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实证研究

2016-04-09 05:09陈昌勇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移动互联网大学生

陈昌勇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实证研究

陈昌勇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移动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基本媒介环境,影响着网络主体的使用行为特征。在对皖西学院在校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手机上网的基本情况、具体行为和使用动因,评估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媒介化生存的影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行为;网络文化;大学生;皖西学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网民总数的88.92%。报告还指出,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6%。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大学生,更是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为了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存状态和使用特点,给高校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2015年6月,笔者开展了这项名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调查”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与方法

研究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基本情况、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具体行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动因。

了解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基本情况,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他们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也是研究其具体网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调研中,课题组重点考察了皖西学院大学生每天上网次数、每次上网时长及上网场合等变量。

具体行为调查的目的是力求准确把握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实际表现,以便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实际操作中,课题组主要关注了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沟通、休闲娱乐、商务交易等网络使用行为。

动因分析是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的分析方法,调研时课题组把大学生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动因分成“娱乐、人际关系、强化个人形象、跟上时代发展”4种,分别对其进行考察。

课题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参照相关科研院所和媒体咨询机构所发布的最新官方报告,对所获得的一手数据进行分析。本次调查以皖西学院各专业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有效收回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采用5级量表(“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中的“经常”这一形式,考察皖西学院大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工具在上网次数、上网时长及上网场合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表1和表2)。

表1 每天上网次数及每次上网时长

表2 经常上网场合

表1和表2数据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每天上网的次数越来越多,将近8成(77.7%)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4次,这比固定电脑的使用率高得多。与此相反的是,随着上网次数的增多,每次上网的时间变短了,其中,10~20 min占比最高,为34.4%。就上网场合来看,属于碎片时间的许多情形,如课间、等待、坐车、入睡前、醒来后乃至开会、行走、如厕时,学生都有可能使用手机上网。

(二)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具体行为

为了解大学生的具体网络行为,课题组专门对皖西学院学生手机端应用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表3是前10大手机端应用的使用情况数据。

表3 手机端应用的使用情况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的类型考察,可以将以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网络应用进行归类。“手机即时通信”“手机社交”“手机微博”等具有明显的网络交流特征,将它们归入到“交流沟通”类别中;“手机搜索”“手机网络新闻”等获取信息的特征明显,将它们归入到“信息获取”类别中;“手机网络视频”“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游戏”“手机网络文学”等休闲娱乐的特征明显,将它们归入到“休闲娱乐”类别中;“手机网络购物”是明显的商务行为,归入到“商务交易”类别。

可见,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休闲娱乐和商务交易等是皖西学院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行为。这与商家及一些媒体咨询机构的调查报告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如艾瑞咨询推出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历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众多的移动业务中,移动社交、移动搜索、移动游戏、移动阅读、移动支付等一直是发展势头很好的几种应用。

(三)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动因

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等人曾指出,“人们使用传媒是为了娱乐、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强化个人形象以及跟上时代的发展。”[1](P111)课题组循着这一表述,把“娱乐、人际交往、强化个人形象、跟上时代发展”作为4个一阶因子,对皖西学院大学生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动因进行了考察(表4)。

表4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动因

由表4可见,虽然微信、手机QQ等使用率相当高,但人际交往(51.4%)并不是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位动因,处在第一位的是娱乐(72.7%)。相比于传统的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更能够满足人们对愉悦和快乐的及时追求,更能使人们获得丰富多样的娱乐化体验。至于强化个人形象和跟上时代发展,许多学生表示,这在很多时候是出于获得他人认同的考虑。当周围的老师、同学和朋友都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和存在价值,于是也寻求成为其中一员,这说明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还是较大的。

三、结果与讨论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呈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新趋势。

(一)网络使用呈现出向手机端集中的趋势,这使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和粘黏性进一步增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等便携智能终端的普及,大学生上网已然呈现出向手机端集中的趋势。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与微博相比,微信越来越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其原因不仅在于微博主要是信息平台,微信主要是社交平台,更在于微博是PC端和移动端的混合型产品,微信则从一开始就是针对智能手机推出的一款移动端产品。可以说,智能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屏幕生活。

