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卓 韩秋红
摘 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是当前我国也依然存在着不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解的误区。本文试图从“化”的辩证法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进行思考,即从理论现实化、现实理论化、理论群众化、群众理论化的角度来诠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辩证思维逻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清除知性思维逻辑对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依然是现今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
关键词:“化”的辩证法; 知性思维逻辑; 教科书模式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2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081-04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思想状态、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宏伟蓝图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1]。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把握,总是处于知性思维范式的框架中。而关于“知性”,我们可以通过黑格尔的论述来加以把握,“那只能产生有限规定,并且只能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思维,便叫做知性。”[2]“知性对于它的对象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3]知性“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知性式的思维将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当作本身自存或存在着的东西。”[4]由此,可以看出,知性所最为关注的是“有限”,并在对有限进行把握的过程中通过抽象同一性原则得到最为确切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普遍性。无可否认,通过知性,概念可以得到明确、清晰的阐释,但如果仅仅凝固于知性,概念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性、现实性、流动性内容将被阉割。因此,长期在知性思维范式中来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对其有耳熟能详的名词性把握,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源于现实生活世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主客体之间的互动等丰富的、现实的内涵却经常性地被遮蔽。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现存的“两层皮”现象,即人们总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认为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无深层、紧密的现实联系,从而造成你讲你的、我做我的这种状况。鉴于此,笔者就从“化”的辩证法出发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位诠释。
一、“化”的辩证法诠释
“化”的辩证法强调的是运用辩证思维范式来进行思考,这种思维范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现实性、丰富性和普遍联系性,它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扬弃知性思维范式自身无法克服的片面性、有限性、孤立性等弊端。具体来看,“化”的辩证法主要是指理论现实化、现实理论化以及对“化”的批判和超越。
首先,理论现实化是指理论的间接现实转化为直接现实的过程,即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改革,从而使理论的可能性转变为实践中的现实性。从认识的过程上来讲,认识的过程分为两次飞跃:理论都来自于现实,是现实经验的概括、总结抽象上升为理论认识的过程,这也就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理论最终是要指导实践的,这就是理论应该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如若不将理论现实化,则“第二次飞跃”无法实现,认识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马克思在批判传统的哲学理论的抽象性、非历史性、非现实性的基础上深刻的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理论现实化的重要意义,所以马克思极力批判只空谈理论而忽视实践的观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马克思一直关注于理论现实化的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现实化,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当理论与现实被误解为是“两层皮”时,那么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就会被大大削弱,那么耕耘于理论建设的开创者和研究者也最多只能算是自娱自乐,建造者自己的伊甸园,而不给这个世界和时代以任何启示。时代的先锋们总是将积淀着人类文明精华的理论不断地运用于实践,创造了一个个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现在。邓小平同志也曾明确指出,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先导。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地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先进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
其次,现实理论化是将现实的经验抽象化、生活概括化,不是在经验层次去看待生活,而是要学会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在现象的背后来探索运动的规律。我们在经验层面所理解的事物往往都是止于对事物名称的了解,而理论则毋宁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列宁对于“飞矢不动”这个哲学上的经典命题做出这样的评析,“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在概念的逻辑中表达它”。[7]“有没有运动”这个问题就是从经验层面来理解“运动”,所理解的是运动的现象,而现象不给于任何真正的知识,它只给予知识的幻相。“在概念中理解运动”就是指现实要理论化,只有将经验抽象化后上升到理论层面上来理解“运动”,获得才会是关于“运动”的规律和本质,是真正的知识。只知道事物的名称而不知道理论概念,不能将现实理论化,那么我们就只能活在简单的现象界把握不到真正的知识,不能站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去看待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万事万物,对于个人来说形成不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最终不能把握世界的真谛,对于一个社会群体和民族而言则意味着文明的停滞不前。
用辩证的思维逻辑来看待理论现实化和现实理论化,则我们会发现理论现实化和现实理论化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二者浑然一体不存在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我们通常为便于理解而将认识过程看做“两次飞跃”中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不是指时间意义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前,而“第二次飞跃”在后,而是指在二者中,“第一次飞跃”代表的现实理论化较“第二次飞跃”代表的理论现实化具有我们认识的逻辑上的先在性。所以现实理论化较理论现实化不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二者是互为前提,辩证发展的。理论现实化和现实理论化的辩证发展就是“化”批判和超越,也就是“化”的辩证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化”的辩证法的过程,理论不断地从现实中来又不断地到实践中去指导现实。“化”的辩证法要求我们不断地将理论现实化、现实理论化,即要求我们不断反思现实,不断地在观察中渗透理论。
综上,坚持运用辩证思维范式来把握“化”的本质,扬弃知性思维范式自身固有的片面性、有限性、抽象性等弊端,发挥辩证法的现实性、生成性、丰富性。同时,运用“化”的辩证法来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现实生活世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主客体之间互动等内在本性充分地呈现出来。这正是把握和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所在。
二、“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然维度
运用“化”的辩证法来定位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呈现过程,即并不是用“化”的辩证法来强加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反“化”的辩证法本身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然维度。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化”的辩证法既要求实现理论群众化也要求实现群众理论化,即既要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对大学生开展教育,也要求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从理论群众化来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化”的辩证法要求实现的是大学生深刻、现实、客观、科学地理解、接受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以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青年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也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与否是能否赢得青年的关键,而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8]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国内外的各种政治和人文思潮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如果不用一种科学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进行引导,那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时期的大学生就容易陷入众多思想潮流的漩涡而莫衷一是。因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引导我国大学生思想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从而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历史任务和使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国几十年以来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用实践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理论现实化、理论群众化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让大学生们理解、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达给大学生,让大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化”(引导、武装)大学生,实现理论的群众化。
