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婷婷
【内容摘要】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并熟练应用该方法,对于物理课堂中抽象的规律、概念、实验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会运用该方法,仍需做出不少努力。笔者作为资深物理教师,举例探究控制变量法在电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控制变量法 应用探究
初中教育是学生时代的基础教育,而物理这门学科是以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为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且这些物理现象一般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各种影响因素互相制约、交错。因而想要准确无误的得知研究对象的属性,清楚明了其变化的原因,不可仅仅依靠整体观察,而应该施以人为作用,达到特殊的研究条件,即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顾名思义,即在多重变量的对象研究中,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而将其余变量当作定值,以此得到各变量对于研究对象的影响规律。
一、于欧姆定律中,探究规律
初中物理电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莫过于欧姆定律,在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电流I、电阻R、及电压U的基本概念,但是这三个量之间是如何进行制约影响的呢?苏教版物理教材中通过设计实验探究,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到了这三者的相互关系。
1.电阻固定不变,通过改变导体两边的电压,从而得到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固定电阻不改变的途径是采用定值电阻R,这样就可以保持电阻不改变。而改变电压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改变电源的电压,另一种即通过滑动变阻器来调节,从而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2.导体两端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从而得到电阻与电流的变化关系。固定电压的途径是采用同一个电源,这样就可以保持导体两边电压不改变,而更换不同的测试电阻即可得到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控制变量探究,学生即可轻易的得到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变化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关系,多加应用控制变量法,以达到物理规律的研究通透。
二、于动态电路中,突破难点
电学中的难点莫过于动态电路的分析及计算,考试中的失分点也一般在有关动态电路的题目中,如何高效并且准确率高的解该类题目,用到的方法一般也是控制变量法,如下例:
如图所示,当向左滑动变阻器的划片时,电流表与电压表分别怎样变化?
图1 电路示意图
解答:该电路是电学试题中经典题型,好多常考题都是从该电路演化出来。但是这种题型在分析中学生普遍反映困难,且正确率比较低。学生对于向左滑动划片时,电阻R2的大小变化及支路中电流I的大小变化可以简单判断出,但是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就力不从心,无法准确判断。这时我即启发学生从电压基本公式U=IR入手,电压的大小与电流、电阻相关,当这两者都变化时将很难判断电压的变化。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变量法,保证两个变量中其中一个固定不变,那么将焦点定在定值电阻R1上。所以划片向左滑动时,电路中总电阻变小,总电压不变,那么总电流变大,依据欧姆定律,所以定值电阻R1两边的电压增大,又U= U1+U2,U不变,U1变大,所以U2减小。
通过以上的分析,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分析以及该如何分析,在以后类似这样的题型中就会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控制变量法去解题,从而突破题目难点。
三、于功率计算中,比较大小
物理中的经典题型即为两个变量的大小的比较,但是往往各变量之间相互制约,无法轻易衡量出到底哪个变量更大,这时候,最优的研究方法即为选用控制变量法,以下以一个简单实例详细说明。
例:并联在电路中的两个电阻,甲电阻R值大于乙电阻的R值,那么电阻甲与电阻乙的电功率是怎样的关系?
解答:电学中,计算电功率的公式主要有:P=UI,P=I2R,P=U2/R,由于公式繁多,所以初学的学生就会感到迷茫,无处下手。但是当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时,题目将会迎刃而解。首先分析得知电功率与两个变量相关,然后分析题目得到相同变量,而只让另一个变量处于变化状态。由题目得知电阻并联于电路中,那么这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就相等,所以可以选择的公式就排除掉P=I2R,又题目已知甲电阻值大于乙电阻值,则选择公式P=U2/R,就可以得到甲电阻两端的功率小于乙电阻两端的功率。
由上分析,控制变量法对于解决该类题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讲解时要多加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然后达到学生熟练应用该方法。
物理知识是属于实践性的,一个问题常常受制于多个变量的影响,所以控制变量法在解决该类题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如何掌握控制变量法,单纯记住概念或者是只有几个实例是微不足道远远不够的,教师在物理教学课堂上需注意引导,让学生在实际解题中可以灵活应用。总之,就本人所总结的几点控制变量法在电学中的应用而言,是否能够真正让学生明白该科学方法的内涵仍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只要我们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改进,不断尝试、创新,让学生对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有效尝试,一定会达到高效解题及高准确率的效果,从而达到使学生的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并且有效提升教学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后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