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溢洋
走向双性化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吴溢洋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男女两性的社会特征越来越趋于同化,兼具了两性优点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就要求教育要对孩子进行双性化的性别教育。本文首先对于性别角色和双性化教育进行了简单的界定,简单论述了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并且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了几条实施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幼儿 性别角色 双性化教育
20世纪80年代,幼儿双性化教育这一理念在美国开始流行,随着研究者对双性化教育理论的完善,幼儿双性化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理念被广大家庭接受和吸收,并逐渐被纳入幼儿的早期教育中。
幼儿时期是个体形成性别认识和性别特征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也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于以后的生活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家长、幼儿老师都会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了,这个时期幼儿对于自身性别角色的定位和认知直接影响到性格、兴趣等各方面的形成。所以,双性化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幼儿阶段这个黄金时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幼儿家长的双性化教育意识普遍薄弱。由于传统的性别教育理念的影响,单性化的幼儿性别教育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还是普遍存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还坚持认为“男孩子就要像男孩子,要勇敢、坚强,要保护女孩子,女孩子要像女孩子,文静、温柔,不能大声喧闹”,对于男孩子的要求往往也比女孩子要苛刻一些,摔倒了不能哭,要自己爬起来,而女孩子则不能像男孩子那么疯跑玩耍。不可否认,让孩子从小认识到性别的不同,这点单性化教育是有利的,但是这种性别教育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度的强调由于性别的不同,在一些行为方式上也要截然的对立,这对于孩子的性格成长是不利的。
2.教育方法具有明显的性别角色倾向。目前,从幼儿教育现状来看,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角色倾向。通过对于一些幼儿教师的采访观察来看,尽管这些老师都口头上认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对于不同性别的幼儿是平等对待的,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往往会不自觉的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孩子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也一样,认为男孩子就要管得严格一些,女孩子则可以宠爱多一点。这种不同性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的情况会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发展。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人格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家长首先应该摆脱传统的性别定型观念,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观。不因孩子的生理性别而给其贴上刻板的印象标签,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性格养成氛围,给与孩子充分发展自身潜力的机会,不因社会的各种习俗偏见而限制孩子的人格发展。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发现其发展优势,而不是为其选择适合其性别的活动。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形式丰富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同伴交往的集体活动,在不影响孩子与同伴正常交往的情况下,鼓励并促进孩子与异性伙伴之间的游戏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孩子通过同伴间的游戏活动跨越自身性别的约束,获得学习异性心理特征优势的行为,从行为体验入手来培养孩子灵活的双性化人格。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细节实施双性化教育。教育无小事,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机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儿基本上一整天都在幼儿园中度过,只要幼儿老师用心观察,善于发现,从小处做起,把幼儿的双性化性别教育渗透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就可以让幼儿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影响,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通过多种形式游戏活动加强双性化教育。游戏活动因其符合了幼儿天性活泼好动的特征,所以成为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对于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也需要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优势,通过游戏中不同的性别角色的扮演,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各种不同的性别角色,从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培养不同的性别的特征,从而进行双性化性别教育。
总而言之,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男女有别的观念,实际上男性、女性在生理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加上后天培养教育的影响,造成了男女在性格特征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都面临着同样的生活工作环境,承担着相同的压力,因此,现代社会中的男性和女性只有具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1]吴佳佳.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J].南昌教学学院学报.2013(03):132
[2]陈竞芳.关于新型幼儿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 [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1):45-47
[3]韩仁生,孙丽丽.关于儿童教育中的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