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景山校区 黄秀凤
如何开展低年级计算教学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景山校区 黄秀凤
计算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灵活、快速地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要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新课程注重口算、笔算和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小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基础,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中、高年级的计算教学。
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产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需求。如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通过摆小棒、贴圆片等操作方式理解算式的来龙去脉。当然,计算教学必要时,也可以从复习旧知入手,从易到难,帮助小学生顺利地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学习表内除法,可先复习表内乘法,让学生知道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而顺利地学习新知识。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如开火车口算、抢答、小组赛等,寓教于乐,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符合低年级孩子年幼好胜、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
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算法的依据和核心,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1.加强动手操作。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基本上都要借助直观手段和实际操作活动来完成,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例如教学用“凑十法”口算9+2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利用小棒摆出9和2相加的过程,并根据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9+2,想要把9凑成10,就从2里分出1给9凑成10,所以先把2分成1和1,9+1=10,10+1=11。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边摆小棒边说,掌握“分”与“合”的过程。紧接着老师让学生口算9+5,让学生脱离小棒说出想的过程。与它过程相反的“破十法”也同理。如口算12-3时,先引导学生摆小棒:想为什么要把12根小棒分成两堆:10根和2根,从10根里拿走3根还剩7根,7根+2根=9根;或者有学生会这样想:先从12根里拿走2根,还剩10根,再拿走1根,还剩9根,边摆小棒边口算,发现算法,接着让学生口算15-6。通过摆小棒,学生就会在脑海里形成算的过程,这样学生经历了“运用直观手段——建立表象——逐步抽象”的认识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凑十法”及“破十法”,就能快速地心算和口算了,为今后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打下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并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生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动作感知―表象(通过语言)―概念”。因此,在计算教学时要运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和实际操作活动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中将概念和计算结合起来,并将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学生便于理解算理和掌握计算的方法。
2.建立表象,掌握新知。表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在学生具体的操作活动后,要创造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让他们把具体的操作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观察书上的情境图列出加法算式:3+3+3+3,6+6+6+6+6,7+7+7,观察这些算式,发现了什么?“每个算式的加数相同”,你能再举例像这样的算式吗?老师进一步引导: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3×4(读作:3乘4),6×5,7×3,你能说说算式中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你会读吗?促使学生再次回顾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结合情境图及书上内容,在小组讨论中掌握知识。接着让学生摆小棒:2×5,5×2,3×3,然后出示一组图形分别用加法和乘法列式。学生在说、摆、画的过程中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因此在具体操作与抽象思维之间需要架设一座桥梁,即建立表象。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算法,在动口中感悟算法,在对比练习中深化算法,这样,真正把计算教学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算法更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计算的方法。
3.抽象概括。计算技能,直观操作,建立表象为抽象算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何将特殊的算理一般化,也就成了计算教学的关键。学会了计算的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熟练的计算,以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学习计算时,不是仅仅能单纯地按照计算法则机械地计算,更要能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即达到算理与算法互相融合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时,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呢?怎么理解“先乘除后加减”呢?有时可能会出现如12+4×5=20+12=32的情况,孩子们忽略了书写格式。于是我出示四个分别含有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算式,先画出乘、除算式并算出得数写在下面,再把没算的数“掉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板演让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口算也称心算,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口算能力越强,计算正确率就越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先从口算能力着手,教师应在平时加强口算训练。如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法口诀等要求学生熟记,课前3~5分钟练习,持之以恒。并善于收集学生易错的题目,有针对性的练习,如45-10+20,2+5-2+5,7÷2×5等,这不仅可以达到计算正确迅速的要求,而且可使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受益无穷。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首先要培养读题习惯,学生要认真审题,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读出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二要想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才动笔计算才不会事倍功半。
其次要规范书写格式,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此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认真板书,学生作业上的批语要工整美观,尽可能以美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神往,促使其认真书写或下功夫练习书写。书写算式时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对于书写差的学生要求他们去练字,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还要学会检验的习惯,自我检查是学生做得不好的环节,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让他们体验到检验的好处,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更要将检验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草稿本验算,一定要把口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使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