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筱合 焦振廉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
·医经研读·
明初医家刘纯及其《杂病治例》述要
范筱合焦振廉△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
摘要刘纯为明初医家,父刘叔渊,朱丹溪弟子。刘纯始居淮南,后迁陕西、甘肃,著述丰富,有《玉机微义》《医经小学》《杂病治例》《伤寒治例》等。《杂病治例》为刘纯晚年所著,内容为其父刘叔渊所传朱丹溪诊治杂病经验心得,与今传《丹溪心法》同出一源。与《丹溪心法》相较,更接近朱丹溪传授内容的原貌,对研究朱丹溪学术有较大参考价值。
主题词中医文献中医文献学中医史学杂病治例 刘纯考证
刘纯,明初医家,著有《玉机微义》、《杂病治例》等。
1关于刘纯
1.1里籍与生卒刘纯,字宗厚,刘纯《医经小学》《玉机微义》自序皆署为“吴陵刘纯”,则其里籍为吴陵,今属江苏泰州。按吴陵即海陵,《汉书·地理志》载“海陵,有江海会祠(祭祀江海神祗的建筑)”[1],唐“武德三年更名吴陵”,但至武德七年又恢复旧名[2]。《宋史·艺文志》载项预有《吴陵志》十四卷[3],可知“吴陵”作为地名时间虽然短暂,但仍有影响。据任雨笙等考证,刘纯“约生于元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永乐十年(1412)前”[4],享年70岁左右。
1.2家世与从医《玉机微义》莫士安序称“宗厚世为吴陵望族,以诗礼相传,其先在胜国(指元代)时,居省宪,掌枢要,以名宦显著者”[5],刘纯《杂病治例·兰室誓戒》称“吾宗累世簪缨,名门右族,吾父橘泉翁始从丹溪朱彦修学此术”[6],可知刘氏原为仕宦之家,至刘橘泉时始从事于医,原因系“因虚名多受权要捃摭”[6]。至刘纯则已“穷而在下,不能躬耕自食其力,故托迹于医,以自养自晦也”[5],所谓“托迹”即“寄身”,并非本愿,刘纯虽称“医事本吾儒之余事,可以济物,患难中可以防身”,却又希望“后吾子孙遇道行时仍守儒业可也”[6],可知其心理矛盾。刘纯之父刘橘泉为朱丹溪弟子,刘纯“承亲之训有年”[7],又“从乡先生冯庭干、许宗鲁、丘克容数君子印正,方始道明艺精”[6]。冯庭干曾向刘纯“授以会稽徐先生所著书一帙”[6],徐先生即徐彦纯,著《医学折衷》,后刘纯见徐彦纯从弟徐用中,乃“询获先生学行,知深于医者也”[6],刘纯在《医学折衷》基础上撰成《玉机微义》,可见受徐彦纯影响之深。于此可知刘纯学医并非单传一家之学,系综汇各家而后“道明艺精”。
1.3迁居与撰著刘纯里籍吴陵,《玉机微义》卷十五有“纯早年居淮南,于陈复初契家斋堂得东原郭文才甫家传《疮科心要》一卷,持行四方,按法每择用之”[5]语,“居淮南”而“持行四方”,可知刘纯早期行医淮南江北地区。《伤寒治例》萧谦序称刘纯“其先淮南人,以事移关中,随家焉”[8],与清雍正《陕西通志》卷六十四人物十方伎称刘纯“洪武时居咸宁”[9]吻合。任雨笙等对刘纯迁居陕西进行考证,认为与明初“徙富民,抑豪强”[4]有关,但将《医学发明·本草十剂》所载李东垣治长安王善夫案[10]作刘纯案,显然不妥。
刘纯在《玉机微义》卷一称“余尝居凉州……天气常寒,人之气实腠密,每见中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燥烈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甘州城外路死者数人”[5],按洪武乙亥即洪武二十八年(1395),则刘纯迁至甘肃亦在洪武间,且先至凉州(今武威),后至甘州(张掖)。按明代地方行政建制称“承宣布政使司”,据《明史·地理志》,“洪武二年四月,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西安府……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东至华阴,南至紫阳,北至河套,西至肃州”[11],则明代陕西与今陕、甘二省大略相当。可知刘纯至陕西,先居咸宁(与长安同为西安府治所在),即今西安市,后继续西行至武威、张掖(二地今属甘肃),并终老于其地。《古今图书集成》引《陕西通志》称刘纯“博学,工文辞,喜吟咏,深明医道”[9],显然儒医风格。至其何以要由关中迁居自然与经济条件相对要差的武威、张掖,尚难评议。刘纯所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杂病治例》、《伤寒治例》、《寿亲养老补遗》、《太素脉诀》等。
2关于《杂病治例》
2.1发现与刊行《杂病治例》,不分卷,前有明成化己亥(成化十五年,1479)“赐进士第知上元县事长安萧谦”的序。按萧谦为明成化十一年乙未科(1475)赐同进士出身,成化十五年授上元(应天府属县)知县,因署名称“知上元县事”,自称“长安萧谦”,则“长安”为其里籍,“长安”与刘纯曾居的咸宁同为明代西安府治所在,犹今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县。萧谦序称自己“乙未中进士,观政(考中进士后不即授职,先到六部九卿观摩实习政事)户部,奉命给赏甘州官军”,闻知刘纯“神方妙术犹有存者”[6],于是访得刘纯后人,得《太素脉诀》、《杂病治例》二书,喜不自胜,应与刘纯曾居咸宁有关。萧谦当时即有刊行之心,但因财力不及而中辍。成化十五年萧谦授应天府上元知县后,“遂捐俸资,以赏夙愿”[6],是为《杂病治例》的唯一刻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仅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若以任雨笙等考证刘纯“约生于元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永乐十年(1412)前”为计,其时距刘纯去世已60余年。《四库全书》著录《杂病治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列为医家类存目。
