afternoon,look forward into the future,look back into the past等词语,但英语中却很少有用身体部位的词来表述时间概念。

现实生活中,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也被赋予了隐喻色彩。“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隐喻从而产生。如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我在她身上花了不少工夫”,You don’t use your time profitably“你的时间效率非常低”等。利用人们熟悉的和“金钱”相关的概念来理解时间,这种隐喻表述给人们提供了理解时间的全新视角,丰富了与时间相关的文化概念,这表明文化模式和隐喻处于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之中。汉语中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俗语,其中时间的概念就通过借用一种昂贵金属,即黄金来表达的,这与英语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的表达方式异曲同工。

(二)情感隐喻

隐喻对人们理解人类的情感有巨大作用。抽象的情感转瞬即逝,让人难以捉摸,因此人们便通过以日常体验为基础的隐喻来构思和表达。以“愤怒”隐喻为例。在英语概念中,人们对和身体相关的容器有着强烈的感受,认为人的身体可以出入于各种容器,如浴缸、房间等,而且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因此在语言中有了类似的表达习惯。人们习惯依据容器内温度升高时液面也将升高的经验来理解人的愤怒,于是便有了His pent-up anger welled up inside him“他义愤填膺”的表述;热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水蒸气,这会给容器造成压力,如Jim’s just blowing offsteam“吉姆正气不打一处来”和He was bursting with anger“他满腔愤怒”等表达,就源于这种理解。

汉语中的情感隐喻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即借助于其他概念来表达情感。如“别惹我发火”“他大动肝火”“他心头火起”“他火冒三丈”,这些可归纳为“愤怒是火”的概念隐喻。有趣的是,汉语中还有“愤怒是气”的子隐喻,如“她火气很大”“她憋了一肚子气”“他正在气头上”“他气鼓鼓的”“他拿我出气”等。很明显,汉语和英语中都有“愤怒是热”的概念隐喻。

由于所有文化都是基于一些全人类共同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特征建立起来的,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愤怒给身体造成的影响是否对于全人类都是相通的?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尽管文化模式,尤其是抽象的文化模式,有时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但基本都是隐喻性的。换言之,隐喻在文化模式的构成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文化模式的过滤作用

尽管隐喻是以我们的具体体验为基础的,但具体体验只能够告诉我们哪些是可能的隐喻。这些潜在的隐喻最终能否在具体文化当中被选择出来并被人认识则主要依赖于为该文化中的个体所共享的文化模式。也就是说,文化模式在选择隐喻,选择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模式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在汉语中,关于愤怒的隐喻之所以选择了“气”而不是“液体”,就是因为文化模式在发挥作用,具体的隐喻被选择出来以适应业已存在的文化模式的要求。

(一)隐喻的文化共通性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大量的隐喻采用相同概念的“本体”和“喻体”,即“本体”和“喻体”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是完全对等的。如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下”,the neck of a bottle“瓶颈”,the father of literature“文学之父”,mother tongue“母语”。汉英两种语言中部分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完全对等表明汉英两种文化,甚或是所有文化之间都存在着重要的相似性,这是因为所有文化都是围绕一些全人类共同的生物学特点、心理的和社会的特性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类,我们共同体验着的是基本上一样的物质世界,这些共同的经历导致了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的共通性,而这些共通性反映在由此而产生的隐喻当中则表现为在不同文化模式中产生的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是完全一致的。

(二)隐喻的文化差异性

人类的认知和文化都存在着普遍性,而且这种普遍性体现在由此产生的隐喻当中,然而由于人们的具体实践受到具体的物质、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人们的认知模式还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体现在隐喻当中。

