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龙
★民族研究★
羌年·年歌传承创新实践
陈兴龙
【摘要】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离不开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需求,这种不断产生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推动人们不断地提出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文章以文化发展的理念,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就羌年·年歌如何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通过多次尝试,开创了一条适合羌年·年歌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 】羌年·年歌;创新发展;实践
一、羌年·年歌的人文内涵及当代价值
年歌承载着历史的文化记忆。年歌是在特定的条件和人文环境中产生的,是羌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承传下来的。它承载着丰富的古羌文明信息和地方性知识,反映着羌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原真性,保留着浓缩的羌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羌族居住地,即崇山峻岭之间的岷江河成为得天独厚的“藏羌彝”文化走廊。
12首年歌蕴涵着羌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古羌文明,反映了羌族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等。
羌族以年歌这种独特的形式传承着羌年的文化,并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表达对自然万物、故土和祖先的敬畏、依恋和崇拜,体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友爱、尊老爱幼等思想理念。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无论是年歌歌词内容,还是音乐与舞蹈的音韵动律,都有明显的游牧文化和浓郁的农耕文化的痕迹。以此也充分证明了羌族先民在文化互补完善的基础上创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羌年·年歌这一文化艺术本质上是羌族先民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应该说,年歌是当时社会文化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而且体现出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脱离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呈现着古羌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沉淀着建构精神家园的经验和生存的智慧。同时,又通过这些维持民族血脉的因素反过来又世代塑造并延续本民族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群体意识,成为羌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之一。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羌年正是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理想场所;年歌又是文化认同的集中表现。届时,流动的人们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从四面八方回到家,手牵手,唱着jjea sha(吉莎)倾吐着内心的感情,享受着“共同体”的温馨,感受古老而常新的真情,找到亲和的结点……
年歌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价值。羌族先民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生态环境和生活背景中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成就了高度文明。他们克服了没有文字传承的极大困难,以歌舞艺术形态来表达他们的思维观念和知识体系,而且表现得丰富多彩、灿然可观。如:羌年庆典活动时,人们身着盛装,怀抱太阳馍馍、月亮馍馍、山形馍馍等,唱着hvo yi yo(嗬伊哟)这首歌曲,到圣山神林中的白石塔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对天地日月及自然界诸神的顶礼膜拜,体现羌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生态保护的强烈意识。
二、羌年·年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产生久远的年歌,穿越千百年,虽历经艰难曲折,却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足以证明年歌在羌族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羌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物质生活有了质的飞越以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高。然而,在羌年文化中最具有重要价值的核心部分(年歌)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年歌所具有的重要社会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挥。其主要原因归纳有二:一是客观原因。如没有规范统一的书面文本;传承传播方式单一落后;羌区经济滞后,必需的经费难以保障。二是主观原因。理论研究多、落地落实接地气的研究少;在羌族新一代人当中,缺乏创新者、发展者,习惯于躺在先辈们所创造的财富温床上,不想发现,不想创新、不想发展,把问题和责任都推到客观原因上。
笔者以为,羌文化传承、发展缓慢的客观原因是存在的,是实际的,但它不是主要问题,只要稍加努力,是不难克服的。而主观原因才是问题的关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尤其需要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不断改革求新的意识,不能敏锐地洞察到问题,即使客观现实已经尖锐地向你提出了要求,你也还可能躺在已有的成绩上酣睡不醒。
三、创新实践寻发展
一年一度的羌年庆祝活动,隆重热烈的场面体现了盛时中国羌族人民真实的现实生活状况。羌年活动从形式上得到抢救性保护。长期以来,同众多专家学者一样,笔者也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抢救上,这些拯救性研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弥补了羌族文化领域里的空白,丰富了羌族文化研究的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次多地的实地考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包括羌年在内的羌文化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就必须树立创新思想,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原来的传承传播方式上加以创新。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段话使笔者深受启发,并在羌年·年歌发展的研究方面拓展了思路,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一)突破定势思维,树立创新思想
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最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成为任何事物发展的动力。要想有效地实施创新,必须首先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而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则是要突破定势思想。用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的话来讲:“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当然,思维定势也有它的好处,如我们举办一年一度的羌年活动时,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使活动得到顺利完成。然而,思维定势的三大弊端如单向思维,即“脑子不转弯”,使年歌不利于在更大领域里的开拓创新;如主观主义,即忽视对事物新的认识,因此对年歌传承上的创新有害;如静止看待,即把年歌看成是静止的、孤立的、一成不变的,因而阻碍其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定势思维进行思维创新,所谓的思维创新,就是主体运用新的认识方法,新的思维角度、新的实践手段去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取得新的认识成果。如:从白石去火创造出火镰,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一种简单的劳动号子引伸发展为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等等。
