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湿热夹瘀证的临床观察

2016-04-08 08:36曾志华李风华
中成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周 萍, 江 琼, 曾志华, 李风华, 周 滢*

(1.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皮肤科,重庆402360)



中西药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湿热夹瘀证的临床观察

周 萍1, 江 琼1, 曾志华1, 李风华2, 周 滢1*

(1.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皮肤科,重庆402360)

摘要:目的 观察清热解毒化瘀汤(蒲公英、鱼腥草、苦参等)联合异维A酸软胶囊治疗寻常痤疮湿热夹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清热解毒化瘀汤)、西药组(异维A酸软胶囊)、联合组(清热解毒化瘀汤+异维A酸软胶囊)各45例,治疗时间均为28 d。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等皮损数量变化和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中药组80.00%、西药组77.78%(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在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等皮损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皮损数量明显低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2、3个月,联合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湿热夹瘀证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中药及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寻常痤疮;清热解毒化瘀汤;异维A酸软胶囊;中西药联合;临床疗效

dol:10.3969/j.issn.1001-1528.2016.02.007

Cllnlcal observatlon of Qlngre Jledu Decoctlon and Isotretlnoln Soft Capsules ln the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ls

ZHOU Ping1, JIANG Qiong1, ZENG Zhi-hua1, LIFeng-hua2, ZHOU Ying1*
(1.College of TCM,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2.Dermatology 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Dazu District in Chongqing City,Chongqing,402360,China)

KEY W 0RDS: acne vu1garis;Qingre Jiedu Decoction;Isotretinoin Soft CaPsu1es;Chinese traditiona1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c1inica1effect

寻常痤疮(acne vu1garis)是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为皮肤科的常见病之一,一般多发于青春期。痤疮的好发部位主要是以颜面部为主,临床症状多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易遗留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瘢痕等,严重影响患者容貌。中、重度痤疮对青少年的情绪和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中(Ⅲ级)重(Ⅳ级)度寻常痤疮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135例)为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联合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15~32岁,平均(18.96± 3.12)岁;病程5周~6年,平均(1.28±0.84)年;中度(Ⅲ级)32例,重度(Ⅳ级)13例。中药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16~33岁,平均(19.48±3.09)岁;病程4周~6年,平均(1.30±0.87)年;中度(Ⅲ级)33例,重度(Ⅳ级)12例。西药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16~32岁,平均(19.16±3.10)岁;病程5周~6年;平均(1.29±0.85)年;中度(Ⅲ级)32例,重度(Ⅳ级)13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拟定:从青春期开始发病,多发于面部、上胸、背部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呈对称性分布。皮损表现为毛囊性丘疹、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疤痕,并伴有皮脂溢出,为慢性经过。

临床轻重分级:①Ⅰ级(轻度),皮损主要为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及炎性丘疹散发,总病灶数为10~30个。②Ⅱ级(较轻中度),皮损主要为粉刺,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及浅在性脓疱,总病灶数为31~50个,多局限在面部。③Ⅲ级(较重中度),皮损主要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及脓疱,总病灶数为50~100个,结节<3个,多发生于颜面、胸背部、颈部。④Ⅳ级(重度),皮损主要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及脓疱,总病灶数为>100个,结节或囊肿>3个,容易形成疤痕,多发生在上半身。

皮损性质分类:①非炎性痤疮,主要为闭塞性(白头)或者开放性(黑头)粉刺;②炎性痤疮,表现为皮损发红,有明显侵润性的炎症,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性损害。

中医湿热夹瘀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拟定。①湿热证:主症为皮肤油腻,多以疼痛性丘疹及脓疱为主;次症为间有结节,或者伴有口臭、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②血瘀证:主症为皮损多为结节和囊肿,色暗淡,常反复发作,易致瘢痕;次症为囊肿质地较硬,舌质暗淡,舌边有瘀点或者瘀斑,脉涩。具备以上主症及次症2项以上者,可诊断为该证候。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寻常痤疮湿热夹瘀证的诊断标准;③年龄15~33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治疗前30 d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7 d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

1.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②过敏体质或对本药或药物成分过敏者;③近30 d内服用过治疗本病的内服药,或7 d内使用过治疗本病的外用药;④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化学物质所引起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导致的痤疮。

1.5 治疗方法 西药组给予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上海信谊延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210,10 mg/粒,10粒/板),10 mg/次,1次/日,与饮食同服。以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中药组给予口服清热解毒化瘀汤治疗。基本药物:蒲公英30 g、鱼腥草20 g、苦参15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白花蛇舌草15 g、皂角刺15 g、连翘15 g、桑白皮15 g、黄芩20 g、赤芍15 g、生地黄15 g,丹参15 g、姜黄15 g、桔梗9 g、生甘草9 g。随症加减:脾胃湿热甚者加栀子、黄连;肺热盛者加生石膏、知母、寒水石;多结节者加丹皮、生牡蛎;多囊肿者加浙贝母、天花粉、夏枯草;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香附、川芎;皮脂多加生山楂;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合欢花、远志等。水煎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以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联合组给予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方法与疗程同中药组及西药组。

