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2023-01-08 13:41李金静赵红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古歌仫佬族活态

李金静 赵红

(1.桂林理工大学;2.桂林学院)

一、仫佬族古歌概况及现状

(一)仫佬族古歌的概述

仫佬族古歌于元代末期明代初期就已初步形成。它是使用仫佬族语、土拐话和壮话进行演唱的一种双声部声乐演唱形式。句式上主要采用七言、十一言及长短句式。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最主要的仫佬族聚居地及仫佬族古歌的传唱区域。仫佬族古歌是仫佬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演唱的民歌的总称,同时又是仫佬族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仫佬族流传性较强的古歌大约有千首。主要是人们在赶圩日和节假日聚集走坡时进行的对歌。一般分为6类歌,分别是:“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礼俗歌”和“其他歌”。

(二)仫佬族古歌现状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仫佬族人最主要的聚居地。该地的仫佬族“依饭节”在 2006 年就被列为了国家级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关于仫佬族人的婚礼习俗和走坡节等6项也被列为了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目前对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等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仫佬族古歌是仫佬人在进行各项风俗、礼仪和节庆都会唱到的歌曲形式。因此,可以说目前仫佬族古歌作为重要的载体同样也受到了保护和传承。但是,目前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针对仫佬族古歌的专项保护传承力度不够;传承人趋于老龄化,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过于商业娱乐化,流失了传统民俗的艺术本真等。

二、仫佬族古歌传承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仫佬族古歌在202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歌所演唱的内容不仅是对我国仫佬族人民千百年来日常生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等的真实写照,同时蕴含了我国仫佬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了解仫佬族古歌就是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而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二)有助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

仫佬族古歌是一种结合了民族语言、民族文学和民族声乐的综合性的艺术演唱形式。从审美视角出发,我们应从音乐美学和文学美学结合仫佬族古歌的地域性和民族历史文化等几方面,综合建立起属于我国少数民族之美的独有的审美视角。仫佬族古歌审美视角如下:(1)仫佬族原生态艺术美,主要表现在古歌中所透露的仫佬族人的宗教信仰、历史渊源、民风民俗及生动朴实的演唱形式。这些都体现了仫佬族古歌的自然朴素的原生态美。(2)仫佬族音乐艺术美,主要表现在古歌中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时同声二声部低音与高音相互辉映的重唱形式中。(3)仫佬族民俗风情美,主要表现在“走坡节”和“依饭节”中演唱者独特的民族打扮装束、舞台装饰和节庆期间的歌、舞、民俗体验与仫佬族人世居的这一片热土的优美风景中,从而形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使人沉浸在仫佬族民族风情美之中。

三、仫佬族古歌传承与人文环境分析

适宜的人文环境和较好的民众基础是仫佬族古歌艺术活态传承的丰厚土壤,目前仫佬族古歌传承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改变了仫佬人原有的生产劳动手段,进而使仫佬族古歌失去了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例如:像广西其他村镇一样,罗城当地仫佬族人至今保留的赶圩的传统民俗。以前在圩日到处可以听到二声部的仫佬族民歌,在走坡时会自发地唱起古歌。但在近十几年间,除了在各种节庆活动、比赛中有演唱外,自发性的演唱古歌越来越少。仫佬族古歌日渐衰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仫佬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传统的仫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水稻、玉米为主。活动范围一般是在罗城县内的村子里。由于传统的仫佬族人是以种田种地为生,因此活动范围比较单一,聚会娱乐方式也较单一,场所一般也是田间山头。唱歌便成为了仫佬人消遣娱乐的方式。仫佬族古歌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礼俗歌”和“其他歌”六类,其中,“走坡歌”是男女青年在走坡时专门演唱的歌曲。在早时,走坡唱歌是山村里男女青年谈婚论嫁的必要方式。因此,从青年男女婚姻恋爱的角度来说,与旧时仫佬人们思想相对传统保守相比,现在的仫佬年轻人从思想上更加自由和开放。他们不再需要只是通过走坡对歌来寻找伴侣。仫佬族古歌中的“走坡歌”“开坛歌”和“口风歌”等有很多有关青年男女恋爱的内容。由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生活方式,很多仫佬族青壮年离开了自己的村镇,到外地打工改善生活。面对这一现象,仫佬族古歌如何在原有土壤上继续传承,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二)仫佬族语言与传统民俗文化的汉化

仫佬族是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因此,仫佬族古歌的保护与传承应更注重仫佬族语言语音的传播。仫佬族人为了便于仫佬族古歌的世代传承,在歌唱语言上采用了“仫佬话”“土拐话”和“壮话”三种。“仫佬话”的音韵较狭窄,“土拐话”音韵较为丰富。因为古歌的演唱中要注重歌唱语言的咬字和归韵等诗词化效果,因此在语言上选择了以“土拐话”为主的语言形式。仫佬族古歌演唱语言中每句话非常注重“收音”,要求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收音并为下一句或下一个音节做好准备。因此,更加注重前响的复合元音韵母音节以及带鼻音的复韵母音节的发声及运用。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代代仫佬族人的语言正在被慢慢汉化。仫佬族的汉化,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仫佬族传统服饰、民俗节庆上。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要通过这些民俗节庆活动展现出来的。通过调查,目前年轻一辈的仫佬人很多都不懂在婚丧寿诞仪式中用仫佬族语言演唱本民族的民歌,不遵循传统的仫佬风俗。由于仫佬族语言与传统民俗文化的汉化,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仫佬族古歌已经走入日渐衰落的境地,失去了其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人文环境。

