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4-11 09:32杜惠敏阿依先范宏民
实事求是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杜惠敏 阿依先 范宏民



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杜惠敏 阿依先 范宏民

(新疆农业大学 思政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建设者、科技队伍的主要储备源,是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捍卫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从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探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教育,对新疆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环境维度

改革要求人们从“一切向钱看”的“经济人“转为“政治人”——即从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转为民主政治的践行者。作为政治主体之一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政治价值过程中,面临着多维度政治环境的挑战。

1.国际国内意识形态交锋尖锐。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势所趋,西方敌对势力和疆内“三股势力”图谋不轨,加紧对新疆实施“西化、分裂”战略,意识形态主战场刀光剑影、暗流涌动。回首国内,利益多样性和价值多元化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新疆区内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内地差距依然存在,暴恐活动多发、频发。基于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国内意识形态的多元善变,亟需达成统一的价值共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2.政治经济文化心理问题突出。由于受“三股势力”蛊惑和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宗教观念与民族风俗习惯模糊不清,民族责任心薄弱,缺乏为家乡做贡献的理想。[1]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农牧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先入为主的本民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发生碰撞,在民族气质、民族风格、民族心理、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社会信仰,乃至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民族文化特质;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素质较为脆弱、自卑心理比较凸显等问题。

3.新疆社会未来发展特殊地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谓少数民族中的精英群体,是新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建设者、科技队伍的主要储备源,是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捍卫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他们来自新疆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毕业后多数人将返回城乡基层,走上专业技术岗位、领导岗位,并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支特殊力量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是否正确、成熟,决定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以及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文化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形成,通过观念的方式保留,并随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政治文化维度上要注意:

1.坚持“五个认同”的政治认知。作为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阿尔蒙德认为,政府的影响是形成政治认知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政治的、政府的事务的接触与有关政府和政治信息的数量等也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使之达成“五个认同”的政治认知(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五观”的深化和具体体现,是建设与巩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内核。[2]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懂得: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文明灿烂的中华文化;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2.坚持“中国梦”的政治信念。政治信念即参与政治活动的个人和团体所具有的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固定的看法和坚定的主张。人们的政治信念与其政治准则、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影响其政治活动的动机、态度与行为。阿尔蒙德认为一定的政治信念是一定政治文化的产物,是在社会交往、掌握知识和技能及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信念是支撑政治行为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支柱及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使之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政治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和成员的政治信念,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最终奋斗目标。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懂得,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因外界干扰而误入歧途;才能有坚韧不跋的毅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考验,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而奋斗不息;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培养“三热爱”的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伴随政治认知过程形成的对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其政治动机的动力来源和感情基础。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奉献社会、乐于助人、团结友善的精神;培养他们关注新疆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民主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离不开”、“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

4.明确“核心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里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的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亮明对“核心制度”的政治态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是一个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

5.树立“三个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在某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社会成员在总体上都存在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它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态度。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使之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落脚点,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要求。这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3]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行为维度

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是政治人与政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行为是一个历史范畴,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失。政治行为有人类行为的一般特征,还具有阶级性和法律性。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培育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其政治行为符合党的期望、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心愿,成为让党放心、祖国满意、人民支持的特殊政治力量呢?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疆一直处于我国反分裂、反渗透的最前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新要求,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区情,坚持本土化。(1)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功能。新疆高校开设“原理”、“概论”、“纲要”、“基础”、“教程”、“形势与政策”6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各课程之间保持内容的衔接与补充、逻辑的统一与协调。其中“概论”课较为集中地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程”课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新疆三史”教育的唯一地方性公共必修课,特别贴近新疆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2)开辟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为加深理解、巩固丰富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探索开拓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不断完善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基地,实习支教、普法教育、新生军训、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基地建设。(3)探索开辟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与时俱进,结合各课程特点,借助“民族团结教育月”、建军节、国庆节、校庆日、特别纪念日等,进行爱国、爱疆、爱校、爱家、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的宣传教育。(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纪校规的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开展道德标兵宣传和实践活动,发扬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各民族学生在优美、高雅、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和习惯,开设清真食堂,供应清真食品。[4](5)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宣传。互联网是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战地,也是文化思潮交锋的新场所。完善校园网络宣传,借助校园网络、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QQ聊天、维基、博客、微信等传播媒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坚决打击“三股势力”民族分裂的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动,掌控文化宣传主导权。

2.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培育,使依法治国和遵纪守法成为行为规范的基本遵循。学习法律知识的愿望迫切,但对基本的法律知识认识模糊;法律运用能力普遍较弱,护法意识不强;民族习惯和宗教教义对行为标准和内心价值尺度的影响突出,这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表征。[6]必须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培育,使依法治国和遵纪守法成为行为规范的基本遵循。(1)树立国家、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法治意识。国家意识是公民基于祖国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知,积淀生成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公民意识指公民自觉遵守、维护、执行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兄弟民族的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法治意识是宪法和法律高于一切,公民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规范言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自觉地学法、护法、守法和用法。(2)加强对少数民族法律专业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法律专业教师的招聘、培训、进修、科研奖励等机制,保证民族专业教师的质量、水平。而从事民族学生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汉族教师应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同时,增强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了解。(3)探索民族特色的法制教育模式。探寻法制教育新的突破口,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本地区社会生活的感性认知的重要资源,法制教育要尽量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社会认知、重大事件相对接,引起共鸣,接受法律知识,产生法律认同。(4)创新法制教育方式和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以案说法”、多媒体教学、课堂研讨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法制类的学生社团,组织观摩法庭、参观监狱、模拟法庭、专家讲坛、与专家或律师座谈等方式,丰富实践学习环节。(5)营造校园法制环境和氛围。将“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营造民主、正义、公平、法治、秩序的环境氛围。切实保障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公开、透明,加强学校各管理部门及相关领导与学生交流、对话等机制的建设,保证实施效果。(6)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律进宿舍、进课堂,借助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微信等平台,促进学校整体法制环境的建设,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使广大师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习惯,营造校园法制环境和氛围。[5]