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当中的隐喻,不难发现其中部分隐喻的本体是一样的,但却通过不同的喻体进行表述。如英语表述He is meeting his Waterloo now,汉语则习惯表述为“他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两句话的本体是一样的,且都隐含在句子中,即“失败”。在英语表述中,这一概念是通过喻体Waterloo“滑铁卢”,即拿破仑遭到致命失败的地方来表述的。在汉语表述中,同样的概念则是通过喻体“四面楚歌”,即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逼入绝境,最后遭致失败的故事来表述。拿破仑和项羽的故事分别进入了英语和汉语所代表的文化传统之中,为各自文化的人所熟知。因此,同样的概念“致命失败”在不同的语言当中,至少是在汉语和英语当中采用了不同的喻体来表达。又如He is a 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他是事后诸葛亮”。在西方,橄榄球比赛是很受欢迎的一项运动,而且往往在星期天举行,因此星期一早晨橄榄球比赛已经结束,这时才出现的四分卫(灵魂传球手)对于比赛的胜负无关紧要。在中国文化中,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由于足智多谋而广为人知,但是如果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只能体现在胜负已定的战事之后,当然于事无补。由此可见,隐喻在反映人们体验的共同点的同时,虽然表达同样概念,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所采用的喻体是不同的,这是一种有趣的隐喻现象。

不同语言之间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不对等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不同的本体被同样的喻体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很多体验都是一样的,如对刮风、下雨、闪电等自然现象的感受,对老虎、马、鸡等常见动物的熟知,彼此都无大别。然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又赋予对这些共同体验的事物不同的联想意义。当这些不同的联想意义被运用到隐喻当中时,就产生了运用相同的喻体来表述不同概念的隐喻的语言现象。如He is a real dragon,you ha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im“这个人很凶险,你最好远离他”和“这是家龙头企业”以及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和“痛打落水狗”等。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狗、熊等动物。然而不同的文化模式赋予这些动物不同的联想意义。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汉语里人们对龙充满了敬意,因此当龙被用来指代一家企业的时候,表示这家企业很优秀,有肯定意义。英语当中的dragon“龙”则是凶猛、邪恶、口里经常吐着火的怪物,当被用来指代人的时候表明这个人很凶险、邪恶,有否定意义。不同的文化体验使得“龙”在汉语和英语里产生了不同的意义理解。“狗”在英语中往往以宠物的身份出现,所以一提到它人们就充满了怜爱之情。汉语中的“狗”尽管也因其忠诚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大部分情况下,“狗”因为其摇头摆尾的形象而被蒙上了“巴结人”“喜欢讨好别人”的坏名声,成为人们否定的对象。同样的动物在不同语言中产生不同联想意义的现象,事实上都是不同文化模式在起作用的结果。

某些隐喻的喻体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即该种隐喻属该种语言特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模式培养了人们看待问题或推理的独特方式。如在中国往往以东方为尊,泰山是五岳之一,且位于东方,因此被称作是东岳,位于五岳之首,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颇为显著。基于此,泰山往往是重要人物的象征,如“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他是史学界的泰斗”等。英语也有其独特的隐喻,如在Geometry might be his heel of Achilles“几何是他的致命弱点”中,短语the heel of Achilles“阿喀琉斯的脚踵”,起源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即希腊神话,被用来表示“致命的弱点”这一概念,而这个源头是汉文化所不具备的,因此这种隐喻在汉语中不存在。

具体的文化模式决定着该语言中隐喻使用的喻体,而使用某一文化所特有的概念作喻体即产生了该文化所特有的隐喻,这就为具体文化所特有的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三、隐喻与文化模式的相互作用

隐喻和文化模式是不可分割的,隐喻是文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模式选择隐喻的表现形式。然而,它们之间就像“蛋”与“鸡”的孰先孰后关系讨论一样很难定论。隐喻和文化模式往往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又促成它们的共同发展。隐喻,特别是新奇隐喻,有一种天然的能力丰富文化模式,而一定的文化模式又提供了新奇隐喻产生的空间,这使两者都处于一种动态的、螺旋式的上升状态。