1.6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治疗前后皮损数量变化;③复发情况。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拟订。临床痊愈:皮肤损害消退率≥95%,临床症状消失。显效: 95%>皮肤损害消退率≥70%,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 70%>皮肤损害消退率≥50%,临床症状改善。无效:皮肤损害消退率<50%,或反见增多,临床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改善率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Kruska1-Wa11is H检验,通过调整α水准进行两两比较,α=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77.783%,联合组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治疗前后皮损数量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3组在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皮损数量减少率上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皮损减少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及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总体疗效比较[例(%)]Tab.1 Com parlson of general curatlve effect am ong comblned group,Chlnesemedlclne group,and western med lclne group[n(%)]

表2 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前后皮损数量比较(±s,n=4 5,个)Tab.2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mong comblned group,tradltlonal Chlnesemedlclne group,and western medlclne group,the number of leslons com pared(±s,n=45)

表2 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前后皮损数量比较(±s,n=4 5,个)Tab.2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mong comblned group,tradltlonal Chlnesemedlclne group,and western medlclne group,the number of leslons com pared(±s,n=4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联合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粉刺  丘疹  脓疱  结节(或囊肿)联合组  治疗前73.34±19.56 81.35±17.68 69.61±23.31 3.99±0.45治疗后 8.95±2.71▲ 9.88±3.04▲ 2.36±1.32▲ 0.25±0.40▲中药组  治疗前 74.11±20.09 82.61±18.03 69.07±25.04 3.89±0.41治疗后 26.05±6.84▲★ 27.26±7.31▲★ 20.41±9.04▲★ 1.15±0.40▲★西药组  治疗前 74.42±19.31 82.19±17.88 68.96±24.81 3.96±0.44治疗后 27.85±7.06▲★ 28.98±7.42▲★ 21.86±8.95▲★ 1.31±0.46▲★

2.3 3组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1、2、3个月,联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及西药组,提示联合组的远期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结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复发情况比较[例(%)]Tab.3 Comparlson of recurrence among comblned group,trad ltlonal Chlnese med lclne group,and western medlclne group[n(%)]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人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过高的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异常角化,导致皮脂排泄不畅,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3-7]。异维A酸软胶囊治疗痤疮时,具有缩小皮脂腺组织,抑制皮脂腺的活性,减少皮脂的分泌,减轻上皮细胞角化,减轻毛囊皮脂腺口的角质栓塞,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数的生长繁殖,还可调控与痤疮发病机制有关的炎症免疫介质,能够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痤疮发病的环节,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首选药物。

中医学认为痤疮与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多因过食辛辣肥甘,导致脾胃湿热内生,复感热毒之邪,肺经郁热,湿热毒邪蕴结肌肤,无法宣泄,热毒炽盛,肉腐血瘀而成。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泻火,化瘀消疮为主。本实验的中药复方中,蒲公英、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皂角刺消肿排脓;桑白皮清泄肺热;黄芩清热燥热,泻火解毒;赤芍、生地黄清热凉血,散瘀消肿;丹参、姜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生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化瘀消疮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有抑菌、抗炎、抗血栓、抗过敏、免疫促进等作用[8];白花蛇舌草所含黄酮类和有机酸成分对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猪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最为明显[9];苦参具有抑菌、抗炎、抗肿瘤、抗肌损伤等药理作用[10];赤芍总提物与赤芍脂溶性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抑制炎症渗出功效,赤芍总提物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1];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调节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使脓疱快速愈合等作用[12];白花蛇舌草、丹参尚有抗雄性激素及抑制皮脂腺分泌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痤疮产生[13-14];姜黄有抗炎、抑菌作用[15]。由此可见,该中药复方具有抗炎、抑菌、抑脂,修复组织的再生,减少皮肤瘢痕的形成,促进脓疱愈合,达到治愈痤疮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77.78%,联合组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等皮损方面,联合组明显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药联合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二者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显著的改善皮损数量,提高疗效,复发率低,优于单纯的中药及单纯的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静波.中药超声导入结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0): 89-90.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92-295.

[3] 刘 颉,徐冰冰.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 (4): 313-315.

[4] 彭红华.百部复方消痤膏治疗寻常性痤疮[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 218-322.

[5] 乔 杰,陆 涛,孙玉鲁,等.痤疮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焦虑及抑郁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11): 663-664.

[6] 王爵敏,秦晓明,查淑媛,等.姜黄消痤擦剂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 52-53.

[7] 封利广,王自辉.肿痛安胶囊内服外用治疗聚合性痤疮68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10): 1534-1535.

[8] 于立恒.蒲公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7): 617-620.

[9] 林阿素,林汉钦.白花蛇舌草药理活性研究概况[J].医学信息,2011,24(3): 176-176

[10] 孟 林,赵存刚,刘 进,等.苦参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2,77(20): 128-128.

[11] 王 瑞,鲁 岚,李颖伟,等.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 112-114.

[12] 刘 娟,刘 颖.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 15-17.

[13] 李秀玉.中药白花蛇舌草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2): 1376-1377.

[14] 邬浩杰.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 694-695.

[15] 王爵敏,秦晓明,查淑媛,等.姜黄消痤擦剂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 52-53.

*通信作者:周 滢(1978—),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炮制。Te1: 15723056096,E-mai1: meiren129129@163.com

作者简介:周 萍(196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Te1: 13512333532,E-mai1: zhouPing023@163.com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10-2-66)

收稿日期:2015-01-27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16)02-0262-04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