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依饭节经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

2016-04-11 06:53鲁彦臻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仫佬族生态美学海德格尔

鲁彦臻



★民族研究★

仫佬族依饭节经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

鲁彦臻

【摘要】仫佬族依饭节经文不仅以祭祀还愿的民间文艺活动展示出仫佬人民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记忆,而且蕴含了仫佬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所孕育出的生态智慧。深入发掘依饭节经文诠释出的生态美学价值,对后工业时代下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加快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和重视生态意识教育具有巨大的研究拓展空间,这也昭示了寻求一种科技文明下工业与生态、技术与诗意并行而生的衍进方向的可行性探索。

【关键词 】仫佬族;依饭节经文;生态美学;海德格尔;诗意

仫佬族从支系上说属于百越的一支,是很早就活动在岭南一带的广西土著山地民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仫佬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其位于广西北部,下辖8个镇和5个乡,有壮、瑶、仫佬、壮、侗、苗等少数民族25.81万人,仫佬族人民占当地总人口的31.2%。“文峰卓笔插浮虚,元岳凌云步帝衢”的特殊地形风貌,以及与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体验,形成了独特而瑰丽的仫佬族传统文化。仫佬族的依饭节绵延发展了数百年已经成为仫佬人民生活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依饭节”原本在民间并不叫做“节”,叫“依饭”,是人们祭祀祖先、酬谢先祖和感恩神灵的还愿活动,只是后来愿意做的人多了,如同节日一样热闹而隆重,历代约定俗成下来成为了“依饭节”,因此“依饭节”也叫“喜乐愿”、“祖先愿”和“做依饭”。

尽管在文化学界对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在不断上升,现行关于少数民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但是笔者在整理关于仫佬族研究的资料时发现,对于仫佬族文化的相关研究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首先,关于仫佬族研究多倾向于仫佬族民歌、舞蹈、体育等方向;其次,关于仫佬族文化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主要集中在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价值传承、传统文化特征等传统方面。因此,关于仫佬族文化的研究在研究文本的选择和研究角度的创新上依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由于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无本民族文字,那么将“依饭节”仪式中的唱词经文作为文本依托,以西方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不仅能够呈现出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整体结构观照,而且更加深刻地诠释出生态整体观的哲学内涵,同时也以“诗意的栖居”指明了人类的未来的发展指向,对于我们了解仫佬文化精髓,领悟仫佬人民智慧,发掘生态美学价值,传递生态文化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仫佬族依饭节与生态美学的关系

从中国古人的“人定胜天”,到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迈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人们一直渴望做大自然的主宰。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即使科学技术使我们进入“后工业时代”或者“后现代时代”,生态问题仍然是困扰现当代人类世界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生态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也呈现出不可遏制之势。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则以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为最高的道德伦理目标,这种观念的诞生也宣告了生态学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中期以后,当“回归自然”成为现代人们普遍生活心态和伦理诉求时,在人们的心理期望和当代学术时域下,生态美学的提出不仅顺应时势,而且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以本民族人民的生存活动为生成土壤,以改善本民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促进本民族的进步为发展动力,传统文化的繁盛与人民生活状态的改变有着亦趋亦步的对应性,但是由于每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解决生存发展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形态。仫佬族在其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仅为人类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礼记·郊特牲》云:“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1],仫佬人民正是通过“依饭节”来祭祀祖先、对话先祖和神灵,并祈求来年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为一项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报恩达惠、消灾避难的请愿还愿的祭祀活动,依饭节不仅反映仫佬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而且体现了仫佬人民的歌颂自然和敬畏神灵的崇拜意识,其中的唱词经文更加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思想,孕育了与生态审美思想相契合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化功能。

二、依饭节经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一)整体思想结构:“天地神人”四元合一

荷尔德林说过:“与万有合一,这是神的生命,这是人的天穹。与生命万有合一,在至乐的忘记中回归自然宇宙,这是思想和欢乐的巅峰,它是神圣的峰顶,永恒的安息地。”[2]海德格尔继承了这种“万有合一”的思想,又汲取了中国古代天地合一的思想,提出了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说”,并以此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主观能动性的不断增强,人类的自我欲望不断膨胀,当水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无所畏惧”的人类这才发现:过度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同时也是一种“破坏”。因此,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拯救离不开他所谓的“天地神人”的四重存在,拯救地球靠的不是统治和征服它,只需要从毫无节制的掠夺破坏的步调中后退一步。

