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静态』为动态 变『错例』为资源
——毕业班改错题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2016-04-02 05:24章中其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错例毕业班压轴

章中其

在毕业班的总复习过程中,改错题教学是难度最大的。可以说,改正毕业班部分学生错误解题思路的过程,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怎样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啃下这块“硬骨头”呢?笔者的经验是:转变复习状态,把“静态”的批改变为“动态”的相互校对讨论,把每个人不同的错例变成全班共同的复习资源,在注重“共性”与“个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习惯与理解。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寻找错误根源,探究改正策略。

一、基本概念的“静态”与“动态”呈现,变“一知半解”为“一清二楚”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静态地看,概念是知识的基本单位。动态地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小学数学中有较多的概念是以一种相当复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概念系统的层次结构。因此有各种角度的概念分类,在毕业班总复习中我主张分为“静”、“动”两类。

1.静态概念启用“网络联动”,使整体与部分关系一清二楚。揭示数的各类概念以“静”为主,可用网络图呈现。如在复习时围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主题,可将静态呈现下表:

这样静态呈现,各种概念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2.动态概念利用“屏幕闪动”,使概念的建立过程直观明白。如有些学生对几何中的“等积变换”一知半解,我就出示了以下题目:

比较下面每一幅图中的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面积,经过变换后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

图1中共有五幅图形。很明显,第( )、第()和第()幅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和空白部分的面积相等的。而第( )和第( )幅图要经过( )变换后,才能得出( )和( )的面积是相等的。

图2中两幅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各是( )和( )。

图3中如果圆柱的底面积是S,那么小圆锥的体积V=()。

学生填完空后,教师在屏幕上用“移”、“转”、“补”的方式,对部分阴影部分再利用“闪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观看后深有感悟地说“因为屏幕的闪动直观明白,对原来一知半解的模糊概念现已一清二楚了”。

二、“缓动”克服“冲动”,互动产生灵动,变“一错再错”为“恍然大悟”

在各类计算题的复习中,疏忽而产生的错误可谓是“层出不穷”“、不断涌现”而“屡改屡错”。为防患和减少这类错误,笔者实施以下两条措施。

1“.缓动”克服“冲动”,使习惯大为改进。对计算题一见题目就下笔演算,这是一部分学生致错的不良习惯之一。在复习中,我让学生铭记“冲动是魔鬼”这句名言,要求学生“先看后想再做”,且做时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给回头”。如在演算这题时,检查发现有30%的学生认为结果是“1”。我问这些学生为什么是“1”时,他们理直气壮地说:“先乘后除嘛,当然是50÷50=1……”我让他们“再想”之后,这部分学生才恍然大悟,认为结果是。

2.“互动产生灵动”,令技能随处发挥作用。几何形体计算中,学生往往认定只有一种答案,所以我特别为这些学生设计了以下题目:

把三角形ABC沿着边AB或BC分别旋转一周,得到两个圆锥(如下图1、图2所示,单位:厘米)。请计算出两个圆锥的体积。

图1的体积是()。

图2的体积是()。

做完题目的两个答案后,好多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叹:检查时我认为图1是对的,没有去想图2的旋转方法。

三、精心破解综合应用的疑点和难点,变“一时犯难”为“一路畅通”

综合应用题是学生普遍觉得困难的题型。如何让学生从“脑动”→“手动”,由“心动”→“行动”呢?在总复习时可先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如:

“六一”儿童节,学校从水果店运来橘子、苹果和梨一共320千克,橘子和苹果的比是5∶6,梨的重量是苹果的。橘子比梨多多少千克?

出示题目后,我并没有要求每位学生直接作答,而是以调查、询问的方法,了解全班42名学生对以上三种水果的喜欢程度,顿时,全班沸腾了。我及时发下一张表格:

先让学生从问题入手,画出数量关系结构图,然后层层深入,寻找相关联的量,直到问题的解决。

这个题目全班42名学生只有5名学生做对,事后我反思“错误率高”、“空白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畏难情绪作怪,心理恐惧感猛增。其二,上题的题旨不明确,不能与数形结合,不会设方程解。事后,在复习中我运用了图形结合等方法,引领学生解剖问题:

至此,一张完整清晰的解答网图就画成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就形成了——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可以用除法做。

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训练,学生对数学思维网图很感兴趣,解题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促进了学生对综合应用题由一时犯难转为一路畅通。

四、耐心化解压轴题的疑虑与畏难,变“一见就怕”为“一见如故”

好多学生对好多试卷中的最后几道压轴题,一般都“望而生畏”。所以,耐心化解学生对压轴题的疑虑与畏难,变“一见就怕”为“一见如故”,这是复习课的艰巨任务。

如,在上学期期末检测中有这样一道题:

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cm,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增加了39cm2。求所得到的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小正方形(x)的边长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y)的面积和是30平方厘米,即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一条边是3厘米,另一条边必然等于5厘米。于是原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边长增加后变成了8厘米。

这样教学,压轴题转变成了普通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随后,学生化解了对压轴题的疑虑与畏难,由疑虑、顾虑变为“一见如故”。

改“静态”为“动态”、变“错例”为“资源”的实践过程,印证了我国古代教学实践积淀的“反省”思维模式:“博采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一个层层反馈进行学习的成功经验。教学实践也证明:改“静态”为“动态”、变“错例”为“资源”后,学生的“防错”、“抗错”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在自我拓宽思路、自我缜密思考、自我检索修订过程中,体验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的快乐。

猜你喜欢
错例毕业班压轴
对2021年高考导数压轴题的多种解法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小学毕业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十种解法妙解2020年高考导数压轴题
户外课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对密大附属高中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一道耐人寻味的中考压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