2.2内容《杂病治例》不分卷,前题“兰室集”,下有“医家十要”、“兰室誓戒”、“戒行吟”、“调鼎吟”四篇文字,可能的情况是,《兰室集》为总题,其后为其四个不同的部分。《医家十要》十条,内容主要为告诫其子如何为人行医,叮嘱细致,后有“上前十说皆丹溪先生诲子修身齐家之节要”,应是乃父橘泉所传,亦可知刘纯恪守朱丹溪之训。《兰室誓戒》五条,首条称“医事本吾儒之余事,可以济物,患难中可以防身”,要求“以活人之心为心,本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二条述自己及父亲从医系“因虚名多受权要捃摭”,希望子孙“遇道行时仍守儒业”,三条述《杂病治例》“本求古人为治之法,如指诸掌”,要求后人“谆谆求究,藏为家宝”,可知为留示后人的临床“法例”,与一般医书不同,四、五两条分述伤寒与杂病法则。《戒行吟》、《调鼎吟》为七律诗二首,前诗论医术行道之用心,后诗则希望良相匡时,天下太平,反映其士人情怀。
《杂病治例》正文74则,每则以病为题,下述病机、治法、方药等,言简意赅,多经验之语,且有口头语特点,如师徒授受时笔记风格。如“漏疮”下述“补,用人参、黄芪、白术、川芎、当归为主,以生气血。有湿热者,先下后用。熏蒸,用附末,唾和如饼,若半指厚,上用艾蒸之五七次,肉平为度。或只用茝(当作“末”)亦可”[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分七十二证,每证各标其攻补之法。盖皆其相传口诀,故略而弗详”[12],临证口诀须有提纲挈领之便,因而“略而弗详”。
2.3《杂病治例》与《丹溪心法》的关系今传《丹溪心法》为明成化间程充重刻之本,程充序称朱丹溪“集先贤之大成者也,其徒赵以德、刘叔渊、戴元礼氏,咸能翼其道,遗书传播有年”[13],此早期形式已不得知。程充序又称“景泰中,杨楚玉集其心法,刊于陕右。成化初,王季·附方,重梓于西蜀……杨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遗,附以他论,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诸方,多失本旨”[13],可知杨楚玉“集其心法”而刊于前,王季·“附添诸方”而刻于后。程充认为杨书“玉石不分”,王书“多失本旨”,于是重与刊行,成今本《丹溪心法》。将《杂病治例》与《丹溪心法》比较,可以发现两书内容有相同者,如“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6],与《丹溪心法》卷四“胁痛”[13]全同;有相似者,如“风:中风大率主血虚。气虚以痰治之,治痰为先。挟火与湿,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无血,在右属痰有热,气虚”[6],与《丹溪心法》卷一“中风”[13]略同。彼此差异较大,或此有彼无、彼有此无的情况也有。但比照二书,总体相似。可能的情况是,即朱丹溪口述临证心得,包括刘纯之父刘叔渊在内的诸弟子各有所记,朱丹溪去世,弟子各传其术,虽然“遗书传播有年”,但难免互有出入,于是形成不同传本。今传《丹溪心法》系经杨楚玉、王季·、程充三次刊行,或“附以他论”,或“附添诸方”,程充更与加工与补充而后成书的,字数达十余万。程充序所称“咸能翼其道,遗书传播有年”的人中即有刘纯之父刘叔渊,因而必然掌握朱丹溪所授内容。杨、王、程三度刻书,成《丹溪心法》传于今。刘叔渊则父子相传而授予刘纯,刘纯自淮南先迁关中,再迁甘肃,对其书传布或有影响。长安萧谦本“有志医术”[6],科举中第后往甘州公干,或因为刘纯曾居咸宁,于是访得其后人,得刘叔渊、刘纯所传之本,遂予以刊行,即《杂病治例》。由此可知丹溪“遗书虽传播有年”,但并非定本之书,亦无确定之名,实为丹溪口述临证心得。杨、王、程三度刻书,成《丹溪心法》传于今。刘叔渊、刘纯则父子相授,经萧谦之手而刊行于世。二书同出于丹溪可以肯定,仍需注意的是,《杂病治例》不仅与《丹溪心法》皆出于丹溪口授,且因未经多手,可能更接近朱丹溪所述的原貌。
3结语刘纯为明初卓有贡献的医家,早年行医淮南,后迁陕西,先后在咸宁、凉州、甘州行医,所著《玉机微义》《医经小学》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杂病治例》为刘叔渊、刘纯父子传承丹溪临证心得之书,与今传《丹溪心法》同出一源,因未经后人增益,可能更接近朱丹溪传授内容的原貌,对研究朱丹溪学术有较大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590.
[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52.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5163.
[4]任雨笙,顾建河,龚纯.明代医家刘纯生平初探[J].北京.中华医史杂志,2000,3:155,156.
[5]刘纯.玉机微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刘纯医学全集),1986:142,142,438,225.
[6]刘纯.杂病治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刘纯医学全集),1986:885,885,885,885,143,143,883,883,913,900,889,883.
[7]刘纯.医经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刘纯医学全集),1986:10.
[8]刘纯.伤寒治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刘纯医学全集),1986:939.
[9]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37.
[10]李东垣.医学发明[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5.
[1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993.
[1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671.
[13]朱震亨.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序)2,(序)2,80,5.
(收稿2015-07-16;修回2015-08-21)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1.059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