早在先秦时期,仫佬族人民就是百越族群中骆越中的一支,《汉书·地理志》有云:“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皆粤分也。”[3]“百粤”即是“百越”,是我国古代长江以南的庞大族群,渐渐发展为壮、仫佬、侗、水、毛南、布依等族。戴裔煌在其《僚族研究》中认为“僚”是“骆”的同音异写,即古代的“骆”,也是“骆越”[4]。因此《魏书·僚传》中记载了公元五世纪时僚人情况也是仫佬先祖的生活景象:“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巩、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5]由此可见,原始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仫佬族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形成的活力源泉。

由于原始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存条件的限制,仫佬族人民在繁衍生息之中渐渐地把依饭节看作是人、自然、诸神三者相互联系的桥梁,同时鉴于人与自然、人与众神的地位不同,通过依饭节的祭祀活动不仅可以表达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崇敬之情,还能借以祈愿神灵和自然能够给他们带来祝福和希望。他们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神,通过依饭节对神灵香献十供“香、花、茶、果、灯、豆腐、蔬菜、禄糁、银钱、财纸”可以对话神灵,祈求神灵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和愿望赐福于他们。如在依饭节的第一阶段“敬神”阶段,依饭师公如是唱到:

“不求何因,不求何事。祈求祈保,保得众等夫妻二姓,夫不克妻,妻不克夫,越老越寿,越富越长,寿比南山之叠叠,福如东海之洋洋。南山长在,海水长流,双双到老,龙角齐全。也叩圣神大乘庇佑,再来祈保,保护花男(女)花根稳正花树坚牢,花枝受父母,父母受花枝,罗罗长大。也叩圣神大乘庇佑,再来祈保,祈保众等:今春已去,开春已来,种得祖奶田地,东种东成,西种西成,一粒落地,百芽竞起,上叶盖天,下叶盖地,普地兴成,种田者仓仓有满,种地者库库有余,吃了不了,卖也不尽,人担不了,马拖回家;种得山畚六业、芋头、面麦、棉花等件根根青秀,叶叶兴生,秋季丰登大熟。”[6]

仫佬族依饭节的祭祀仪式中第二阶段“娱神”阶段,依饭师公请、送的神灵就包括36位,不仅有本地本族的祖先神(本音堂上众位三祖家先、本县城隍辅德众佑老爷等)、民间神(敕封香山梁善利侯王、敕封江东吴广惠侯王等),还有西南少数民族共同敬仰的诸位大神(拜华殿上的本部属社主大王、清印大庙的本坊土主木勒古相地王等),亦有少数民族和汉族信仰的佛教神、道家神(天皇上帝、四大元帅、鲁班、观世音菩萨等)。在请、送神中都会有关于各路神仙的唱词经文,这些唱词经文不仅抒唱了各位神仙的来历和功德,而且体现了由于认识到人的自身局限而敬仰神灵,因为尊重自然万物而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美学理念。

