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5年我国文化消费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6-04-11 09:27魏祥迁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影响

魏祥迁

(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济南 250200)

2010年~2015年我国文化消费研究述评与展望

魏祥迁

(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济南250200)

以1985年为起点的我国文化消费研究到了2010年是一个重要拐点,其相关文献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通过对2010年~2015年间的文献分析,我国文化消费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出现了重大变化,而且在内容上也发生了重要转向。在进一步具体分析文化消费的现状、特征及其结构的同时,对文化消费进行了伦理思考,构建了文化消费测评体系,并从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应。但是,文化消费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今后需要从多视角、多层次、多变量等方面加强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文化消费;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影响效应;研究述评;研究展望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也是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1]而文化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国民素质和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2]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生活质量的好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因而文化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近年来我国关于文化消费的相关研究做一个概览式的回顾,以便理清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为今后文化消费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一、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总体概览

我国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1985年,在1987年前后文化消费已成为消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3]而2010年则是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重要拐点。本文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2016年5月15日)中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文化消费”为检索词,在高级搜索中进行精确检索,结果显示:1985年以前没有相关文献,1985年~2015年间以“文化消费”为题目的文献约有2312篇。如果以2010年为界限的话,1985年~2009年的25年的相关文献为928篇,平均每年为37.12篇;而2010年~2015年的6年的相关文献量为1384篇,平均每年为230.67篇,是过去每年文献量的6.2倍,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文献量在2010年~2015年间每年逐渐增加,其中2010年约为147篇,到了2015年则达到275篇。

本文通过对2010年~201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剔除报刊上的文章和62篇硕博论文,剩余203篇期刊论文的研究范围和主题分别涉及到定性研究(包括文化消费的内涵、特征、结构、政策及理论研究)与定量研究(包括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研究及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这6年间我国文化消费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而且研究内容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此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剖析。

二、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实证研究,以问卷调查数据和面板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特点、差异、影响因素,以及文化消费对国民个体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文化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从某个特殊群体具体地分析了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及其原因,如李惠芬探讨了南京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及其原因;[4]李钒等研究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对策。[5]

尽管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消费的现状进行过描述,但是我们仍然对我国文化消费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为此,高莉莉等人从总体上分析了我国文化消费现状,发现我国文化消费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特点,应该从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三个层面提出文化消费水平提升对策。[6]

(二)文化消费的特征、结构及伦理思考

1.文化消费的基本特征。

我国文化消费总体表现为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方式转变、消费总量增加;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能力提高;同时社会的文化消费环境也在逐步改善。[6]但是,刘树燕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文化消费在当前则表现出文化消费的层次低、基数小、模式与结构单一,且内部差异显著等一系列特征。[7]从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特点来看,则表现为我国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增速快,发展潜力大;受收入的影响大及波动性大;不同地区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具有非同步性、波动性及差距扩大化;大众娱乐文化消费比重高而高层次文化消费比重小等特点。[8]

从文化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来看,我国城镇居民文化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则呈上升趋势,文化消费方面的差距缩小,且文化基本需求占平均文化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9]但是,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呈非对称的倒U型和较对称的倒U型。[10]

然而,由于我国是一个文化消费很不均衡的国家,不同地区文化消费差异明显。如我国文化消费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结构差异及群体差异等方面都表现出非均衡性增长;[11]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水平、结构与增速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文化消费增速的空间差异最为显著,消费水平的总差异次之,而消费结构总差异最小;[12]在文化消费结构上不仅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对于可选择的文化消费项目有着不同的品位和偏好。[13]

2.文化消费的结构分析。

文化消费结构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殷宝庆等人采用静态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从结构变动度、结构相似度、环比增长速度、城乡差异等四个方面对浙江文化消费结构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乡之间在文化消费结构整体上越来越趋于相似,但是城乡居民在文化消费的总量上和结构上依然存在差距;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结构的变动度存在差异,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支出上的环比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农村居民。[14]

目前创意文化、养文化、微文化、奢文化、宅文化和藏文化,正在成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新的增长点。[15]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文化消费发展趋势,引领与规范文化消费,为文化消费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文化消费的伦理思考。

