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存强
纵观历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尤其是散文)阅读是必考的内容,所选的材料基本来自课外。其考查的知识点无外乎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叙事的人称及作用、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主旨、人物形象的刻画、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等。题型以简答题和填空题为主。
2015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中主观题的分值为4分左右,占整道阅读题目的四分之一以上,出题形式大致有下述四种:
形式一:甄别、判断文中的观点或信息
例1.(2015·福建福州)
消失的故乡
谢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题目】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学会梳理、整合文中的信息。整体感知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功,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清晰,所以整体感知也不是难事。文章前半部分写故乡的变化,但感情是纠结的——“遗憾”“失落”,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他用自己的发现和经历,联系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盲目开发和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发出“保护传承”的呼吁。经过这些分析,解答上面的题目就轻而易举了。命题者利用这一阅读材料引导考生学会观察,学会理性思考。
【答案】示例一: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示例二: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
【解题技巧点拨】①理清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即梳理和概括信息;②结合社会热点等,利用积累的知识判断文中的信息,即把握正确的价值观;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拓展延伸正确的信息,即要有自己创新性的见解;④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形式二:话题拓展
例2.(2015·浙江温州)
寻找
马德
那些年,我一直活在惊恐的寻找里。
雨后的黄昏,对面的山坡上,成群的牛羊从坡上俯冲下来,一脚脚,都踩在村庄忙得有些错乱的神经上。
夕照漫过,一场寻找就要开始了。
父亲说,你去看看咱家的羊都回来了没有,我去井台上饮牲口。
父亲的话,我哪敢怠慢,一口气跑到家。羊们正循着里巷的石板路,昂首挺胸地往家走。1,2,3,4,5,6,不对,少1只。我一关院门,赶紧往邻居家跑。
大奶奶,你们家羊多不?我看看啊,不多。一句回答很快隔着墙扔了出来,大奶奶永远这么利索。
三姑夫,你家羊多不?我跳进他家的羊圈,一数,他家的羊不多不少,正好。
我有些沮丧。
到了李神七家,他媳妇神神叨叨的,一天到晚,只拜神鬼,不管牛羊的事。我就纳闷了,一个从来不管牛羊的人家,居然牲口一头也没少过,你说,这该找谁说理去。
李神七,你家的羊多不?不知道,你自己去看!是李神七媳妇的回答,隔着耳窗传过来,遥远,苍凉,冷得触不到一点温暖。
看就看。我一进她家羊圈,气就不打一处来。我家那只羊就在她家那只老羊的屁股后面。我一把把它拽住,狠狠地骂了一句。它“咩”地低号了一声,就乖乖地跟我出来了。也难怪,那只老羊是它妈妈,年初,父亲把它从李神七那里买过来,都七八个月了,它还是不认我家家门。
它只认妈妈。
把羊赶回家,把圈门扎好。父亲回来了。父亲说,赶紧,咱家的骡子没回来,得去找。你去芦草沟,我去黑山子。
我的心突突突,骤然间狂跳不已。又没回来,王八蛋,又野到哪儿去了!一边骂,我一边狂奔,看着即将暮色四合的山野,我急得都快哭了。
雨后的芦草沟水汽湿重,我一边瞪大眼睛往四下里寻觅,一边张开耳孔,极细致地听。我家的骡子爱打响鼻,如果它看到我来了,或许会友好地暗示一下子。但是,没有。巨大的寂静,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连远山上最后一抹亮色也消失了,咕咚一声,村庄掉入无底的黑夜。我朝空空的山谷喊了一嗓子,我也不知道是想喊我家的骡子,还是想壮壮胆子,但回响传来,声调古怪而尖利,仿佛是另一个什么可怕的东西朝我喊了一嗓子,我有点害怕。不找了,活该它!我三步并作两步开始从沟岔里往出退,起先是大步流星,后来干脆变成了跑。窸窸窣窣的声响里,仿佛是万千怪兽,跟在我后边,不远不近,甩也甩不掉。
我一口气跑回家里。院子里,母亲在喂猪,父亲就着灯光,在磨镰刀。我拖着哭腔,战战兢兢地向父亲禀告:没有,芦草沟我都找遍了,就是没看见咱家的骡子。我咬紧牙关,撒了个谎。父亲头也没抬,只简单回了一句:哦,你说骡子啊,它早自个儿回来了,饭在炕上,你去吃吧。