在“朝上熟科”中的“三元唱”中唱到在大旱七年的时候,三元神“蓬下起飞符,撞起天上雷电闪,连时下雨满江湖”[6],使得“下界人民得耕种,千般草木尽生芽”[6];在“三祖唱”中对于劳动人民也寄予了“耕田种地要勤俭,芝麻绿豆满仓禾;税纳缴粮莫要误,莫与公差把手抓;奸事莫行贼莫做,犯了之时损身家;在世为人莫要懒,早晚功夫勤做他”[6]的美好期许;“社王唱”中讲述了社王小时候因为阿母嫌他生的丑,便连时丢去社王身,然而却得到龙王、畜生、虎狼、凤凰、石头等的庇护,因为感恩而给药盛求得五谷“养得凡间万万人,于此世间人敬奉,春秋二祭社王身”[6]的感人故事。古时的仫佬族人民之所以广泛而盲目地崇拜神灵,这固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关,但是这种崇拜神灵、敬畏生命的思想却蕴含着生态美学的哲理意味,即相关学者提到的自然生态审美中的第一阶段“神化的自然审美”——“在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中,人们认为万物都在神的掌管之下,人以外的万物与人具有同等的地位,万物与人一样具有神性或者某种超越性,人对于自然万物持有一种尊崇的态度”。[7]这同时也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本真的世界是天地人神自由游戏的四方关联体,而现代世界则是一个人为中心的主宰的场域。”[8]仫佬人民认为在自然的背后一定有某种具有神性的东西支撑着一切,人们崇拜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阳光普照,雨水滋养,草木茂盛,六畜兴旺,人们才能够得以生活安康,这样美好的愿景往往会体现在连接四方天地的祭祀仪式中,人们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祈愿求福,就如同“白马唱”中所祈求的“若是犯人求着妹,木枷铁锁自消融;夜路行人求着妹,面前无火像灯笼;若是求财叩着妹,招财进宝发兴隆;若是冤枉叩着妹,七七九日免灾殃;若是依饭叩着妹,合众人物保安康。”[9]

《尚书·尧典》说虞舜“堙于六宗”,而“六宗”即“天宗三,日月星也;地宗三,河海岱也”[10]。《礼记·祭法》中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11]。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山水的认识,只能以山水神崇拜的形式出现,早在先秦时候,孟子荀子便主张尊重自然规律,提出对森林鸟兽要依时令而行,庄子追求“以天合天”,讲求人与物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求得精神的安宁,在《周易》中,更是强调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倡导遵循天地之道,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正如《周易序卦传》所言:“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12]在“雷王唱”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雷公初到人间被困,幸得伏羲兄妹心地善良给予口粮“吃口第一得解渴,吃口第二法上身,吃口第三雷开劈”使得其得以脱困,后来雷公发威导致“三月十三落大雨,八月十五浸天门”,后来五雷得知实情后给后人“且叹辛苦肚尽辣,又唱十叹说你听”以告诫后人。风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风雨太大会引起洪涝灾害造成家破人亡,风雨太小又会造成干旱使人民不聊生,人们都渴望能够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但是人无法主宰万物,因此,人们把美好的心愿通过祭祀仪式来传递给诸神甚至上天以求得庇护和保佑。在这里人、自然、天地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人是宇宙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的重要一员;人要遵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符合天地共融的生存法则,做到天人和谐,万物共生。这就是海德格尔“四方游戏说”中的天地神人要“并肩而不相害,携手而共相生”的生态美学观的最好诠释。

(二)美学内涵:生态整体观

西方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有着深远的哲学思想根源,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是一”的思想是生态整体观最早发端, 而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论思想也标志着生态主义时代的到来,也成为当代生态主义的核心观念。爱因斯坦也赞同生态整体主义,他曾经言明:“人类本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然而却使自己脱离了宇宙的其他部分。……我们今后的任务就在于扩大悲悯情怀,去拥抱自然万物。”[13]海德格尔在借鉴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后也提出了生态整体观,而且宣称人类自觉地融入生态整体的途径,那就是遵循生态整体的内在精神,遵循自然规律,在这里,“天地神人”中的“神”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神性”,由此表示一种运行于世界整体的自然精神和自然规律。