从伦理的视角来看,文化消费既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好的一面,同时也可能存在着不利于社会发展与价值实现的一面。所以,我们必须审视文化消费的伦理属性,考量文化消费的伦理性,审视其社会价值的得失;[16]而从文化伦理的角度来看,文化伦理与文化消费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伦理是构建新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而文化伦理的构建离不开文化消费实践。[17]

从文化消费伦理来看,文化消费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特性,要保持文化消费伦理的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统一。从其社会属性来看,文化消费传播并弘扬社会的主导价值;从其经济属性来看,文化消费可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文化消费的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是文化消费伦理评价的基本问题。文化消费伦理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发展,也关乎整个国家的消费结构、产业导向甚至社会风气。[18]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出文化消费伦理的不同特点与风格,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评价方式。应针对中西方文化消费伦理差异,采取审慎的态度,遵循文化消费伦理的适度性、可持续性及和谐性原则,构建理性、健康、科学和可持续的文化消费观。[19]

(三)文化消费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我国学者近几年来开始关注与文化消费相关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而这些指标体系的构建能为数据统计、现状比较及发展趋势评估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构建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

以王亚南为核心的课题组研制推出了“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该评价体系可以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生产的发展成效进行量化比较,并可在同一标准下比较纵向年度间及横向地区间的文化消费民生需求增进的真实效应。[20]另外,王亚南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又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指标体系,如“民生基础系数”、“民生消费系数”、“文化需求系数”等系数,并于2014年运用这三项指标检测了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与产值(国民收入)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必需消费与必需消费剩余增长之间的协调性差距。[21]

2.构建文化消费测评模型与指标。

为了解决学界对文化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从单项指标入手的问题,李惠芬等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构建了居民文化消费测评模型与指标,对副省级城市文化消费进行实证研究。该测评模型选取了居民边际文化消费倾向、文化消费需求缺口、文化消费支出及其占比等四个指标,并提出了“齿轮啮合型”的文化消费实施路径与举措。[22]

3.构建文化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文化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消费水平的指标集合,而并不是把一些指标简单罗列和随意组合。为此,以金元浦为主导的“文化消费指数与调研课题组”构建了由“需求、供给、行为、信心和环境”五大部分构成的“文化消费要素链”体系,涵盖了文化消费的各个方面。该指标体系着眼于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以“要素链”的形式生动反映了文化消费过程中文化消费主体与客体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与作用。[23]

另外,2015年,李杏等则以文化消费动力、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效用为三个一级指标,构建了四个层次的文化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4]而高莉莉等人则基于文化消费发展现实的考察,以“文化消费实力、文化消费潜力、文化消费环境”等三个有效因子为依据,构建了一个“区域文化消费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用于评价不同区域的文化消费竞争力。[6]

这些指标体系为各个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评价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

4.构建文化消费指数体系。

郭熙保等人认为,从商品和货币支出角度测量文化消费水平的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文化消费现状。为此,他们设计了以消费时间为统计单位的文化消费指数,采用时间禀赋来衡量文化消费水平,相较其他测量方法,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现有的文化统计指标相比,该指数反映了个人和群体对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占有、欣赏、享受、使用等行为的价值偏好,淡化了实物和货币支出指标,更关注人们从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所获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25]

5.构建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

为把握文化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一套文化消费统计指标来评价文化消费现状显得尤为必要。国凤兰等人从“文化消费环境、消费时间、消费水平、消费支出、消费群体、消费品和消费服务”7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41个三级具体指标的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不仅可以评价目前我国文化消费现状,而且可以利用时间序列资料对文化消费趋势进行预测。[26]

(四)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学者早期就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在1993年雷五明认为影响文化消费的变量由强到弱依次是收入、职业、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等;[27]而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加强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了影响文化消费的各种重要因素,如刘敏基于北京市1500个样本数据的分析表明,可支出金钱额度、个人消费习惯、文化消费种类、文化消费价格、广告媒体宣传5个分类指标对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和行为具有较高的解释作用;[28]姜宁等则基于长三角地区2004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文化需求、文化传播、文化产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29]

限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下面就近年来比较典型的影响变量进行简单述评:

1.收入水平、结构与分配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当代西方消费理论中,收入被看做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变量。无论是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还是生命周期假说,都一致地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0]

