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名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但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却遇到了不尽相同的评价。要澄清这些误解和分歧,就必须肯定《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著作,必须肯定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肯定其理论的当代性。唯有如此,这部著作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得以真实地展现。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05 — 02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发表距今已有整整170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这部著作的重释,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赞赏或批判、理解或误读也大多都是基于对这部著作的不同理解。因此,重新思考《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哲学观念,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形态》成书于1946年,作者用德文进行写作,而其初次问世却是以俄文的形式显见于1924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1卷中。学界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而他明确提出的“历史科学”概念则标志着不同于黑格尔观念论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新的思想的诞生。那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反复强调的抽象人道主义原则被唯物史观所取代,而那些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待澄明的理论也在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建构中日益明晰起来。总之,不懂得《形态》就难以理解马克思,既无法找到唯物史观的入口,也不能踏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然而,人们对这部著作却充满了理解上的分歧,使得《形态》本身的价值变得晦而不明。南辕北辙的态度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首先,是赞赏的立场,以阿尔都塞最为典型。他主张《形态》是马克思思想由意识形态阶段过渡到科学阶段的飞跃性成果,其实现的“认识论的断裂”标志着马克思已同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念分道扬镳,并开始创建自己新的理论“总问题”;其次,是批评的声音,以哈贝马斯、阿伦特和鲍德里亚最具代表。虽然三人言论各异,但就将马克思刻画为一个单向度的生产主义者来说却殊途同归。他们指责《形态》所提出的生产范式不仅在当下已经过时,而且造成了对人类其他活动领域的压抑;最后,是轻视的态度,以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什最为突出。弗洛姆等人非常重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认为此时的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而晚期马克思的思想已经日益滑入向经济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深渊。在马尔库什看来,从博士论文一直到《资本论》,马克思的所有著作连续性地显示出了他追寻自由的思想历程。但马尔库什却把自由视为人完全挣脱必然性的结果,这就导致《形态》不仅没有关于这种自由的讨论,而且连自由挣脱必然性这一主题都还尚未涉猎。所以,马尔库什将所有褒奖都给了《资本论》,却对其早期和刚步入成熟期的著作置若罔闻。从这点来看,他虽与弗洛姆等人在具体主张上相异,但却共同表现出了对《形态》作用的轻视。
对《形态》的如上态度都只是理论家的一孔之见,因为任何单方面和无批判的赞赏、反对或轻视都将遭至对马克思真精神的错失。因为,其一,阿尔都塞对《形态》的赞赏是建立在“两个马克思”的思想预设之上的,虽然他以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阐释为己任,但其以神秘化的方式抬高《形态》的做法却也难以在理论上站稳脚跟,最终只能把那些无法解释的断裂诉诸于“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这使得对马克思进行科学主义阐释的规划成为空想。其二,哈贝马斯等人对马克思生产主义的激进指控也是没有根据的。虽然马克思在《形态》中特殊强调了物质生产乃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方式,但这决不意味着实践就仅仅只有物质生产这一个维度。事实上,马克思在《形态》中也谈到过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也给过交往、消费等活动以一席之地。其三,弗洛姆等人将马克思早、晚期的思想对立起来,在思维方式上犯了与阿尔都塞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的后果必将误解唯物史观的实质。马尔库什固然是注意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但他却将自由和必然非此即彼地区分开来。如此,《形态》所实现的思想变革在上述观点中被彻底淹没了,如何看待和评价《形态》的历史功绩也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所以,通过制造马克思思想内部的对立,而高度赞扬或过激贬损《形态》地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而那些对《形态》作用的轻视更是难以在理论上自圆其说。科学看待和评价《形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吸取以上理论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扬弃之,转化之,超越之,进而探索对《形态》更加合理的新解释。
二
对《形态》的误读势必会造成对马克思思想的遮蔽,因此重新阐发《形态》的思想就成为我们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认为,如何看待《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如何评价《形态》在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彰显其当代性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三个前提性,只有解决好这些疑点和难点,《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才有可能得以真实地显现。
第一,必须坚持把《形态》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共同完成的著作。众所周知,学界通常强调《形态》是马克思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的“诞生地”,习惯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中来定位《形态》的价值,加上盛行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差异说”导致了恩格斯的理论创造在《形态》的诠释史上一直处于“不在场”的状态。这一方面漠视了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所谓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立和分歧。我们坚决反对这种立场,并主张要把《形态》看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对话和商讨后,一致同意并合作完成的著作。这意味着,《形态》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观点,不仅是属于马克思的,也是属于恩格斯的。正是他们二人一起完成了对人类思想史上问题域的更换,一起给予了传统形而上学以最彻底和最具说服力的批判。虽然恩格斯在其晚年的思想内容中提到过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他只赞成辩证唯物主义而放弃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觉,但如果能正视其对《形态》的理论贡献,则会对此问题有一新的了解,即恩格斯是在已经达到唯物史观的理论地平之后,才开始着手去探讨其晚年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而那些对自然规律和世界本性的谈论理应归属于唯物史观的概念框架中来进行评判。不能把恩格斯同旧唯物主义相混同,也不可将他与第二国际和苏俄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无差别的对待。如今,对恩格斯的恶意贬低已经成为造成马克思主义内部分歧的导火索,因此,发现和明确恩格斯对《形态》的贡献对于唯物史观而言极其重要。endprint
第二,必须坚持把《形态》看作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著作。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根据自身所直面的理论和实践环境来创新和发展唯物史观,这决定他们只能有所选择地偏重于马克思其中一部分或一方面的思想。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大多注重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阿尔都塞则更多抬高其后期思想的价值。这样非此即彼的划分自然造成了“两个马克思”的理论困局,进而使得处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期的《形态》之意义变得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坚持把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视作一个不断前进和日益深化的持续性过程。这样一来,所谓的断裂和跳跃之说便不能成立,而那些各执一端的偏颇态度也将被彻底地抛弃。马克思作为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探索者,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动态性的调整和变化。我们当然要以马克思晚期所达到的理论水平作为基准,但同时也应该肯定其早年所进行的思想创造。《形态》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中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而这既是以往理论积聚而成的结果,也是打开未来思想的新的入口。所以,《形态》的价值只有在整体性的考察中才能够得以展现,而那些用孤立眼光来评价它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
第三,必须坚持把《形态》置于当今社会的新格局和新特点中予以考察。不可否认,当今的现实状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之间已有了巨大的变化,而后者的许多具体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哲学的真理性,就必须立足于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双重视野来创新马克思主义。这表现在,一方面坚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为马克思理论中有生命力的学说进行辩护;另一方面立足于我们自身的幸福和希望来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可以说,《形态》的当代性就在于他展示出了社会现实的存在论性质,并提出了一套对其进行分析的可行概念框架。它启发我们要从原子式的生活方式中抽离出来,进而在社会性的“我们”之中去找寻“我”的位置。诗和远方固然重要,但决定这些精神追求的本质性因素是人的实际生存,是现实性的社会关系。因此,对抽象价值观的批判贯穿于《形态》的始终,马克思借此使人们明白,好的生活必须首先致力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存在。虽然《形态》还未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张,但其贡献出的社会原则已经成为马克思后来进行思想创造的源头活水,也进一步成为今天人们实现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的根本性前提。
要之,重思《形态》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颇具意义的时代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形态》也曾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国人对它的探索和研究也仍在持续地进行之中。由此可见,《形态》不仅是一个既定的历史文本,更是一个不断敞开和生成中的社会现实,它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王南湜.追寻哲学的精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谭文富〕endprint