利奥波德希望人类能够“像一座山那样思考”,他认为大地是有生命的整体性存在,而“它的土壤、高山、河流、森林、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的不可分割性”都是促使地球成为一个“拥有某种类型、某种程度的生命的有机体”[14]的重要因素。由此,把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其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是对抗工业文明飞速发展造成生态系统不稳定和整体失衡所产生的必然性结果,也在某种程度上与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生态美学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仫佬族是一个崇拜神灵具有多神信仰的民族,由于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灵性,因而他们更加热爱自然,遵从自然。在“龙虎煞唱”中“正月蛇儿能开眼,二月猪儿入社来;三月马儿吃嫩草,四月鼠儿定有灾;五月羊儿索上颈,六月牛儿在岭头;七月猴儿山上叫,八月虎儿满山头;九月鸡儿思白米,十月兔儿在沙洲;十一月犬儿想着对,十二月龙儿下海游”[15]都是仫佬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虽然没有完全的科学性但是已经充分体现了仫佬人民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崇尚,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雷王唱”中对伏羲兄妹的十句劝慰之言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道:“第一句句说你知,莫拿父母做闲人,有父有母好第一,就比木大得遮阴;第二句句说你知,莫拿兄弟做外人,有兄有弟好第一,进州进府得降人;第三句句说你知,莫拿媳妇做闲人,有饭有粥养媳妇,有棉有衣媳妇好;第四句句说你知,莫拿邻居做闲人,有盐有有得同借,借得这回又后回;第五句句说你知,莫拿兄舅做闲人,哪个有心敬兄舅,代代儿孙尽聪明;第六句句说你知,过峒莫打个牛人,你打个他也容易,有日个苦置不成;第七句句说你知,过田莫踩蔸禾人,你踩蔸禾也容易,有日饥寒不得吃;第八句句说你知,莫拿秤大去瞒人,置秤原置十六两,莫拿十八去瞒人;第九句句说你知,神坛社庙莫偷吃,块肉上板你莫给,块肉上板莫给吃;第十句句说你知,人人敬富不敬贫,个贫得见个好来,两手执叉叫作兄。”[15]这十句中不仅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德善行,也有公平正义、勤劳正直的处事之学,寄予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在“白马唱”中则讲述了一名白马姑娘男扮女装去半路拦截两位兄长贩运的茶叶和盐担的英雄壮举,从唱词经文所述可以看出仫佬人民在当时已经与其他民族有着一定的商品流通,显示出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相处。

盖光认为:“美是和谐的,生态审美的本质是在生态系统结构与生命共同体中归位人的和谐生存。”[16]透过依饭节经文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共存之道我们可以发现整体生态观在其之中的映射: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稳定和持久存在才能实现人类这一物种的长久安全的存在。

(三)理想的乌托邦: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认为人类只有正确认识到四重整体的世界关系才能使真理从遮蔽走向澄明,生态的家园和精神的家园才能在生态运行的节律中得以显魅,由此可见,诗意的栖居于人类的生态家园是与整体生态观密切相连的,同时也是海德格尔“天地神人”生态美学的最终目的指向。

“生态”在希腊文中最初的本义是指“处所”和“栖居地”的意思,可见,生态必然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被创造出来。著名理论家伊格尔顿认为,诗意的栖居主要目的就是要顺应自然。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一文中谈到,栖居要实现天地人神合为一体,人类要“诗意的栖居”就必须“保护大地”,因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应该是自然的守护者。海德格尔还特别强调诗意的重要性,他指出:“对于人的栖居来说,诗意是最基本的能力,因为诗才使栖居有了意义。”[17]诗意的栖居是相对如今的技术的栖居而言,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目前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然而,技术的栖居却在当代越演越烈,成为大家交口相传的时尚潮流,成为许多年轻人孜孜追求的生活方式,对于此种现象,海德格尔批判到:“欧洲的技术——工业的统治区域已经覆盖整个地球。而地球又已然作为行星而被算入宇宙的空间之中,这个宇宙空间被订造为人类有规划的行动空间。诗歌的大地和天空已经消失了。谁人胆敢说何去何从呢?大地和天空、人和神的无限关系被摧毁了。”[18]可见,诗意的栖居已经成为海德格尔为拯救人类于技术的栖居中所寻觅到的茫茫沙漠中一片绿洲,浩淼海洋中的一座绿岛,无疑是人类孑然前行的漫漫长河中带有乌托邦意味的灵魂栖居地,也即人类向往的生态家园。