(1)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学界已广泛认同,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变量。[31]但是,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东、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对收入更为敏感;[32]对于文化消费水平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是释放文化消费潜力的最显著推动因素。[33]

(2)收入结构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徐和清等发现工资性收入对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扩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而财产性收入作用不显著。[34]基于该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首先要确保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其次要降低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不稳定性,提升收入预期。

而吕寒等[35]则从心理账户的视角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分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作用方式,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为正的“乘数效应”;财产性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为正;经营净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转移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负向的显著效应。这两项研究的结果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还需要今后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另外,其他学者还研究了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当期收入等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我国现阶段文化消费的最重要因素;[9][30]而城乡居民当期文化消费对当期收入的变化比较敏感;[36]前期文化消费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当期水平及其滞后1期均对当期文化消费有正向显著影响。[37]

以上这些研究分别说明了居民收入的不同类型及其对自身收入的分类不同会影响其文化消费水平。

(3)收入分配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王宋涛[38]从收入分配的视角进行了研究,结果为当居民收入的边际文化倾向递增时,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提高居民总的文化消费。但是,收入差距扩大间接促进文化发展的事实,表明文化的发展有一部分是以牺牲公平(分配)为代价的。

2.消费观念与习惯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消费观念影响消费主体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与价值判断。李忠飞等[39]与李钒等[40]则分别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收入水平、价格因素、消费结构及消费观念对农村文化消费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表明,消费观念是正向促进因素,而消费结构是负面影响因素。

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则难以迅速改变。胡乃武等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消费习惯显著地影响居民文化消费,[41]聂正彦等研究也认为消费习惯是影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而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差异较大。[32]所以,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不完全决定其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还可能与地方居民文化消费行为模式相关。

3.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则是制约文化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42]李杏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聚集对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产业聚集对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而且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正向作用的强度大小也不同。[24]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文化消费的增速与文化产业的增速是不一致的。宋琪等的实证研究认为,在东部地区,江苏省属于增速较慢的省份,其文化产业增速约为30%;但是,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增速为121.1%,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文化消费增速最大的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却远低于文化消费增速较低的重庆市。[12]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一定带来文化需求的增加及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

4.文化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种类型,而文化资本的获得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年幼时期的家庭体验获得;另一个是通过系统、速成的学习方式获得,其中教育是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43]2015年,高莉莉与陈劲分别研究了文化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陈劲的研究表明,文化资本比经济资本更能对文化消费支出产生主导性的影响,且高文化资本更容易促使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44]该研究揭示了文化消费水平与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内在关系;而高莉莉等则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微观数据,从家庭文化资本和个体文化资本两个方面研究了文化资本对成人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文化资本和个体文化资本对于文化消费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个体文化资本要强于家庭文化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43]

5.文化产品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我国学者分别从文化产品的种类、价格、供给水平等方面研究了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如李惠芬等认为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是影响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释放的重要因素,[22]陈海波等认为文化产品(服务)的种类是影响居民文化消费意向的主要因素,但是文化产品(服务)的价格对居民文化消费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45]

而刘恩猛利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文化消费品价格对文化消费有显著影响。[46]鲁虹等研究发现政府投入和文化产品价格对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1]

(五)文化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

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性质及其类型不仅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对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文化消费对国民经济、文化产业以及国民幸福的影响。

1.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许多学者分别从定性角度分析了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作用。文化消费不仅是检验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金石”,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文化消费比文化投资更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47][48];文化消费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作用的大小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49]在短期内,公共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文化消费,而从长期来说,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增加值将产生正向促进作用。[50]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体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文化消费发展的趋向。[51]

2.文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经济效应来看,文化消费既能促进经济发展“量”的增长,也能推动经济发展“质”的提升。[52]关于文化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但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如居民文化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拉动作用,居民文化消费每增加1亿元可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9.8295亿元;[53]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当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每增长1%,人均GDP会增长0.9983%,而且人均文化消费的滞后效应可以带来0.7540%的经济增长。[54]这些都说明文化消费的增长能有效拉动经济的增长。

尽管文化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不能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各省文化消费水平,还需综合考虑各省的地域文化以及居民消费习惯等因素。[25]

