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研究

2016-04-11 09:32
实事求是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息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田 华



信息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研究

田 华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 新疆 喀什844000)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基于信息社会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信息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阵地,引领时代精神,努力探索信息化情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育途径,使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信息社会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效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到个人学习、生活、工作中,都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转化使用为基础。由于多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多元价值观和社会现象的存在,信息化情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存在理想信念不强、道德滑坡的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认同,但知行不统一。如何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信息社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信息化社会以来,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新兴媒体的普及加速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造成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在国内、国际、网络等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内方面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信任危机等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思想、道德认知,同时严重地影响着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国际方面西方世界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从未停止过,他们企图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达到“不战而胜”瓦解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加紧向我国渗透,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信息社会由于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世界成了地球村,来自世界各地、国内国外冗杂多元的信息基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快速实时地传播接收,其中许多不良甚至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难以估量。

2.教育者本身的专业素养严重影响着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监督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养情况必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信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教育引导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从事思政工作的政工人员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实质把握不到位、认识不深刻,就无法准确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教育工作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求知的特点与时俱进,否则教育效果必定会打折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头脑中已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进行转化、重塑,引导大学生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式、灌输式、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无法吸引学生,无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3.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复杂。信息社会信息的综合性特征首先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包括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等整合;其次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信息的整合。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领域的日益扩大、信息海量般地涌来,处于思想文化前沿阵地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各种信息接受包容能力强,思维活跃,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加之承受着学业、人际、恋爱、就业择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趋于多维度、多变化的复杂态势。

据调查,信息社会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世俗化、功利化、个性化倾向明显增强;[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为:强调自我,追求名利,价值评判标准呈双重或多重趋势,知行不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分化明显,理想信念不强,道德观念下降。[2]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生活空虚;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极易被拉拢腐蚀,思想摇摆不定;价值取向扭曲,真假、是非、美丑不分,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无法正确分析判断;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弱,有畏难情绪,担当精神不够。信息社会大学生价值观这种多元化、自我化、实用性、多变性的现状,一方面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力度,另一方面也给这项工作取得效果增加了难度。

4.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源真伪难辨。2013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5.64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这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比不小。通过调查分析,互联网上的各类报道、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网络游戏及一些影视剧情、娱乐节目是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影响的主要信息源。这些信息源,有反映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信息,有纯属娱乐的八卦信息,有不明真相、混淆视听吸引眼球的无良信息,也有各种诈骗信息,甚至还有一些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不一致,分裂国家、破坏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内容真假难辨、发布目的各不相同的信息造成与网络关系密切的大学生信息判断选择的困难、价值取向的矛盾、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培育。

二、当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社会化的结果。[3]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信息传播、获取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已不同于以往,明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信息社会大学生不缺价值观的影响,但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那么,在信息社会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精神,引领其思想和行动,让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坚定“三个自信”的信念,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对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感具有引领作用。信息社会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使得大学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却表现得知行不统一。大学生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以自身耳濡目染的现实为依据,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准,导致他们思想上的困惑、迷茫和行动上的盲从。党的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明确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想、价值定位,是对国家、社会、个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总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深化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深入大学生内心世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并转化为追求高尚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自觉行动。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需要。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信息时代,网络媒体中充满着大量没有明确目标的杂乱无章的信息与知识,这其中有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也有许多东西象毒品一样侵害着青少年,如游戏中色情、暴力,甚至反动的内容,与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大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价值认同发生了强烈碰撞,颠覆了大学生对一些道德、价值问题的认识、判断,影响了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网络之所以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一部分,是因为在信息的接收、转发、评论、参考学习过程中,能够满足大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及学习提高的需要,可以平等方便地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需要,有助于大学生自我需要的实现。鉴于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提高明辨是非、择善摒恶的价值判断力,使大学生在信息社会多元交融的价值观中不迷失方向,少走弯路,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3.信息时代抵御西方价值观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有效手段。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其进行渗透的重要途径,高校是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一个主战场。信息社会,西方发达国家把反映其价值观念和政治标准的文化通过互联网向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旨在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分裂活动,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5]由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我国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群体受其影响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困惑、价值选择上出现偏差甚至价值观完全被西方价值观绑架的情况。为有效防范和抵御西方价值观和不良思潮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高校必须把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有效途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从而在高校筑起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铜墙铁壁。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需要。信息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承担起当今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伟大中国梦的灵魄、根基,从不同层面为信息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并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明确了实践方向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6]这是习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明确要求,要求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好个人、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并为之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人生的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辨是非、真伪,区分善恶、美丑,自觉抵制和批判错误的价值取向,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把讲道德、守道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始终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征途中,坚持梦想,努力追梦、圆梦,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实现个人梦与国家梦的动态转化。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性的路径思考

1.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契合网络特点,把握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执行力强等特征,借助互联网打造一批有较高的亲和力、互动性强、能够反映大学生心声、易于产生共鸣的红色网络平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让同学们在娱乐与交流中受教育。

首先要抓住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建设“红色网站”和专题网站,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高校思政队伍专设网络宣传员,牢牢把握宣传教育的主动权,努力营造舆论氛围,让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无意识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二是借助网络互动性、平等性、无时空限制的特点,突破师生间在教室面对面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开创师生间通过网络平台双向交流或多人互动的探讨式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机会均等,同时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教育工作者获取的信息并不一定比学生多,也不一定比学生快。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倡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关的话题,进行点评并评奖,选拔出其中优秀的学生进行宣讲或开设网上论坛。学生共享、讨论、评价、转发此类信息、表达观点的过程,就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三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性的特点,改革传统思想教育内容的纯理论性、枯燥无趣性,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探索运用声音、图像、色彩、数字、模拟、三维等技术地有效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更形象具体,更具吸引力,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的教育效果。

2.加强队伍建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髓,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言传身教,更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就在身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次,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嵌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学业压力、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经济困难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用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分析这些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怎么看待这些问题,还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应对这些问题。第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应熟悉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掌握开展工作必备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各种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运用,网络信息收集整理、储存传播,网络语言沟通能力等,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时代差距,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乐于接受教育。因此有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列入高校思政队伍的长期培训规划中,制定详细计划,投入专项资金,安排专人负责,采取轮训、本校与外校交流学习、专题培训和系统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业务功底扎实、通晓网络应用技术的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保驾护航。

3.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一是要加强网络素质的培养。教育大学生保持理性、健康的心态,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多学习勤思考,建立起获取正确信息、识别虚假信息的知识结构,培养提高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筛选能力,增强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二是倡导大学生通过主流媒体或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主流媒体要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准确及时公开热点信息,积极营造红色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7]三是学校方面开设一些讲座或选修课让学生学会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分类、保存、分析、辨识,让丰富的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工作服务,而不是被各种信息所累、迷惑甚至欺骗。四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依法上网,不做网络谣言的传播者,自觉成为维护网络环境的助手,主动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4.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当代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与学习期间,校园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和谐校园是现代大学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有效途径。那么,首先要构建师生与校园环境的和谐,重视高校校园环境建设,让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学习风气、典型的道德模范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二是重视学生活动的需求与第二课堂活动区建设的和谐,以服务方便学生活动为出发点,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三是构建学生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同学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文明风尚,使同学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知和领悟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于俊如,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01).

[2]刘素芬,张淑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及其教育引导[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3]唐文清,张进辅.中外价值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8(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5]翁里,郑丽晓.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及其影响[J].国务院资料信息,2007(09).

[6]习近平给大学生回信: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N].人民日报,2013-05-05.

[7]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03).

责任编辑:曹李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1.04

猜你喜欢
信息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浅析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技术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