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之后,母亲出来进去,一趟一趟地为猪添食,把一面锅刮得咣当乱响。父亲则依旧埋着头,嚯——嚯——节奏铿锵地磨着他的镰刀。
只剩下气喘吁吁的我。
直到现在,我在梦境里,依旧在不停地寻找着。不是我家少了只羊,就是骡子跑得没了踪影。有时候,内容会稍稍变换到高考上,同学们倏忽间都进了考场,而我,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考场;或者,答着答着,突然没了笔,怎么找也找不着。然后,画面一转,又回到了村庄里,李神七的媳妇走出家门,面色凝重地对我说,我没见你家的羊。
那,我家的羊呢?我家的羊在哪里?我一急,赶紧跑啊,找啊,直到吓醒自己。(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年第3期,有删改)
【题目】本文中“我”在“寻找”,许多文学作品也写到“寻找”,如《孤独之旅》《小王子》等,这引发了你对“寻找”的哪些思考?结合本文,联系你读过的课文或其他作品,加以阐述。(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占了8分,不可小觑。“寻找”在这篇文章里就是文眼,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对“寻找”有大篇幅的实写,也穿插了想象的画面。因为“寻找”给童年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阴影,以至于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想象的内容并不是闲笔,而是实写内容的延续。二者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对艰难岁月的感慨,对灰色生活的追忆和怀念。联系《孤独之旅》与《小王子》两文中的“寻找”,它们所契合之处正在于此。答题时再把自己的感触与思考融入,就可以很顺利地解答此题。
【答案】示例:寻找的目的往往是害怕失去,所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超过体力和精力的支出。这个寻找的过程也许是沉重的、压抑的,因为生活或者处境使然,再夹杂着我们对被寻找者的不信任、忌恨、无奈。有些寻找确实是刻骨铭心,甚至改变了一个人那个年龄的底色。
【解题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弄清这个关键词语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有的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有的可能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有的可能是文眼所在;其次,要回忆题干中所给的这个关键词语在其他文中出现的有关信息,最好也要理一理它在其中的作用;再次,把以上两步梳理的内容进行对比,并结合生活实际和切身体会进行总结、升华;最后,认真地组织语言,把想要表达的内容流畅地写出来。
形式三:感悟主旨
例3.(2015·安徽合肥三模)
回家
龙应台
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红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题目】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我们”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放下了手边所有的事情,一路上呵护着母亲,带母亲回家乡。读完此文,你一定有种特别的感触,请简要地写在下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篇文章是关于“孝”的思考,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告诉我们:孝不能等待,行孝应该马上开始。文章通过与母亲相处的“细节”描写,用情、理很好地诠释了所要表达的主题。这道题目则是要求在充分理解文章主题的前提下,从自己的生活角度、从时代角度、从普遍意义上对文章的主题予以诠释,所以我们需要把文章中的叙述还原到生活之中,并对此进行思考和剖析,最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有一个升华。
【答案】示例:父母养育我们成人,我们应该及时行孝。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满足父母的愿望,多帮父母做家务,让父母在有生之年生活快乐、心情愉快。千万不要在父母离开我们的时候,因为没能好好地孝顺他们而追悔莫及。