3.文化消费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

冉净斐[2]等学者已经注意到文化消费对增进国民幸福感的意义,不过仍局限于定性分析;而周春平则使用问卷调查研究了文化消费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物质消费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文化消费则能显著影响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然而,发展型文化消费(如阅读、旅游等)对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休闲型文化消费(如看电视、玩棋牌等)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55]所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消费对幸福感的边际贡献逐渐递减,而文化消费对幸福感的边际贡献逐渐递增。

三、未来文化消费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尽管我国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对我国文化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也得出了一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建设性结论。但是,目前国内文化消费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层次以及研究数据、变量与建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56]所以,今后应从多视角、多层次、多变量等方面加强文化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加强文化消费的多变量研究

文化消费的多寡与质量不仅受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以及文化市场发育程度等条件的制约,还与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消费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追求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还受社会舆论导向、人们的消费风气等因素的影响。[57]

由于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也就导致了影响文化消费的变量将是多维的。单单从某一两个变量来考查影响文化消费的机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很难揭示出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机制。因此,文化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能孤立地从某个视角出发,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58]

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求影响文化消费的多变量模型,在更加真实的多变量的情境中来探讨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进而较全面而系统地分析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行为,对影响文化消费行为的制约机制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二)加强文化消费的多层次研究

在推动文化消费增长,提升文化消费的经济效应方面,存在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三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源。[52]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个人自主选择,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的引导和社会文化消费需求三者互相影响。[17]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则构成了影响文化消费增长的复杂机制。

因此,文化消费的影响变量将是多层次的,决不能简单地从某个层面对个体的文化消费能力、社会的文化消费趋势、国家的文化消费水平等进行研究,应该从个体(微观)、社会(中观)及国家(宏观)等多层面来系统研究文化消费的特点、趋势及其文化消费的制约因素,深入探讨影响文化消费的机制问题,如国家政策——社会发展——个体心理是如何递进地对个体的文化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国家政策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会诱发个体的心理变化,个体的心理变化又会对具体的个体消费行为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基于文化消费应该是个体、社会、国家等多层面研究的现象,我们必须厘清影响文化消费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个体、社会、国家等多层次来加强文化消费行为的研究,以建立一个由多种动力源构成的最佳影响模式,并实现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长效动力机制。

(三)加强文化消费的多视角研究

文化消费不仅仅与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居民的收入有关,它涉及到诸多超经济的层面。[57]而我国对文化消费的研究以经济学居多,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相对较少。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应当开展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以拓展其领域,深化其内容。[59]

尽管大量研究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文化消费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分析,但是,文化消费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也是社会学和文化学问题。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文化消费则限制了对文化消费进行社会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的探讨。而文化的心理特性又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心理运动的过程,因而也要加强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文化消费影响机制的研究。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个体的行为是其内在心理的表现,而内在心理活动是行为产生的原因;外在因素(如国家政策、社会引领等)需要通过个体的社会认知才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作用。因此,个体的心理与文化消费行为间的关系研究必将会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以,文化消费既是(文化)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也是(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更需要引入心理学研究机制。因此,今后文化消费要从多层面、多视角、多变量加以研究,以探讨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1]林东生.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东岳论丛,2011(05):105-107.

[2]冉净斐.论文化消费对国民幸福的影响[J].消费经济,2012(03):65-68.

[3]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0(03):91-96.

[4]李惠芬.南京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研究[J].江苏商论,2010(02):23-25.

[5]李钒,孙林霞.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05):160-161.

[6]高莉莉,赵岳峻.我国文化消费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J].文化产业研究,2015(01):75-89.

[7]刘树燕.我国农村文化消费发展问题探微[J].理论学刊,2010(04):78-80.

[8]徐和清,石皓.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特点及促进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03):83-87.

[9]刘晓红.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实证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27-30.

[10]徐雪高,张振.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经济纵横,2014(10):35-38.

[11]薛华.我国文化消费的非均衡性及其发展路径[J].文化产业研究,2014(02):81-92.

[12]宋琪,武婷婷,董朕.基于Theil指数的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测度分析[J].理论导刊,2014(01):91-93.