首先,隐喻,尤其是新奇隐喻,能够给我们的思维和推理提供新鲜血液,并由此给我们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新奇隐喻,按照罗杰·特兰格(Roger Tourangeau)②的说法,其新奇性体现在它的用词方式是新的,它让人重新认识原有事物,或者是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不同领域之间新的联系。因此,新奇隐喻不仅包括那些刚刚出现的隐喻,还包括传统隐喻的新用法。如“牵挂你一生,爱戴你一世”这句话,乍一看好像是一句爱情宣言,但实际上它是流传一时的一句黄金珠宝饰品的广告语。本意为“挂念、关心”的“牵挂”及本意为“尊重、敬爱”的“爱戴”在这里被借用来指代戴黄金珠宝首饰的具体动作,突出了对首饰的宣传,从而使恋人、爱人之间的弥笃情意得到了诗意的表达,强化了广告语的宣传效力。这属于赋予传统词汇新的活力的新奇隐喻。另外一个新奇隐喻的例子,Marriage is a zero-sum game“婚姻是一场零分比赛”。这一隐喻的新奇性表现在:第一,这一观点有悖于人们对于婚姻的常规理解,因而当这个隐喻刚出现时很多人不能接受它;第二,这一隐喻迫使人们按照新的比赛思路来思考对于婚姻的观点。在这一隐喻的引导下,终生的伴侣现在变成了比赛中的竞争对手,婚姻中曾经被看作是具有合作性的妥协退让现在也带上了竞争色彩。隐喻的新奇性,就在于它能使我们重新理解我们的体验,即新奇隐喻使我们以新的概念系统来认识生活着的世界。

其次,作为一种概念系统的结构模式,新奇隐喻也具有创造新的社会现实的能力,其中包括创造新的文化现实。很多文化上的变化都起源于新隐喻概念的引进和旧隐喻概念的消失。隐喻的创造性体现在我们按照新奇隐喻的思路去理解自身的体验,并付之于相应的实践。当Marriage is a zero-sum game“婚姻是一场零分比赛”这一隐喻进入我们赖以采取行动的概念系统时,我们即开始以比赛的方式重新架构对于婚姻的理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曾经浪漫无比的恋爱之旅现在充满了竞争的火药味,曾经为了婚姻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伴侣关系,现在却变成了平等竞争对手的你我关系。更有甚者,越来越多的夫妇开始求助于合同来分配家务、照看小孩和挣钱养家等方面的义务。这样一来,婚姻模式变成了比赛模式或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婚姻模式有所不同。当新的婚姻模式被公众接受之后,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隐喻。如在比赛式婚姻社会里,曾经的幸福婚姻现在被称为“上了贼船”,终生伴侣变成了“冤家”或“对手”。这一系列新隐喻进而又丰富了该文化模式的内容。这样,文化模式和隐喻彼此为对方提供着丰富的养分,互为生长。

四、结语

本文从汉英语言对比出发,集中讨论了隐喻和文化模式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不是此主导彼或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化模式,特别是抽象概念的文化模式是隐喻性的,而文化模式在隐喻的选择和形成过程中又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新隐喻还能促成更新的隐喻产生。简而言之,文化模式选择隐喻,反过来隐喻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丰富、创造新的文化。

注释:

①Quinn,N. & Holland,D. Culture and Cognition,in Hol-land D. & Quinn,N.(ed.)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

②Tourangeau,R. Metaphor and Cognitive Structure,in Miall,D.S.(ed.)Metaphor: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The Harvest Press,1982:14-35.

参考文献:

[1]Quinn,Naomi. The Cultural Basis of Metaphor,in Fernandez,J.W.(ed.)Beyond Metaphor: The Theory of Tropes in Anthropology[M].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Lakoff,G.,and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G. and Kovecses,Z. The Cognitive Model of Anger Inherent in American English[A]. in Holland D. & Quinn,N.(ed.)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95-221.

[4]Lakoff,G. 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 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s?[J].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39-74.

[5]Yu,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吴平.英汉修辞手段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兴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Culture Modes

WU Yuan-qiong
(Centre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cultural mode has been one of the focus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nd there have been diverse opinions on it. From example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it can be found that on the one hand,a large number of culture modes are metaphorically rooted,e.g.,to express tim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pace or money,or to describe emotions with the experience of heating a container;on the other hand,however,culture modes also act as filters through which,appropriate metaphors are chosen to represent specific culture modes. It is through culture mode's filtration that metaphors reflect the uniqueness and diversit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s well as their commonness. Moreover,some metaphors,especially those novel ones,can create new culture modes which can further produce new metaphors. In a word,metaphors and culture modes are mutually dependent,influenced and symbiotic.

Key words:Metaphor;Culture mode;Chinese-English language contrast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67(2016)02-057-06

收稿日期:2015-03-15

作者简介:巫元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一滴水里的隐喻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