在依饭节仪式之初,依饭师公点名拜请众神之后会行礼三拜上香献十供来表达百姓心中崇敬的拜谢之情。在“焚香通用”中的“献花唱”用“明花初采叶青青,梅花落了李花成”表达了花谢花开的顺应自然之美;“献茶唱”中“正二三月报新芽,滚水将来叶将赖,铜壶里内打莲花”展现了茶叶嫩芽炮制的清新脱俗之态;“献豆腐唱”把豆腐比喻成“只叹女人多技巧,打开里面白莲花”写出豆腐磨制过后的水嫩肤白之貌,还有“献果唱”“献蔬菜唱”等都体现了仫佬人民对神灵淳朴虔诚的感恩之情。一方面是因为仫佬人民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可见神生于自然,长于自然,诸如“花”“茶”“果”之类的食物它们长于承载万物的大地,吸收日月之光辉,汲取风霜雨露之滋养,是敬献神灵的纯洁无暇之物,能够更好地将人们的愿望传递给神灵;另一方面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用秉承自然节律而生长的天地万物更能展示,生态家园的构建实际上是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人类主动地适应万物的生长规律才能更好的实现诗意的栖居。

依饭节经文“朝上熟科”中的“土主唱”唱到“当初出圣有原因”:“只叹国公他计较,挖坏龙脉我尾山”导致“连时泡呇水如江”,后来“去到王前我就说,从头一二说原章”,因此国王将我封为一名土主王,从此之后保佑“家家平福又平安”,虽然古时的仫佬人民并不懂得过度砍伐森林树木会引发泥石流,但是通过唱词经文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知道如果不能顺从天意,顺应自然,就会遭受上天的惩罚的道理。在海德格尔生活的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帝国主义时期,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给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生态破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渐渐显露无疑,因此,海德格尔针对“技术的栖居”而提出的“诗意的栖居”的生态美学思想更加具有学术前瞻性,正如海德格尔主张的“解放”万物,应使自然万物都能顺应规律而存在,而不是“挑战万物,控制自然”。

三、依饭节中生态美学的现代启示

(一)敬畏自然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9],这句话常常被学界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开山之言,西方《圣经》在“创世纪”中同样描述到:“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用上帝的形象,他创造了男人和女人”[19]。因此,人不言而喻的就像上帝一样君临天下,渴望征服一切:他要征服自然,甚至要征服宇宙。

近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给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打了一只强心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强也促使人们更加蔑视自然,并试图控制自然。但是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人类轻视自然而造成的恶果也渐渐显露无疑。1962年,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以惊世骇俗的笔调描绘了人类滥用农药对生态人居环境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其提出的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享有地球资源的思想是向早期人类“控制自然”观念发出的有力挑战,也促使人们开始反省自己,如梭罗把瓦尔登湖比喻成世外桃源,赞美其纯洁澄澈是理想的栖居之地;艾略特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反复提到“荒原”,他认只有在群山之中、在自然中才能感到自由。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显露的人景相容的山水情怀,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更是令人击掌称赞,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画卷反而成为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态愿景。

在仫佬人民心中,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存在体,他们能够与人类对话,也享有和人类共生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花仅仅作为人们生活的点缀而存在,而在仫佬人民心中,花则是女性生育能力的象征,人类的子嗣繁衍都来自于花婆的赐予,在这里,花即是人,人即是花,虽然这是古时人们文明不开化对神灵的盲目崇拜所导致的,但是人们敬畏神灵实际上是敬畏自然,因为“万物皆有灵”,只有对自然怀有崇敬之心,人类才能得到神灵的祝福。

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深刻的认识到人类生存境遇中的不和谐状态,尤其开始深层次的感悟到调节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难度,并进而认识到了生态危机将会对人类生存及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发展科技是为了能够使人类生活得更好,但是真的如同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说到的“如果自然景观的美化要用推土机削平半座山峰,在上面修起高楼,又以带了伤痕的自然景观为背景,种上人工灌木丛”[20],人类孑然一身追求的科技社会又怎能还原出生命之真呢?