[13]胡小莉,张宜春.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J].消费经济,2015(05):35-40.

[14]殷宝庆,颜青.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变迁及其优化升级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4(23):117-119.

[15]卢嘉瑞,薛楠.中国文化消费需求的六大新趋势[J].消费经济,2013(05):23-26.

[16]马海燕,周俊敏.关于我国现代文化消费的伦理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41-45.

[17]江凌.论当代文化消费困局及文化伦理体系的建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64-70.

[18]周中之.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及其规范体系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09-11.

[19]李小红,徐绯斐,吴雄鹰.中西文化消费伦理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05):38-40.

[20]王亚南.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评价体系阐释——基于“十五”以来全国基本态势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0(02):242-263.

[21]王亚南.全国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供需协调检测——2012年应然增长和理想增长差距测算[J].文化艺术研究,2014(03):1-25.

[22]李惠芬,付启元.城市文化消费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04):143-149.

[23]金元浦,刘敏.2014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实证调查与分析[DB/OL].http://www.aiweibang.com/yuedu/68086791. html,2015-11-25.

[24]李杏,李震,陆季荣.文化产业集聚与文化消费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05):1-8.

[25]郭熙保,储晓腾,王艺.文化消费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比较——基于时间利用的新视角[J].消费经济,2015(06):44-50.

[26]国凤兰,刘庆志.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5(08):36-40.

[27]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消费经济,1993(03):24-25.

[28]刘敏.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1500个样本调查数据[J].消费经济,2014(05):40-47.

[29]姜宁,赵邦茗.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05):27-35.

[30]高莉莉,顾江.能力、习惯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J].软科学,2014(12):23-26.

[31]鲁虹,李晓庆.上海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3(06):55-58.

[32]聂正彦,苗红川.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39-144.

[33]马玉琪,扈瑞鹏.基于面板分位回归模型的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经济,2015(02):79-83.

[34]徐和清,张桂香.收入结构对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2013(06):51-54+62.

[35]吕寒,姜照君.城镇居民分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基于2002-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61-66.

[36]王颖.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的敏感性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04):43-46.

[37]李杏,章孺.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04):28-35.

[38]王宋涛.收入分配对中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02):21-27.

[39]李忠飞,朱晓杰.基于JJ检验的河南农村文化消费时间序列模型分析[J].消费经济,2013(02):65-68+97.

[40]李钒,孙林霞.基于JJ检验的农村文化消费时间序列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07):135-137.

[41]胡乃武,田子方.我国文化消费及其区域差异[J].经济问题,2015(07):1-6.

[42]李艳.扩大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基于温岭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01):57-60.

[43]高莉莉,胡慧源.文化资本对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的研究[J].文化产业研究,2015(03):46-58.

[44]陈劲.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及其资本积累——重庆例证[J].改革,2015(07):110-119.

[45]陈海波,赵美玲,徐先翔.居民文化消费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镇江市的调研数据[J].消费经济,2012(01):60-64.

[46]刘恩猛.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2(05):78-81.

[47]于泽,朱学义.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2(05):75-77+74.

[48]陈南岳,全少华,杨灵芝,李欢.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46-49.

[49]蔡旺春.文化消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06):50-56.

[50]王树华.文化消费、公共财政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为例[J].文化产业研究,2015(03):132-144.

[51]房宏婷.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J].理论学刊,2011(10):111-114.

[52]张凤莲.文化消费增长的经济效应及促进机制研究[J].东岳论丛,2015(06):97-101.

[53]马玉琪.居民文化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8-9.

[54]林秀清.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57-61.

[55]周春平.文化消费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的证据[J].消费经济,2015(01):46-51.

[56]朱立通.文化消费研究综述[C].文化发展研究,2014(01):197-208.

[57]张剑锋.文化消费质量论略[J].北方论丛,2008(03):142-144.

[58]杨晨.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2):116-118.

[59]罗晓玲.近年我国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0-74.

编辑:鹿风芍

G122

A

2095-7238(2016)05-0100-08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5.018

2016-08-01

本文为2015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心理账户与文化消费行为”(1506564)阶段性研究成果。

魏祥迁(1970-),男,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心理与行为决策。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消费影响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40年消费流变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