(二)“守旧”是必要的
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思维方式的随性作用,一般总要先从传统的方式上延续。如保持“口耳相传”、保留形式和内容、依赖传承人(包括政府行为的文化传承人)等,这是千百年来传统习惯办法,即“守旧”。现实生活中已明显地证明了这种传统办法,虽然已经远远不适应当今社会,满足不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但是,就是因为“守旧”,才使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守旧”守稳当了,就不用担心“底盘”了;“守旧”守清楚了,就知道哪些东西最需要创新了,也会知道重点抓什么?在我看来,“守旧”就是继承,是基础。“守旧”的目的就是保持优秀,找出不足,找到新的生长点。
(三)变“口耳相传”为书面文本和音像传播
书本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集晶,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1991年羌族拼音文字创制成功,结束了羌族无文字传承文化的历史,从“口碑文化”走向书面文化的新时期。《羌年·年歌》(即将闻世)就是用羌族拼音文字书写的,如第一首歌hvoy sha(嗬伊莎):“hvo yi yo hvo hvoy sha vho yi vho hvo vho,sha ya rrme jjea sha. Vho hvo yi yo hvo vho, sha ya rrme jjea sha.”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受县教育体育局委托、主持编写出版了五本《羌族语言文字》读本(幼儿看图学羌语、初段、中段、高段和教师用书)。2015年和2016年两次举办《羌语教材》骨干教师(100多人)培训班,绝大多数不会羌语的学员,学会了用羌文记录和用羌语唱羌年·年歌,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有了书本,当代人能够很方便地把前代人和当代人共有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通过“书本”这个载体传给下代人,使下代人一开始就站在前代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做得更大。
我们在把“口耳相传”形成书本的同时,制作了《羌年·年歌》12道DVD光盘,开创了一条适合羌族文化自身发展、传播的新路子,并通过这条路子把羌年·年歌中乐观、豁达、光明的东西传达给当下的人们。
(四)变“单一化”为大众化
羌年是集宗教、 习俗、艺术、服饰、道具、建筑和大自然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整体。包涵着意识、价值、规范及三者的互动和联系。年歌,是羌年的核心,以12首年歌贯穿整个羌年活动始终的节庆表现出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羌年·年歌既有经典性,又有广泛性,经典性为人们提供了视觉盛宴、文化大餐;广泛性则是民众自足的娱乐,是为了满足自己追求美好的本性,超越自我,走向世界,发展思想认识的一种工具,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审美客体。羌族年轻一代参加羌年活动的全过程,沐浴着传统文化的熏陶,理解其中的道理;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感悟;为人情世故的理解处置;处世为人、做事待物等等。因此它在弘扬民族精神,模塑人生,陶冶情操、保护自然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年歌像一坛发酵的美酒,仍封存在羌区局部。为此,我们对年歌的歌词进行了解读、翻译、整理。例:“我们唱着古老的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我们跳起吉祥的舞,祝福村寨幸福安康。”“家人相聚团年、村寨集体欢娱、歌唱今天的日子,歌唱明天会更好。”“辞旧迎新过新年,尊老爱幼不能忘;老作表率少奋发、人旺家旺寨子旺……”。年歌的唱词丰富健康,朴素无华,生动活泼、富有哲理、耐人咀嚼,传承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变“羌语唱”为羌汉双语唱的创新实践证明,不仅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和规范统一,而且成为大众化后的年歌,有了宽广的传播空间,使更多的人进一步认识、了解、喜欢、研究和弘扬包括年歌在内的羌文化。
(五)与时俱进跨越发展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科学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协同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发展的必然趁势,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羌学学者,不仅是文化建设成就的守望者,更应成为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的开拓者。因此,需要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制高点上,以新时代的眼光审视开拓传统文化,敢于、善于超越传统,不仅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既保持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更要体现其时代性大众化。尤其是在展演上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要适应,既保持鲜明的民族性、原生性。更要突出强烈的时代性、新颖性,并以此取得更具标志性、更高显示度的成效。
羌年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然而却顽强地一以贯制地延续了下来,并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精神,且具有很强的包容融合、吸取消化并进而同化不同文化的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阿坝师院、茂县(古尼)羌情协会、成都市青年区交响乐团和四川省羌学学会携手合作,在2013至2015年的羌年活动中,以千年古歌和现代交响乐对话的形式,分别在茂县古羌城、白石羌寨等地全新演绎了羌年·年歌。通过用创新发展的方法和视角,展现了羌族人民欢聚在美丽幸福家园,用独特的方式共同祝福伟大祖国和谐安康的热烈场面和时代特色。反映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当地干部群众追求美好的乐观向上精神,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现代羌族原汁原味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热情好客。使对外沟通交流、文化传播的原始载体成为现代化。首创以传统古歌与现代交响乐对话的形式,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文化的世界性与本土性有机会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启迪人们思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结语
羌族文化要发展,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建言录[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 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
[3] 金艺凤、催善子.中国羌族民歌旋律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
[4] 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5]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古卿]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ongs of New Year of Qiang Calendar
CHEN Xinglong
【Abstract】In social practice, human beings demand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equirements, and the problems generated from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equirements and reality bestir humans to find ways out. The essay endeavor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songs of new year of Qiang calendar.
【Key words】Songs of new year of Qiang calendar; innovation; practic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羌年·年歌’保护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6)02-0012-04
作者简介:陈兴龙,阿坝师范学院教授。(四川汶川,邮编:6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