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红
[摘要]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传统的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讲解输入传授语言和翻译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为宗旨,综合运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翻译知识和技巧,并对其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反思学习内化翻译能力。
[关键词]过程取向;翻译能力;个体学习;合作学习
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翻译(本文指笔译)作为专业技能课在高年级开设,要求学生了解翻译理论和英汉语言异同,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完成各类语篇的英汉互译。据此,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翻译能力,除了作为通用能力培养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则是翻译教学的重点目标。
一、翻译能力
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专家能力、职业译员能力和学习者笔译能力。作为专家能力视角研究的代表,PACTE小组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包含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及心理一生理能力。EMT小组关注市场需要的职业译员能力,设计出的基本框架包含六种能力:提供翻译服务能力、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技术能力以及主题信息掌握能力,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构成多维度翻译能力模型。Pym则以学习者为对象,设计出极简能力模式,即笔译能力是译者基于特定源语文本生成多种可能译语文本的能力和迅速、肯定地选择一种可行译文的能力。
三种研究均假定翻译能力由多个单项子能力构成,前两种视角倾向于关注理想状态,忽视学习过程,Pym的界定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更适合翻译教学及相关研究。但是,针对如何生成文本和选择文本进行的研究并不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翻译教学重视译品,忽视译品产生的过程。而翻译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翻译学习应该以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为此,本文提出关注教学过程,在过程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翻译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翻译教学模式主要有以译品为取向和以过程为取向两种。朱玉彬、许钧对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以下简称译品模式)和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以下简称过程模式)进行了对比:(1)理论依据:译品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过程模式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2)教学目标:两种模式的整体大目标一致,即: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在具体目标方面,译品模式强调语言与翻译知识的传授,注重识记和理解,过程模式强调翻译方法与资源的掌握,注重运用与评价;(3)操作程序:译品模式主要是教师讲解输入,过程模式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4)操作策略:译品模式采用翻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策,过程模式的策略则在于翻译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以译品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可以细分为:(1)技巧/练习中心模式;(2)理论中心模式;(3)理论、技巧融合模式。三种模式基本的课堂组织都是教师讲解语言点、分析难句,学生操作练习,然后教师给出参考译文。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林可难教授认为这种模式“将改错作为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翻译教学以译品为主导,学生因为水平限制,总是发现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的巨大差距,会导致学习的积极性受挫。课堂以教师的讲解输入为主,忽略学生是译者和交流主体,忽略译者主体的存在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机械输入教师灌输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迷信参考译文,逻辑思维训练少,缺少批判意识,在以后的实践中很难做到知识、技能的有效迁移。
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注重翻译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和评价,课堂教学策略的采用以发展、内化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归属;彰显教师的控制和指导功能,把学生从枯燥的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掌握技巧和方法。
三、发展学生翻译能力
从上面两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翻译能力的获得以主体的参与为核心,翻译能力的发展则依赖有利的教学方法。在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众多因素中,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中心,学生参与是其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帮助学生发展翻译能力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参与过程为导向的启发、发现、建构式教学,而不是填鸭式的被动信息输入。
翻译作为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学习和发展能力,实现交际功能。而源语、目的语及其相关文化的差异,给学生的语言转换带来障碍,生成译文、选择译文并非易事。Kiraly倡导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认为,人从个人角度认识世界;学习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来改变观念、增长知识或提高能力的过程;学习能力可以借助别人的适当帮助得以发展。结合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推导:翻译教学需要学生进行独立、个性化学习,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建构新信息,强调学生的独立和自主,这也符合终身学习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完善对知识的建构和实现翻译能力的内化。翻译是帮助实现交际的媒介过程,过程的有效性依赖于翻译的结果——译文,为实现有效交际就需要不断修改以提高译文质量。翻译教学关注语言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学生需要在练习中主动进行反复的评价和修正,逐步接近目的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在掌握、运用地道的习语、搭配及句型的过程中提高译文水平,发展翻译能力。评价、修正可以通过学习者个体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讨论得以建构完成。
(一)独立学习
文军、李红霞将翻译能力概括为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具体包含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IT能力和工具书使用能力;理论能力包括翻译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职业素养。作为个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独立完成文本理解、策略选定、工具书使用和译品评估,获得翻译能力,并多次重复,自我修正,真正掌握翻译技巧,认识翻译本质,发展翻译能力。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和译品取向,独立学习强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只是指导者。李小撒、柯平提出评注式翻译教学,学习者以内省或回溯方式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书面或口头的分析性陈述,强化学习者对翻译过程的监控,促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和自觉使用翻译原理和方法。与翻译中的评注有类似的操作程式与功效的还有翻译日志和翻译笔记。它们用文字记录和表征翻译过程中的问题、思索、解决途径甚至成功的喜悦,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批判性思考,独立分析,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学习策略,激发学习热情,习得知识和技能。
评注、日志和笔记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反思和记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掌握翻译技巧,以及评价自己和他人译文,建构自己的翻译理论和知识体系,在反复的练习中内化翻译能力。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学习模式都在发展中,仍然需要教师对其学习过程加以指导。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以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定位,需要从以往的传授者转变为过程的引导者,把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解当做树叶的叶脉,组织好教学的脉络,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独立思考中逐步完成树叶的编织,并在评注、日志、笔记的反思中修改、发展,从而织就完整、漂亮的树叶——译品。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技能发展轨迹、趋势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教师的指导应该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把评注、日志和笔记作为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及时、积极反馈学习过程,调整教学设计,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合作学习
在翻译学习中,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对其有不同理解、选择不同策略、呈现出不同的译文,却都符合规范;或者学生们对某个概念有不同理解,但彼此都不确定何为正确解释,导致无法在译文中选择确定的概念。凡此情形,可借助合作学习解决之。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教学法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前者强调翻译学习要注重过程,后者主张学习发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与人交流、协商而实现。翻译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模式有李小撒、柯平提出的同伴互评,和张春柏、李明等提出的翻译工作坊。
同伴互评可以是两人合作,也可以是多人小组合作,互相评阅译文,参阅同伴评阅意见修改自己的译文。在评阅、修改过程中实时讨论、协商,取长补短,激活所学翻译理论,选择合适翻译策略,并尝试运用到实践中,在具体运用中强化对翻译原理、技巧的理解。另外,同伴互评的反馈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且减轻教师的作业批改负担。
翻译工作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翻译工作坊的操作原则是译技培训优于理论,符合翻译教学的实践性,打破教师理论灌输与学生实践脱节的教学传统,强调做中学,以汉英对比和不同类型文本结合,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中学会生成译语文本和选择译语文本,发展翻译能力,提高交际水平。具体的操作是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项具体的翻译任务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和商议,最终拟定全部成员接受的文本。显然,翻译工作坊作为教学组织形式有明确目的性、互动性和协作性,要求成员共同参与,强调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翻译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的培养,除了呈现学生翻译学习的真实状态和发展过程,也具有未来职业译员培训的前瞻性。
四、结语
翻译教学因其实践性需要更多关注过程,教学过程应以以译者——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个体或合作的参与中切实进行翻译实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融会贯通,发展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通过不断的反思、改进发展译文文本生成和选择能力,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