2.“化”的辩证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然维度,在要求理论群众化的同时,也要求群众理论化,即实现大学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理论群众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群众理论化的过程,二者统一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论群众化更为关注地是理论向群众的“化”,而群众理论化则更为注重群众对理论的“化”(接受、理解和运用),但在现实物质世界实现群众理论化无疑将发挥更大地功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让人民群众掌握理论武器;而掌握了理论武器的人民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9]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掌握理论武器”就是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让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有理”之处和独特的批判本质从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自觉地实现群众理论化。而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10]相应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群众理论化的过程,就应该是使大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理想信念,使之不断地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自身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修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其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民族精神、道德修养是浑然一体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务必使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塑造,才能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灵魂深处,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身上不断地内化。但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锲而不舍、不断打磨的过程。正如量变的积累在达到质变时也未曾表现出清晰明了的界限,因而只有锲而不舍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现群众理论化。
三、“化”的辩证法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化”的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大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由此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遵守三个原则: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其二,现实发挥“化”的功能;其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批判和超越不足与缺陷。
1.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
当今的时代较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两个多世纪之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不少社会现象与马克思阐释的社会现实出现了区别,但马克思主义独具的批判现实的本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下和未来仍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和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现实,就必须从当前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其培养方式也应该和社会的现实状况及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在具备全球视野的前提下认清现实而不断地发展自己。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而言,就需要教育者既要不断掌握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并将这些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也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并用实践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科学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真正做到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
2.现实发挥“化”的功能
在传统的知性思维惯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中的内容灌输给大学生的一种填鸭式教育,大学生只能机械地接收教材中的条条和框框。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11],必须清除传统知性思维逻辑的阻碍,在现实中发挥“化”的功能,辩证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大学生三者的关系。这就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与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大学生在与教育者的互动中被引导和受启迪去探索并发现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的“有理“之处,从内心中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性、现实性和科学性,最后不断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成果。当然,在现实实践中,从大学生被引导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再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线性的发展脉络,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发展的过程。理解这个辩证的过程,就能将“化”的辩证法真正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批判和超越不足与缺陷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批判意味着反思并超越。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程,不难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模式严重。教科书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最为注重的是向学生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教材,很少从回归现实、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的高度来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让学生真正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的讲理之处,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往往流于形式和教条。在考评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是考试,主要检验的是学生背诵和记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教材的熟练程度。教科书模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教育者教条条,大学生答条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教育者和大学生手中的那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另外,教科书模式还使教育者忽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最终教科书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成为了“两张皮”。反思长期盛行的教科书模式,我们只有克服知性思维逻辑的阻碍,转换思维方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辩证的思维逻辑中,用“化”的辩证法为其定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看做理论群众化和群众理论化的辩证过程,同时在微观上也能不断地反省教育过程中的点点不足,那么超越教科书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http://baike.baidu.com/view/4587127.htm
[2][3][4]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3,173,172.
[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7.
[7]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81.
[8] 郑永廷,江传月等.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0.
[9] 丁荣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与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30.
[11]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1.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