四、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的路径探索

目前,“日渐衰落”依然是仫佬族古歌的现状。想要摆脱这种现状,在以往传统的保护传承模式上加以创新势在必行。“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过程中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和传承,最主要的形式是通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对于“活态传承”一词中的“活”字,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文字表面意思上来理解,它可以说是“人”,即:活着的传承人。因此传承人是非遗项目进行“活态传承”的关键;另一方面,更深层次上来说,它还可以指人民大众对非遗项目世世代代的动态流传和熟识程度。即:活着的非遗传承项目永远的存续,展现文化精髓。

(一)增强档案可视化活态传承

以往的档案更多的是以凝固历史的文字作为最重要的档案收集及保存形式。仫佬族是个只有本民族语言、无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因此针对仫佬族古歌,突出可视化活态档案收集和保存才更有传承的价值及意义。对仫佬族古歌可视化活态档案的收集和保存最主要的方式应为影音录制,如:制作纪录片、宣传片、教学与车载光盘等可视化影音制品。通过这些影音制品来阐述仫佬族古歌辉煌的历史、多层面的文化意蕴价值。增强仫佬族古歌档案可视化活态传承,可以使当代人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体验仫佬族古歌,也更易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从而使人们了解仫佬族古歌文化,更益于仫佬族古歌的保护传承。

(二)与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联合的活态传承模式

目前,广西部分中小学有仫佬族古歌进校园等音乐课内容,但高等教育学校中关于仫佬族古歌教育教学的内容涉及极少。随着时代的进步,美育功能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可以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面出发,开展以广西区内高校为场所的非遗“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教学和研究。

1.课程设置方面

开设与仫佬族古歌相关的课程。通过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对仫佬族古歌进行统一梳理、总结性研究和研发设计,凝结构建“产、学、研”教育型非遗仫佬族古歌的教学体系。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仫佬族古歌文化、音乐特征及声乐技巧等方面开设公共艺术和公共人文专业课程、微课和慕课。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寻找校地合作的结合点,邀请仫佬族传承人走进大学校园课堂,真正把传统技艺展现给当代大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仫佬族古歌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变革发展,在高校美育教学这一阵地中重新焕发生命力。这一设想落地,才能保证仫佬族古歌在广西高校中持续长久的活态传承下去。

2.组建培育高校创新创业团队

按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促进广西区内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仫佬族古歌等非遗文化,以及非遗文创产业的相互发展,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仫佬族古歌中非遗元素的文化形态衍生转化,文化创意对“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产生影响并做出贡献。将仫佬族古歌的研究融入大学生社团,培育专门研究仫佬族古歌的学生双创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借助赛事,可达到不断优化非遗文化,创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非遗文化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与效果。这既体现了高校美育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也是对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三)文化产业与数字产业相融合的企业模式

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企业是当今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其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依托于企业来保护和传承仫佬族古歌是十分必要的。仫佬族古歌在文学、艺术、语言等诸多方面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可以衍生出很多与文化、民俗和旅游的相关产业。同时深入开展对仫佬族古歌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使其衍生出文化产业与数字产业相融合的企业模式。可以开展的产业模式有:文化旅游项目、演艺娱乐项目、印刷出版项目、工艺美术项目、文博会展项目等。这一系列的产业模式都需要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提高文化产业服务水平的相关政策出台等。

文化产业与数字产业相融合的企业模式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把握市场需求,根据目标群体,树立民族品牌意识,还可以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其文化、经济和生态等诸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1.打造仫佬族古歌民族文化品牌

一种文明,一个民族,其生存,其延续,有一种力量是强大而永恒的,那就是民族的文化。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品牌的打造和传统技艺的挽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等内容,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广西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聚集区,在民族团结、文化自信、民族品牌打造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上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仫佬族古歌不仅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有效的文化旅游开发,打造仫佬族古歌民族文化品牌是十分必要的。

为使仫佬族古歌同文化旅游业深度结合,推动仫佬族古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着重将探究仫佬族古歌的“定位”“推广”和“发展”等品牌营销观念融入其中。以目前广西最为成功的“刘三姐”品牌打造为例,它通过建立刘三姐文化品牌,使国内外对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风俗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文化品牌的效应对仫佬族古歌保护性文化旅游开发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政府部门要提高对仫佬族古歌品牌打造的重视程度,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促使仫佬族古歌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运用好仫佬族特有节日“依饭节”和“走坡节”两大节庆日,通过集文旅产品和文化演艺相联动的仫佬族音乐节,提升古歌知名度,使当地旅游业兴旺发展。

2.打造仫佬族古歌舞台剧目

近年来,演艺娱乐项目逐渐在音乐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以广西近年来打造的舞台演艺剧目,如:阳朔的“千古情”和桂林雁山区打造的“壮美漓歌”都收到了不错的反响。舞台剧目演艺的核心功能是集中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化内涵。仫佬族古歌中的“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礼俗歌”和“其他歌”六类歌曲,展现了仫佬族人日常风俗习惯。此六类歌演唱时的顺序、场合及功能各不相同,每一类歌都有其经典曲目和唱段,如:“走坡歌”中的《分离歌》和《相遇歌》,“礼俗歌”中的《求婆歌》和《婚嫁歌》。经过对此六类古歌经典曲目进行排列、设计和重组,谱写成几部完整的剧目,既可以展现仫佬族人的生活习惯、婚嫁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文化内容,也可以使游客更加完整地了解仫佬族古歌的艺术魅力。

五、结语

仫佬族古歌是仫佬族人古往今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是仫佬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仫佬族人文精神的映照。它体现了仫佬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更是仫佬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人。仫佬族古歌传承目前日渐衰落,创新传承方式对于仫佬族古歌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中提到的档案可视化管理、与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联合、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等活态创新模式,希望可以对仫佬族古歌保护与传承有所帮助和借鉴。仫佬族古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猜你喜欢
古歌仫佬族活态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学探究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受尔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少数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