当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逐渐向移动端集中的时候,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和粘黏性也在随之增加。“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粘黏性增加不仅体现在上网的时长上,而且还体现在网络应用的使用率上。”[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6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与整体网民相比,包括大学生网民在内的青少年网民群体手机端应用更为丰富,除手机邮件等为数极少的几个应用使用率低于整体水平外,其余应用均高出网民整体水平。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相关研究指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严重化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而出现的,当现实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通过轻触屏幕来解决的时候,“被互联网捆绑”的一代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碎片时间逐渐被手机和网络所占据,这对大学生的碎片时间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时间成了网络商家一种重要的时间类型,具有极大的商业开发和利用价值,而这种开发和利用的结果往往是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被“占有”。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碎片时间是较多的,然而他们的碎片时间行为却显得相对单一。课间、行走、等候、坐公交、睡前睡后乃至如厕时拿出手机看视频、听音乐、逛个人空间、刷微信微博、浏览网页或玩一段游戏等,业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打发碎片时间的一种“新常态”。

相关研究认为,“‘移动’是移动互联网最突出的属性,若能够充分发挥这一属性,移动互联网比传统互联网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3]的确,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全天候24 h与网络的无缝对接,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大优势。然而问题在于,如果手机和网络总是占据着学生大量的碎片时间,移动媒介则不仅会成为施拉姆所说的“时间的窃贼”,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故此,加强大学生对碎片时间管理的教育和引导十分必要。

(三)伴随着网络使用行为碎片化程度的加深,各种网络体验越来越快速化和浅层次化

关于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天上网的频次和场合明显增加,而每次上网的时间则相对减少,这是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在网络使用方面出现的一个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越来越“碎片化”了。

所谓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成了诸多碎片,不再完整。”[4]传统互联网时代,一些网络研究专家就曾指出,网络传播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如内容碎片化、用户碎片化、行为碎片化、体验碎片化等。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网络行为的碎片化程度实际上越来越深了。笔者以为,碎片化很多时候表现为“短、平、快”,容易导致浅层次和去深度。比如,可以延伸到时间、地点每一个缝隙的移动阅读,虽然提高了碎片时间的利用率,但其最大弊端在于难以使知识和信息系统化、深入化,会造成人们浅尝辄止,仅仅满足于“知道了”,而不愿做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因此,面对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碎片化的实际,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其潜在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培养和提升他们对“碎片化获得”的整合意识和整合能力。

(四)获得情感体验和满足是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动因,这同时也使他们的“玩网”行为显得越发突出和明显

“使用与满足”作为一种基于受众行为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受众媒介行为的动因,它把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5](P180)相较于传统的PC互联网,大学生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往往更多地关注获得情感体验的满足,强调使用时的愉悦感和快乐感。

调查显示,那些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愉悦和快乐的情感体验的网络应用都深受他们的欢迎。如在大学生手机端应用中,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或社交网络进行聊天与交流、搜索娱乐资讯、看网络视频、听网络音乐、购物、游戏等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和行为。虽然大学生的移动互联网使用带有较浓厚的娱乐化倾向和“玩网”意味,但他们自己往往不这样认为。他们“一方面否定娱乐是网络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要从事娱乐活动,出现了知与行的不一致,暴露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上自控能力薄弱的问题。”[6]因此,在承认适度“玩网”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防止“玩网”过度或跑偏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为他们移动上网提供了便利的硬件终端,而3G、4G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又让各种网上体验越来越迅捷、顺畅,这使大学生用户在进行搜索、社交和娱乐时,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使用移动互联网。然而,需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尽管能带来使用上的方便和体验上的满足,但绝不能无视其固有的“双刃剑”作用。

最后应当指出,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部分在调查范围的确定、调查对象的选择、问卷内容的设计、问题回答的质量等方面难免存在局限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所获数据的可靠性以及统计分析和推论的代表性等。而将来的研究则可以此为基础,在更广泛的范围上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美)布莱恩特,(美)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洪波.论当代大学生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2015(4):135-144.

[3]王君珺,闫强.基于碎片时间的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3):72-78.

[4]卢秀峰,李辉.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碎片化思维及其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88-9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陈红梅.大学生的“媒介化生存”及媒介素养提高[J].皖西学院学报,2013(6):123-127.

Empirical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Using Behavior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CHEN Changyong

(SchoolofCultureandMedia,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Abstract:Mobile internet is a basic media environment to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influences netizen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mobil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WAP phone’s basic situation, specific behavior and the use of motivation, and evaluates some influences on college students’ media survival.

Key words:mobile internet; internet behavior; internet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West Anhui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1-0113-03

作者简介:陈昌勇,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媒体传播。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SK103762015B15)。

*收稿日期:2015-12-20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移动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