3.加大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使自我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实现进行有机结合。加大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使自我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实现进行有机结合,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1)打牢汉语和基础教育基座。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障碍是汉语和基础教育水平太低。尤其是南疆农牧区的学生,预科后的汉语学习、专业学习、扩大知识面、汉文资料查阅依然困难,就业必然困难。因此从源头抓好汉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打好中小学汉语和基础教育的底子是关键。(2)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现有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别是双语培训的质量;选拔一批优秀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实到新疆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和学历学位提升机制,进行动态、循环式培训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3)提高综合素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薄弱、通识知识欠缺、专业知识面狭窄,心理素质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要适应社会现实对人才需要的高标准、严要求,结合民族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必须建立一个从小学、中学、大学系统教育的体制,加强基础知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培训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4)提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民族大学生要不断夯实汉语基础,在汉语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提升的前提下,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高校要组织和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培养实践、创新、创造能力。加强与汉族同学交流学习,培养和训练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交往和其他能力。加强学习汉语、计算机、外语,达到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6]

4.搭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平台,使就业预期和创业设计更加符合新疆发展需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具体表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就业率明显偏低、结构性失业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思想负担过重等方面。此外汉语水平的高低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实践能力低弱,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短板,也是新疆高校培养模式中尚须改进的环节。[7]改变这种现状,(1)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新疆高校开设就业课、就业形势讲座介绍就业形势,鼓励多渠道就业和创业;邀请就业的少数民族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宣讲就业或创业成功经历,产生示范效应;组织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实地见习、考察,与用人单位毕业生座谈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推荐就业人选。(2)政府和高校联合制定汉语培训政策。建议制定《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实行高校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及检查制度,提高民族教师汉语授课水平;定期举办各级别的汉语演讲比赛,倡导鼓励汉语交流;制定高校民汉学生合住制度,创造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制定汉语水平月考制度,随时检测汉语水平;推行汉语等级考试与预科成绩挂钩制度,对预科后不达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延期预科时间。(3)建立就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基地。新疆高校与自治区人事部门联合打造专业实训平台,人事部门通过支教计划、顶岗实习支教等项目,在各地设立见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习;高校建立各自的专业实习基地,可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也为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7](4)搭建就业指导平台。高校开设就业指导的必修课程,并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和教育全过程。积极开发就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就业指导教师甄选制度,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高层次、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设就业专题讲座,及时宣传就业形势。设立就业科研项目启动基金,开展就业指导科研工作。(5)开展职业规划和创业设计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创业意识、启动资金、实践经验。高校要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在大一大二开设职业规划和创业设计教育课程,培养职业规划和创业设计意识,安排专业教师指导有创业意向和项目的学生,指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和创业设计,联系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8]

5.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成长。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下几方面:(1)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新疆丰富的原生态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土壤中,开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本土化,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认识到新疆各民族的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深刻理解只有中华民族的强盛,才有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从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2)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在:因居住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困惑心理;与先进文化交流中,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保护意识与自卑感交织的复杂心理;因汉语水平低产生的认真学习与效果欠佳的自卑、挫败、焦虑心理;因宗教、文化语言、思维、生活、行为习惯、经济条件等不同产生的热情开朗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因汉语、专业、实践能力差而缺乏职业规划、危机、竞争、主动就业的意识,导致就业中的迷茫心理。因此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乐观、宽容、健康人格,提高心理认知水平、适应环境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3)构建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热线、心理咨询和辅导(社团类)、新媒体等教学方式,教育大学生感受生命健康的现实价值。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4)开展身体健康教育活动。身体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物质载体。高校要开设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锻炼身体的活动,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珍爱生命、保障健康、勤奋努力、实现梦想;把爱国、爱疆、爱民、爱家的炙热情感和思想观念,转化为建设美丽新疆、保卫美好家园、团结各族人民、打击分裂活动的实际行动。(5)“制度关怀”教育催生感恩报恩。把人文关怀寓于制度关怀之中,制定和推行人性化制度,关爱贫者、救助弱者。通过人文关怀制度化的行为,让更多的贫困生感受到党、政府、社会的温暖、关爱和关怀,为其学习和生活解决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感恩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积极热情和实际干劲。如新疆自治区政府出台了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措施:政府高校助学金、学费住宿费补助、银行贷款等。[9]

[参考文献]

[1]张洁.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

[2]亚里坤·买买提亚尔.新时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侧重点与路径创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04).

[3]汇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4-11-24.[4]朱晓静.浅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12(23~24).

[5]张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02)(下).

[6]李雪静,于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2(06).

[7]李全胜,乌斯曼·尼牙孜,刘晖.新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调查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3(06).

[8]吴健强,季峰.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倾向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0(03).

[9]陈尚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责任编辑:李月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1.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实践与基本经验”(11YJA710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研究”(15XDJ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14BKS10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