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6-04-11 11:07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俞美娟
数学大世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脑细胞加减法预设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俞美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俞美娟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高度重视预设与生成。预设的基础是了解学生,预设的目标之一是为生成留下空间。生成是教学情境的产物,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预设与生成的整合,保证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及高效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我就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行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需去全面了解的。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丢失的办法,防止老人脑功能退化。”……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获得到珍惜时间意义的理解,再到如何去关爱老年人,体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正是课前的精心预设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的体验,使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这位老师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后,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接着让学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精心营造生成氛围,尊重学生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上无论是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地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前三个问题老师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这位老师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

四、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巧妙地运用生成

新课程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场景中。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在预设与生成、设计与实施之间铺设起桥梁,善于把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1.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课前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多维预设,这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一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题“1时=()分”让学生讨论,这时除了少数学生保持沉默外,许多学生未讨论就脱口说出了答案,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猜想的验证”两种预设中,选择了“对猜想的验证”,通过“拨学具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成功建构了知识的意义。

2.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在对教学方案的预设中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对学生在课堂生成中的各种信息做出快速分析,并恰当地整合各种预设。

如在一节新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通常会预设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运用,获得技巧。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和第二预设而直接进入第三预设,如果教师还是循规蹈矩,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获得不同发展。

3.在生成中果断放弃预设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一位老师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二、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三、掌握简单的换算;四、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可当教师实施第一个环节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按原来的预设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灵机一动:人民币学生天天见,有时也会使用,只要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

于是教师放弃了原先的预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直接进入换钱的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涨,场面十分热闹,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

4.在生成中适时引导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一位老师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

864÷4 5580÷9 6054÷6

3018÷6 1464÷8 7503÷3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互做小老师,批改、指出错误并及时订正好。在上述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观察、评价、验证等富含“数学味”的活动过程,它的价值取向有两点:一是在课堂生成中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二是在课堂生成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这堂课就越有效。

[1]陈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小学教学参考,2011(20):33-34.

[2]张尖.让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水乳交融[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6(1):12-13.

猜你喜欢
脑细胞加减法预设
谁决定你的智商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脑细胞消失记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