而基于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念的感发和人们对自然发自内心的崇拜,在仫佬山乡,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神山,神山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受神灵保护的,任何人都不能上神山砍伐或者狩猎。因此,仫佬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要胜于那些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而保护的野生自然保护区。可以这样说,仫佬族依饭节的生态信仰激起了仫佬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善待之心,从而使得仫佬山区较好的做到了真正的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加强对仫佬文化的宣传和工作也显得势在必行。

(二)生态意识教育

在文明程度不发达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很多时候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要远远胜于现代人,在仫佬族依饭节的唱词经文中我们可以显著发现,人们往往将个人的命运与自然、神灵紧紧的联系起来——“抽首初上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上香,祈保众等,寿命延长;三上香,香是木,心是竹,把刀来斩,把火来烧,风吹不动,雨洒不开”[21]。而放眼当下社会,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要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打出生起就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科技发达带来的诸多便利,却往往忽略了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无私的赐予,正如利奥波德曾经尖锐地指出现在教育体系中缺乏的是生态意识的教育。

诚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2],是自然孕生和化育了天地万物,那么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就应当尊重自然,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2]。现行教育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树立他们的生态整体观念,促使他们为保护地球的生态体系的完整和丰富而对自然心存敬畏,并在此过程中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诗意的栖居于人类社会。

在生态危机显露的时代,人类满足欲望的无限追求和发展经济增加财富的无止境要求已经与生态系统的有限承载力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如何将人类发展限制在生态可承载范围之内是当下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生态观教育不再仅仅是一个宣传标语和鼓吹旗号,更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义务,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文学艺术、社科研究和社会组织都应该负有普及生态意识的责任。由于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在长期各种类型的生态意识教育中,努力去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生态问题,建立起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综上,仫佬族的依饭节经文其实是仫佬族传统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精神、社会生活百态的百科全书,在研究仫佬族依饭节唱词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依饭节唱词经文中蕴含着的多重生态美学价值:其一,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四重存在体系形成了依饭节经文中整体生态结构,与之相适应,依饭节经文呈现出浓厚的神话色彩,打破神话与现实的藩篱,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其二,依饭节经文汲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养分,沉淀出丰厚的思想内涵,看似荒诞不经的神灵故事却呈现出生态整体观的美学内涵和灿若星河的民族智慧。其三,依饭节经文本身所蕴涵的诗意化生态理念,不仅是对当下过度发展的科技文明的一次拷问与重塑,而且也是管窥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窗口和载体,这也昭示了以生态美学视角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广阔空间与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p1457

[2] [德]荷尔德林(作)戴晖译.荷尔德林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8-9

[3] 班固(作)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28

[4] 贵州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七辑·僚族研究[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0年,第4期

[5]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p247

[6]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组.仫佬族依饭节经文辑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p19、p60、p64、p70

[7] 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生态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p91

[8] 余虹.艺术与归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引言

[9]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组.仫佬族依饭节经文辑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局,2014年,p90

[10] 慕平(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p116

[11]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p232

[12] 郭彧.中华经典藏书: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94

[13] Wynne Tyson.He Extended Circle[M].New York:Paragon House,1989:76

[14] Susan pladergi,J Baud Callicott.The River of the mother of God[M].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9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组.仫佬族依饭节经文辑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p153、p107-109

[16] 盖光.文艺生态审美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p35

[17][德]海德格尔(作)郜元宝(译).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p93

[18][德]海德格尔(作)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p218

[19]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p137-139

[20] [美]霍尔姆斯·罗林斯顿(作)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p46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组.仫佬族依饭节经文辑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p15

[22] 刘昭瑞.《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p243-251

[责任编辑:古卿]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Scriptures of Mulao Yifan Festival

LU Yanzhen

【Abstract】Mulao Minority's Yifan Scriptures not only demonstrate Mulao people's deep memory of national history by means of folk artistic activities but also reflect Mulao people's ecological wisdom during the long historic process. It is advocated that deep excavation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values in Yifan Scriptures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in post-industrial era, accelerate social sustainable prosperity, and respect ecological education. Moreover, ecological aesthetic values in Yifan Scriptures also manifest the feasibility of harmonious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of industry and ecosystem, technology and poetic sense.

【Key words】Mulao minority; Yifan scriptures; ecological aesthetics; Heidegger; poetic sense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6)02-0016-08

作者简介:鲁彦臻,广西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邮编:530004 )

猜你喜欢
仫佬族生态美学海德格尔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