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2016-04-11 13:17:25浙江省义乌市倍磊小学楼俊美
数学大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再创造探究性习题

浙江省义乌市倍磊小学 楼俊美

关注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浙江省义乌市倍磊小学 楼俊美

数学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要用到,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它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一些知识,而是要师生共同关注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探讨能力。荷兰学者弗莱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其是指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与分析,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大方面地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实行数学的再创造。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加高效地学好数学的最佳途径,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应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研究实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方法。

一、设置探究性问题,唤醒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创造

1.将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改编为具有探究学习的问题

关注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首先就应当从最基本的教材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这种再创造的新教学方法彻底运用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落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实处。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是教师实施数学知识“再创造”的有效媒介,可以把这些例题和习题改编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随老师一起转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中的应用题习题:“在一块底长20米,高8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里,有一条宽为1米的小路,求草坪的面积。”对于这道习题,教师可以做出如下改编,使其更具有探究性:“在一块长20米,高8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里,有一宽为1米的‘十’型的小路,求草坪的面积。”这道习题经过这样的改编后,难度有所增加,但同时,它更值得学生去思索,去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性。

2.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探究性学习问题

学生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都是可以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在实施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现实生活作为设计数学问题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小学生们“认识图形的分类”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可以把数学问题融入到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把自己生活中所见的一些图形分类,并与别的同学分享交流。这样教师就把这一节知识教活了,注入了新的创造性,也就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极大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以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明白的是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而学生对一切事物又都充满了好奇心,脑海中的想法与问题都很多,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应当置之不理,而要加以充分考虑,可能的话把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学生成为了命题者,这对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学习的热情也就会水涨船高。例如,教师在教小学生最简单的加减法的时候,不单单只是自己出算术题让学生们去算,也可鼓励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让余下的同学来思考作答,把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一个很好的习题,进一步让学生自己探究作答。这将会极大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创造”。

二、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实验操作,自主“创造”

1.设计动手操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渠道之一。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探究能力,做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分一分与除法”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实现“分一分”,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4颗糖果,从全班同学中任意选出6个来,让其平均分;还可以把6个同学换为8个同学,该怎么平均分;还可以把8个同学换为12个同学,让其给这12个同学分糖果。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运用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教师在这里就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空间,事先准备好教具,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法的基本知识和具体运用,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2.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再创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都必不可少地需要相互交流沟通。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扩宽自己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可能性大小”这一节的时候,书中有说到摸球游戏,对于这个摸球游戏中蕴藏的可能性大小的知识,教师就可让学生们在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中自己去领悟。教师先把班上的同学分为几组,每组分给事先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小组的同学自己进行这个摸球游戏,最后相互间交流游戏的结果和心得,真正理解可能性大小的意义,这样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比老师讲解强过数倍。同时学生在这个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有效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3.教师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传统的教师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的教学中已不再适用,教师在教学中早已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知识,能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教师应当极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倍数与因数”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应当扮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点后,让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自己去找相关习题来练习,有解不出来的问题,教师这时候可以加以点拨,但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诱导学生自己去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创造能力的提升。

在最后不得不强调的是探究和自主是数学知识“再创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点。探究是在学习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自主在这里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两者的有效结合运用为师生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打下基础。而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这足见“再创造”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占的不可取代的地位,既然如此,我们所有人应当极力关注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并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有效运用这一点。

猜你喜欢
再创造探究性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0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22:00
广告翻译探微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35:49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