【解题技巧点拨】这样的题目有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联系生活,你对文中的人物或者情节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触?文章所述的现象你是否熟悉,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等等。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迅速归纳文章主旨,这是最紧要之处;二是对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能言之有理;三是结合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能从中有所感触或发现,进而反思、总结、提高。
形式四:补叙延伸
例4.(2015·湖南凤凰模拟)
在秋天的原野上
柳小霞
多雨的夏季一过,秋天就来了。
高原的秋天几乎天天艳阳高照,连带雨的云都不曾在天空经过。每天太阳一览无余地升起,很快会晒透大地的每一寸角落。金色光芒照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人们一下子矫健年轻了许多。整个原野在艳阳的拂照下,迎来了生长的第二季,连逐渐失去水分的野草都开始疯狂生长。
高原特有的金盏菊和芫荽梅相继在村庄道路两侧盛开。小麦已经颗粒归仓,农民们在原野上收获土豆。隔着老远就听到他们高谈阔论的笑声,这个夏天的辛勤劳作没有白费。收割过的庄稼地里,狗娃草和猪秧子又获得了新生,拼尽全力伸枝展叶,那恣意纵横的样子,似乎在向太阳高呼:你好啊,老兄,咱们又见面了。田野上,香青依然挺立在厚实的衰草丛中,生命的激情仿佛此时才被点燃,像棉朵一样的小白花一改往日的柔弱无力,在骄阳下呈现出一种暗暗发亮的亚麻色光芒,细看时却又觉得更加白得耀眼了。这个时节,藏茵陈极易辨认,这种外表看似纤弱的小草,却拥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凡是生长藏茵陈的地方,附近的草都枯得要早一些——它具有多么大的生命能量啊,难怪其枝叶和根都以苦不堪言著称于世。
风吹过近水一带的荒草时,就会看到大量碧绿的细草沿着枯草根部正葳蕤生长。是不是成片的麦田和无休止的除草剂夺去了它们在夏天生存的权利,于是它们才在秋天的艳阳下坦然成长起来了呢?
近水的浅滩草甸上,依然能看见为数很少的蓝色龙胆花。高山龙胆的颜色极其浓郁,单薄的筒状花瓣儿凝聚了天空的颜色,仿佛拼尽了全力,要一直蓝下去,再蓝下去,直到蓝得无法再蓝,而呈现出一种深紫色。那种紫又像是饱含着深深的海洋气息,看一眼就能感觉到万顷波涛在眼前荡漾。高山龙胆的生命密码里,一定残存着海洋的记忆,漫长的进化和高原的太阳只改变了它的叶子的形状,而其生命的色彩却以更浓烈的形式在原野上奔涌绽放。而近水龙胆,则清澈明亮多了,那色泽宛似清晨婴孩的眼睛,每一片小花瓣上都闪烁着纯真的笑容。无论是高山龙胆,还是近水龙胆,都极其孤傲,永远是单株生长。每一株上,三五分蔓,齐刷刷开出几朵蓝莹莹的小花。
莲花湖的水也涨了起来。
夏日时,我们经常行走的小路沉到了水底下,涟漪荡漾时宛如一条白色缎带在水中漂动。浅滩处一度过人脚踝的滩涂地也被水淹没,再也看不到污泥四溢的样子了。
靠近水面的浅滩坡地上,密密匝匝爬满了蕨草。经霜后,昔日绿茸茸的湖畔草地变成了绛紫色。蕨草稀薄的地方,倔强的山莓草开起了小白花,夏天时,山莓只在山巅或可一见,而这时候,却在低洼处整个长了出来。这种草一直要开花开过整个冬季,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含笑隐入万花深处。山莓草一开花,说明天气真的凉了。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0日)
【题目】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的结尾处加上一句话,才能使文章表达得更全面。如果由你来加,你会写点什么?(5分)____________
【解析】“这就是秋天的高原,这就是高原秋天的原野。”看过答案,我们会觉得这题并不难,似乎这样答是表达和情理使然。原因一是能通过这一结尾引人回味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及特点;二是能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快速地定格感情基调;三是描写的内容及传递的情感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共鸣与思考;四是阅读积累所形成的语感使其自觉地、流畅地表达出来。
【答案】示例:这就是秋天的高原,这就是高原秋天的原野。
【解题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叙事线索及主旨;其次,能就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再次,结合现实生活有自己进一步的感悟和体会;最后,综合以上内容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记叙文阅读中的主观题类型绝不止以上四类,但内容上大同小异。回归到阅读和表达的本质上,这还是一个针对文本“读出自己”的表现和反馈。阅读训练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关键还要看经验积累和生活体验。而且这种训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慢慢浸润和逐渐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